APP下载

传统孝道的缺失与在现实条件下的培养

2014-11-10罗凑平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10期
关键词:缺失原因培养

罗凑平

摘要:作为中华民族道德的根本与核心,传统孝道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由于对传统孝道的误解、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孝道教育的缺失、法制观念的淡薄等原因,中国传统孝道出现了缺失的问题。对此,应该通过扬弃传统孝道观念、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孝道教育、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方式,来培养人们的孝道观念,从而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传统孝道;缺失原因;培养

中图分类号:B8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10-0087-03

一、传统孝道的内涵

中国有着5000多年的文化传统,在世界上,历经劫波而现在还能完整传承下来的文明古国中,中国是一个典范。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它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以孝道为根本,孝道是中国文化中最悠久、最基本、最重要、最核心且影响最深远的传统伦理思想。孝道处于诸道之首、百德之本、百善之先和教化之始的根本地位,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质。《孝经》里写道:“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即要人们尊敬和赡养父母、忠于君主、教化民众、对父母君主的过错进行劝谏、致丧过世的父母、按理祭祀先祖、和睦兄弟。其核心是善事父母,在家尽孝、出门尽忠。孝道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且最初仅限于人伦的范畴。所以姑且对孝道做如下定义: “孝道是伴随人类自身再生产而自然产生的亲亲之情, 在阶级社会中它是表现纵向血缘关系中晚辈对长辈行为规范的观念体系的总和。”[1]17其内涵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伦理上的孝道,即人的亲亲之情。二是政治化的孝道,封建统治者把孝亲与忠君密切联系起来,把孝道作为一种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三是世俗意义上的孝道,表现在“奉养”和“祭祀”两个层面,即生时敬养,死时致丧,死后致祭。

二、传统孝道的当代社会价值

中国现代社会倡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在宏观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建设,在微观上包括家庭的和睦和个人素质的提高。因此,培养家庭美德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家庭美德的基本规范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其中尊老爱幼为先。由此可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弘扬孝道文化,进行孝道创新和建设,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发挥其独到的社会价值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对维护家庭、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独特的作用。目前,我国所倡导的和谐社会,归根结底就是每个家庭的和谐。因为家庭是社会的一分子,是社会的细胞,有家才有国。所以只有每个家庭的和睦,才有整个社会的安定;只有整个社会的安定,才有整个社会的真正和谐。而家庭的和谐,又以孝敬父母为基础。因此,孝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是当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孝道也是形成现代人际关系和谐的价值渊源,还可以说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孝敬父母,历来是为人的根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家庭和睦、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基本要素。孝道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情怀的感情基础和道德基础。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和面临的现实看,正处在传统走向现代化的转型期,伴随改革开放的步伐,旧的道德规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矛盾正日益碰撞、磨合,重塑与重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思想道德文化体系和体现时代精神的道德精神,是每一个中国人所面临的道德选择。

3.是当今广大人民群众现实生活的需要,是社会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在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今天,倡导孝道文化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社会公共福利事业还不发达,国家整体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这就决定我国还需要保持家庭养老的传统,作为子女必然承担赡养父母的义务,包括物质生活的供应和精神的慰藉,使他们“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老有所乐。”这是子女对父母、长辈应尽的基本道德义务和社会责任。

4.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中国的民族精神就是建立在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基础之上的,而中国传统社会又是奠基在孝道之上的社会,中国传统孝道是具有民族特色的美德。孝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念,是首要的文化精神,要建设中国现代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要深入研究和深刻理解中国的孝文化,孝文化中的精华应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传统孝道的缺失及其原因

传统孝道是中国文化的特定价值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孝道日渐失去了其在调整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代际关系上的约束力和指导性。传统孝道的缺失原因可归为以下几个方面:

1.老龄化带来的新问题使孝道文化承重难行

20世纪末中国加入世界老龄化国家行列,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2006年2月在京发布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已于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且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预测到2051年将达到最大值4.37亿,每10个人中将有3个老人[2]。国家统计局2001年3月28日发表的《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26亿,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0.26%,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为8 81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6.96%;国家统计局2011年4月28日发表的《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78亿,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3.26%,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19亿,占总人口的比例为8.87%,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这表明,人口老龄化已降临中国并且形势越来越严峻。在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迅速增加,社会和家庭都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一些地区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子女对年迈父母“感情麻木”“孝道沦丧”的现象,“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受到了严重冲击。中国人传统的孝道规范也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出现了缺失的现象。endprint

2.传统生活方式向现代生活方式转变使传统孝道被忽视

我国古代是以农为本的传统农业社会,最主要的生产资料是土地,土地是以家庭为单位私有的,且土地的所有权属于家中的长者。在封建宗法制下,家长被赋予了生产劳动指挥权和财产占有权,加之相对年轻人而言又有丰富的生产经验和技术,从而确立了家长、长者在家庭中的权威。这种关系一旦固定下来,在此基础上又产生了侍奉、崇敬家长的要求,且逐渐转化为一种道德责任和义务,于是孝就产生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农业生产技术和农耕机械化程度得到很大的提高,中国农村产业结构已由原来的单一农业向农、工、商多元化发展,老年农民的传统农业经验和技术价值严重缩水,从第一产业中获得的收入已经不再是主要的经济来源,长辈的家庭财富掌握能力开始下降,子女对其经济依赖减少,家长逐渐失去了对家庭财产的实际支配权,缺乏经济收入的老人仅仅处于家庭权利的边缘地位,由此而来的是对子孙后代的约束力逐渐下降,子女往往失去了对父母的“敬”。

3.德育“日常和非日常生活”关系的失衡使传统孝道教育缺位

《孝经》说:“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作为一种德行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它是通过教育形成的。但长期以来,我国的传统孝道教育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青少年缺乏孝道观念。

