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轻点巧拨总相宜

2014-11-10沈虹

课外语文·下 2014年10期
关键词:点拨语文课堂思维

沈虹

【摘要】点拨是一根火柴,它促使学生的思维放出火花。

【关键词】点拨;语文课堂;思维

【中图分类号】J120.9 【文献标识码】A

所谓点拨,是指学生在积极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障碍,教师及时指出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指出思维的方向或注意之点,使学生豁然开朗、思路畅通,学习得以顺利进行。点拨,不是随心所欲的小机灵、故弄玄虚的小玩意儿、花样翻新的小摆设,而是教师在透彻了解教材的基础上“点”明要害,抓住重点;“拨”正谬误,排除疑难。学生在老师这样的点拨下,能解决困难,不知不觉地走近作者,走进文本,去感悟文中的喜怒哀乐,去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更好地去感悟、揣摩、体验,并在品味中深化理解。

一、点石成金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 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在儿童精神世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里的“需要”实质上是一种潜在的创造精神。在儿童创造的“精神家园”中,创造思维的活动最敏锐。思维的轨迹是多向的,即对任何问题都善于多方面进行思考;思维又是多元的(即它的多维度),主体思维善于从事物的多侧面、多环节、多因素、多层次来进行思考问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对所提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加以分析、研究,往往可以获得新的发现。

苏教版十二册课文《莫泊桑拜师》主要讲了从小酷爱写作的莫泊桑为了因为写作平平而三次拜福楼拜为师,福楼拜给予悉心指导,莫泊桑通过勤学苦练终成大师的事。其中三次拜师的过程不仅能体味名师风范,更重要的能学到宝贵的写作知识、技能。比如,教学第七小节不少老师一般会从9个问号作切入口,引导学生从中发现这么多的问句到底福楼拜想告诉莫泊桑什么观察技巧,从这段话我们可以感受到福楼拜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的教学说到底只是内容的一种理解和感悟,学生始终只是个局外人,而福楼拜讲的写作技巧距离孩子实在太遥远,无法领略“学以致用”的奥秘。如果教者能通过巧妙点拨,引导学生多角度发现和感悟具体可以观察哪些内容,以及认知并习得观察的重要技巧:比较。通过模仿福楼拜说片断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让学生油然生起这样一种感觉:原来福楼拜教的写作技巧是那么实用,我也可以这样写作文,写作文一点都不难。这样的教学就紧贴学生的心理需要和“最近发展区”,真正做到了扎实有效。最后布置学生观察放学校门口的一幕。因为学生从文中学会了“仔细观察”的观察内容与观察方法,完成练笔,已是水到渠成。

二、拨云见日

学生在课文理解上往往存在知识上的模糊、思考上的偏差,这时教师应及时指点正确方向,带领学生走过“误区”,去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得以继续进行。

教师进修学校费洁老师在教学古诗《鸟鸣涧》时,在初读古诗环节问了一个问题:这首古诗写的什么时候的景色?又是写的什么季节的景色?对于前一个问题,学生从文中的“夜静”“月出”毫不费力就明白这是描写夜晚景色的诗。但是对于后一个问题学生的回答就发生了分歧。有的认为这是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诗,理由是诗中出现了两个“春”字;有的认为这是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诗,因为我们平时看到桂花开一般是在八月份,正值金秋。当学生思维处于这种矛盾的困惑时,费洁老师及时捕捉生成性课程资源,因势利导,顺乎自然点拨讲解了有关桂花的小知识:桂花有四个品种:金桂、银桂、丹桂和四季桂。前面三种一般是在秋季开的,而四季桂一年四季都开花。这里是四季桂。这么说来,写的应该是春天夜晚的景色。当学生陷入争辩不决之时,教师轻松“出击”,点拨该出手时就出手,犹如及时雨顿时让学生茅塞顿开。

在接下去的教学环节,老师提出了具有思维含金量的问题:明明写春夜静,怎么写鸟惊、鸟鸣?写静,怎么写声音呢?这个问题直击矛盾之处,学生一时陷入沉默。好久才有一个学生怯怯地回答:因为山林静,所以才听到了鸟儿鸣叫。

这时,费老师又进行了及时点拨小结:是呀,虽然写的是鸟鸣

声,但正是因为山林的安静才听得到呀!诗人用鸟惊、鸟鸣来反衬夜的静,这叫“以动衬静”。(板书:以动衬静)这正是王维的高明之处,用声音来反衬出夜的宁静。费老师这个点拨可贵之处不是泛泛而谈,而是及时总结写作特点,让学生认知这种写作技巧并运用写话让学生“得意”并“得言”:1.书房里静悄悄的, 。

2.夜晚的山林宁静幽美,你听 。可想而知,训练至此,这种写作技巧已经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真正起到了“拨云见日”的教学效果。

三、拨乱反正

在学生思维误入歧途时,教师迅速捕捉,作为新的教学内容,凭机智的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平时我们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大多把落脚点放在语句的轻重缓急上,这篇学完了下一篇学生还得从头开始跟着老师学朗读,学生真正得法很难。而薛法根老师执教《剪枝的学问》一课中的朗读点拨艺术值得我们学习。一开始学生朗读第一小节语气夸张抒情,读得不够自然。薛老师直接告诉孩子读前面的叙述语的要自然一些,而朗读对话语要和叙述语有所区别,要读出着急的感觉,还要读出文中“我”是个小孩的角色特点来,这种开门见山、一语中的的点拨纠正了孩子的错误读法,快速帮助学生找到了角色的感觉,第二次朗读明显有了进步,读出了角色特点,甚至后面的教学读第二小节王大伯的语言时学生也能迁移读法注意到角色特点,语速放慢,声音变粗,读得惟妙惟肖。当学生朗读第二小节最后一句话时,当学生朗读不到位时,薛老师直接告诉孩子最后一句话读得不好,因为这句话不是叙述语,也不是对话语,而是心里想法,也就是心里话,所以应该读得轻声,大声读就变成对王大伯说话,王大伯一听肯定非常生气。薛老师的朗读点拨,使孩子豁然开朗,心领神会,读起来立刻显得更自然了,更有变化了!最关键的是,等到这篇文章学完,等到孩子们连课文内容都遗忘掉的时候,他们还是会清楚地记得朗读的叙述语应读得自然流利,对话语应读出角色变化,心里话该读得轻声慢语,这样的点拨不仅是纠错,更是教学生个性化理解和朗读的方法,这样的点拨能让学生实实在在获得语文能力的提升。

总之,实施点拨教学的经验告诉我们:点拨是一根火柴,它促使学生的思维放出火花。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机智、灵活、恰如其分的点拨,能让学生能力得以培养,智慧得以启迪,情操得以陶冶。这样的课堂富有灵性和魅力。

(编辑:董 娇)

猜你喜欢

点拨语文课堂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