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2014-11-10陈刚
陈刚
【摘要】怎样在单位时间内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是我们一直在探讨的问题。怎样让学生热爱学习语文,怎样让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更高,什么是有效的高效的教学?要做到有效教学,应从兴趣、备课、导入、目标、方法多方面综合来考虑。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教学;有效高效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经常见到一些老师,整天忙忙碌碌,提前进教室,下课还拖堂,利用早晚自习来讲课,天天有改不完的作业。是不是这样就一定会取得好的成绩呢?是不是不这样拼命地抓时间、压作业,就不能取得好成绩呢?我不以为然。教学关键问题是有效,然后是高效。怎样才能做到有效教学和有效作业呢?
一、什么叫有效教学
我认为有效就是指学生在学习一段时间后,在教师教授一段时间后,有了一定的收获,知识和能力有了积累和提高,并不是指教师教得多与少,而是学生真正收获了多与少。如果只是教师完成了所谓任务,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依然在原来基础上徘徊,无论上了多少节课,做了多少作业,其实都是无效的,或是低效的教学。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1.有效果;2.有效 率;3.有效益。既然“有效”是针对“无效”“低效”而言,那么我理解的“有效”就是通过老师的教学过程,学生学得开心,老师教得轻松。既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也把老师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让老师有精力与时间进行知识的更新与补充或进行更高层次的教学研究,让学生有精力与兴趣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消化、吸收。有效教学,强调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师必须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有效性要兼顾到“时间”与“效益”的关系,但并不是有效就指在最少时间教授最多的内容,当然也不是花很多时间得到很少效果,而是花费合理的时间,让学生学有所获,知识和能力,也就是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关注学生的上课状态,关注学生的学习激情,做到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投入学习,老师在单位时间内充实有效地授课,师生课堂上真正地互动学习,共同提高,让学生在乐中学习,而不是被动填充。
二、怎样做才能有效?
(一)课堂导入的生动启发性
记得读书的时候,老师常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上节课我们讲到……”许多年以后,当了语文老师才知道课堂教学时的开场白叫“导语”。但是如果每天都是老生常谈的“上节课我们讲到……”学生怎么又会被吸引住呢?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一般来说,成功的导语需要具备哪些要求呢?
第一,具有新奇性。人人都有好奇心,中学生的好奇心更强烈。我们感兴趣的不一定就是他们感兴趣的,所以我们要下点功夫了解他们。否则,我们导得起劲,他们却无动于衷。
第二,具有艺术性。“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教师进行导语设计应力求具有艺术性,让他们得到美的享受,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让他们愉悦。
第三,具有知识导向性。导语不能脱离教材,必须导向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二)课堂目标重点准确性
大凡成功的课必定是充分准备的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有效课堂必须有一个合适而明确的目标,有的老师上课教学目标不明确又分散,多个目标,最后导致目标不明,重点不突出,一节课下来,学生把握不了重点,教师因为目标重难点不集中准确,处处开花,导致学生处处要记录,抓不住重点,最后往往因为设计不明、节奏不好而拖堂上课,导致学生厌烦、效率下降。所以一节课目标一定要明确,课堂内容一定要适量,要围绕目标,确定重难点,以免出现教师一节课内容讲多了学生学不透,上少了学生吃不饱现象的发生。
(三)授课方式多样丰富性
在语文教学中,以某种方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多种教学方法交错使用的情况是常见的,如果只用一种方式:填鸭式,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的方式,学生很快就失去学习乐趣。失去探索、发现的乐趣,失去耐心,变得厌烦。教师是主导,在导的基础上可以使用多媒体、活动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投入学习,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只要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突出了,方式方法多样恰当了,何愁无效?
第一,加强沟通、引导自主。
传统的语文课型,语文老师只重视对课文分析讲解,完全不顾学生的感受,自己分析完了之后,就认为课堂任务完成。课堂变成了“讲堂”,讲完课文还不放心,还要讲练习册、各种习题集。这是错误的方法,应加强双向交流,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只是一个平等的交流者、沟通者、引导者,让学生在课上进行积极地听、说、读、写训练。
第二,拓宽教材、增删教材。
对教师来说,教材和参考书并不是神圣不可改变的,它只是给教师的进行教学的一个模板,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有差别的使用,不是处处圭臬,而要教师根据不同情况作出灵活处理。我们注意学习报刊上或网络上优美的文学作品,并引进课堂,源头活水来,学生才会不断地被吸引。教学以讲授为辅,与学生一起动手来赏析,来更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第三,专题实践、活动为主。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专题,如:作文、口语交际、名着阅读、语法以及其他社会实践类等等。对于这些专题如果只是讲解,是相当枯燥,我们可以大胆放手。以学生收集资料、学生上课、学生批改作文、演讲比赛、辩论赛、讲座、观看影视作品、对比学术研讨会、名著抢答比赛、社会调查表、新闻发布会等方式进行,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大胆一试。
(四)课后作业的实效性
课后练习不在多,贵在精。课后作业我认为主要关注以下几方面:适当抄写基础内容,精做课后相关练习,着重能力训练,也就是阅读理解的训练和作文的训练,以及依据课文来设计高效作业题,有选择地做完相关练习,让学生在精练基础上,高效地掌握知识,而不是死记硬背。应设计一些有趣的动口、动手作业。对听说读写进行训练,让综合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如可以布置有时间的话要收看《新闻联播》,每天早上有感情地朗读一篇优美文章或背一首唐诗宋词,每天做一篇课外阅读理解等。而绝不是天天做一些枯燥而单调的抄写词语、背诵课文等死的东西。
总之,语文课程作为语文教学的基础要素,集中具体地体现了一定的语文教育教学目标。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在于带给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需师生的共同配合和课堂内外的辅助。我们一定要努力去思考和钻研,提高效率,让语文课堂教学许多工作首先从“无效”变为“有效”,再努力争取变“高效”。只有相互配合得好,才会产生有效,甚至高效。
参考文献
[1]赖瑞云等.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2] 余应源.语文教育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
[3]《教育研究》1997第九期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
[4]刘大为.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知识问题[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5.
[5]李子健等.中国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实践和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编辑:董 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