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创新
2014-11-10李健梅
李健梅
【摘要】当今是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的重要时期,其理念之一是实现知识性教育向创新能力培养的转变。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为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基础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本文将重点探究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方法,旨在提高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优化课堂质量。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现代教育重点强调,其基本目标是点拨、启发、引导、开发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才能。而语文作为交流的工具,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高中语文教学创新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现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新课改下语文教学创新方法作以下论述。
一、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现状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要求中学生背诵记忆诗词古文,理解字词、语法、句意,导致目前高中生的语文学习多处于被动状态,缺乏积极性,同时缺乏对高中语文教学所蕴含的深意的深入思考,如文学修养、审美情趣、文化底蕴等方面,导致高中生的人文素养积淀不足,影响新课改下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另外,目前新课改仍处于探索实践阶段,很多教师仍受传统教育的束缚,未将新课改的标准理解透、把握好,对新课改的理念理解不清楚,表面上课堂气氛活跃,实则学生的思想素质以及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本质上并未提高[1]。
二、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
新课改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因此,我们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为学生创造更大的创新空间。
(一)情境式教学
情境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内容的情感体验,增强课堂教学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心理机能的全面发展。教师需把握高中生的学习特点、心理特点和个性特征,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建立师生平等互动的沟通桥梁。情境教学的主要模式有语言描述、表演动作、问题情境。如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时,笔者用多媒体播放优美的音乐,让学生细细品味,并采用语言描绘,加深学生对荷塘的审美感受。另外,采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如视频、文本、动画、图片、数据、表格等,为情境教学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使学生融入到课文的特定情境之中,在立体的教学环境中,可自主思考,加深对课文的认知和理解,体会作者所传达的思想意蕴,进而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二)讨论式教学
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如在文言文的学习上,笔者常采用讨论式教学。由于文言文内容难解、翻译枯燥,教师翻译用时太多,若不翻译,基础差的学生很难理解。因此笔者安排小组讨论,4人1组,1人翻译3人听,依次轮流进行,遇到小组翻译不了的,学生记录下来。分组讨论完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提问。各小组担心被其他小组问倒,又想给其他小组出难题,所以小组间讨论激烈,研究劲头十足。在此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内容学生自己可以理解,只是缺乏兴趣。因此,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并留予充足的锻炼机会,长此以往,学生的综合能力逐步得以提升。
(三)设问式教学
课堂提问要紧紧围绕教学中的重、难点来展开,因此,对课堂中所提的问题,教师在备课时,要细心设计,精挑严选,巧妙设问。如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时,笔者以“退”为中心,设计了以下提问:“为什么要‘退?怎样‘退?‘退的结果如何?”该问题迅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另外,还要注意提问的启发性。如《祝福》一课,笔者设问如下:“有人说祥林嫂是没有春天的女人,请同学们结合她的悲惨人生,具体分析。”笔者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课文,联系祥林嫂一生中的四大转折(孟春之日,丈夫夭亡;丽春之日,被迫再嫁;暮春之日,痛失爱子;迎春之日,一命归天),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将四次人生重大转折刻意放在春天来写,所以说她是个没有春天的女人,是个饱受封建礼教束缚和压迫的封建农村妇女典型。因此,通过巧妙设问,可以促使学生独立思考,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生活式教学
语文源于生活,是人们交流的基本工具,是一门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基础学科。在语文教学中,要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通过生活学习语文,通过语文感受生活,并最终用文字表现生活,这是加强高中生人文素养、培养创新习惯的有效途径。教师应多为学生创造生活题材,如带领学生春游、野餐等,使其领略大自然之美;带领学生参观纪念馆、博物馆等,使其感受历史的厚重与价值;引导学生对身边人物的观察,使其通过观察、体验生活,收集生活素材,在写作练习中,能写出具有生活气息的生动文章。通过此类的写作练习,学生可以自由选取合适的素材进行写作。长此以往,学生积累的生活经验愈来愈丰富,写作取材的选择上愈来愈多,创新性也愈来愈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创新思维得到极大提高。
综上所述,为实现语文教学的改革,我们需强调教学实践,丰富教学形式,加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习惯的培养。同时,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以实现创造性教学,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兰. 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语言刍议[J].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
(编辑:陈 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