就学校而言,在现行的应试教育体制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升学率,学校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坏,在分数的指挥棒下,大多数学校忽视了对学生人格、人性的教育与熏陶,更无暇顾及孝道的教育。有学者认为,人的生活世界可分为日常和非日常两个方面。人的生活需要日常和非日常生活的统一。就德育来说,也有一个处理好这两者关系的问题。而我们学校的德育还是存在只注意在非日常生活世界里建立一个独立的德育世界的倾向,德育目标过于理想化、教育内容过于泛政治化的现象还是存在的。德育还没有很好地贴近人的生活,像孝这样具有实际生活意义的德育内容没有得到重视。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培养出来的孩子很难学会为他人着想、乐于助人、孝敬父母长辈,学校教育工作的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就家庭而言,一些家长认为教育只是学校的事,与家庭无关,只注重对孩子的物质投入而忽视孩子的精神世界,尤其是道德教育和人格培养。这些孩子从小就处在长辈的溺爱之中,长辈也很少教他们要关爱他人、孝敬父母。所以孩子普遍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心理倾向,对长辈的疼爱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不懂得知恩、感恩、报恩,只知一味地索取而淡泊孝心。

就社会而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通过隐性的方式使人们无意识地受到教育。这些教育对塑造一个人的道德意识和精神面貌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物欲横流,一味地强调物质经济的成就而忽视精神价值的意义,现在的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对成功人士的评价标准也基本都是物质方面的内容,所以孝道观念等道德情操被无形的弱化了。

四、传统孝道在现实条件下的培养

1.重建符合社会发展的传统民间习俗,丰盈传统孝道精华

现代社会的变迁方兴未艾。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面对市场的冲击,这就需要重建民间信仰、习俗来发挥一定的社会功能。我国现在大力弘扬传统节日,对传统节日实行节假日制度,对民间习俗保护有重要作用。正如我国传统的清明节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尽哀的具体表现。在这一天放假,也使子女有时间去到父母的坟前上香扫墓,子女在父母墓前看到芳草萋萋,自然会感慨父母的养育之恩。此种节日年年重复,具有强化作用,加强了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感恩之情。有一些地方,传统习俗也有与传统节日相同的作用,如在笔者的家乡,每年冬至那天都会为新生的婴儿“上族谱”,这增强了人们的认同感,有助于人们世世代代记住自己的祖先,对祖先怀有一种崇敬的心情,加强子孙的孝道观念。

对于传统的孝道观念,要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为指导,坚持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综合创新与古为今用的方针。传统孝道既是人类亲亲之情,要求爱老、敬老,同时又是封建统治阶级统治人们的工具,因此要辩证地看待它。要抛弃那些与糟粕相联系的部分,继承和弘扬那些经过历史沉淀,具有永恒价值的民族精神。

2.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传统孝道的实现进行补充

家庭养老虽然为老人提供了一定的物质需求和精神慰藉,但也有其脆弱的一面。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程度和人们生活水平都不高。当今社会的高房价、高物价已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面对老龄化社会,独生子女夫妇要赡养四个老人,且老年人通常体弱多病,需要很大的医疗开支。在这种情况下,对一般家庭而言,要在物质方面赡养好老人是相当困难的。为了解决老龄化社会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和回报老年人早年对社会的贡献,国家应对老年人实施一定的社会保障制度,与家庭共同肩负起养老的责任,对传统孝道的实现做一个很好的补充。

3.加强孝道教育,促进传统孝道的回归

首先,学校应抓好孝道教育。人的一生大约有四分之一的时间在学校度过,这段时间是人们学习、成长、塑造自身的最佳时期,许多影响人一生的重要思想和处事原则都是在学校获得的。所以在学校教育中普及孝道教育对改善今天的孝道处境,提高孝道思想的社会地位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要注重把孝道观念贯彻到学生的行为中去,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做到“知行合一”,使青少年有行孝的思想基础。

其次,家庭是人们生活和进行文化塑造的主要媒介。家庭教育伴随人的一生,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在培养孩子品性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孩子的孝道观念是一种后天习得思想,所以父母不仅要向孩子灌输孝道思想,使他们懂得何为孝、为何孝,更应该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慈孝的榜样,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再次,孝道的实效性不高与社会的道德环境有密切联系。因此,改善社会道德环境对孝道思想的传承有重要作用。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板报等载体,公益广告、宣传图片、流动宣传车、文艺演出等方式进行“孝”的宣传,通过宣传优秀典范、开展文娱表演等活动,有意识地创造良好的道德环境和文化环境,使人们有领悟、学习孝道的优良社会环境,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最后,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范围内,如社区、乡村等,所以要加强社区、乡村教育。在社区,要鼓励积极创建文明社区活动等;在乡村,更是可以通过一些乡规民约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五、结语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传统孝道“虽然形成于中国的封建社会且封建社会已寿终正寝,但它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优秀民族精神和民族传统,却至今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优秀传统之一”[3]。孝道淌过历史的长河,不仅封建社会需要它,社会主义社会也需要它。《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和谐在本质上包括人自身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每个人都能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就能达到和谐的状态。因此,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弘扬传统孝道精华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召唤,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孝道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时俱进实现其创造型转型,相信一定能够孝道中国,和谐天下!”[4]

参考文献:

[1]康学伟.先秦孝道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17.

[2]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79.

[3]孙明君.孝道简说[J].华夏文化,2002,(2):124.

[4]张建成.传统孝道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价值研究[J].凯里学院学报,2007,(11):12.endprint

猜你喜欢

缺失原因培养
加强中职学校学生责任感教育的策略
浅析历史课堂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
对小学中年级学生作文兴趣缺失原因及对策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