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图书馆设立社区图书外借点的探讨
2014-11-10袁慧萍
[摘 要]本文采取实践、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围绕建立社区图书外借服务点的背景及具体工作情况,探讨在精神文明急速发展的当下,东城图书馆打破传统运作模式,使馆藏资源突破空间及时间的界限,在各社区甚至周边镇街畅顺流通的可行性。同时,整理和总结目前已开展的社区图书外借服务点工作,肯定取得的成效,分析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对实践进行汇总、提升,从而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经验。
[关键词]馆藏;外借;流通;联网;普及
前言
图书馆,凝聚了人类所有的智慧结晶与真实的世界存在,担负起对人们传播科学知识文化教育的任务。随着时代的发展,图书馆渐渐发挥更大作用,成为现代社会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基地。由于丰富、系统、全面的图书信息资源,图书馆当仁不让成为民间智库。图书馆(室)将人类的智力资源开发、利用、集合,为国家培养了无数人才。在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图书馆还满足了社会对文化娱乐的需要,丰富和活跃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在精神文明建设当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为此,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的功能,让更多人受益于知识给予的能量,享受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成果,是我馆一直以来思考与践行的问题。
一、建立社区图书外借服务点的背景研究
东城图书分馆现有馆藏图书达10万余册,书架已经处于饱和状态。我馆认为,解决藏书过剩及扩大图书流通量的最佳解决方法,在于建立社区外借服务点,将藏书下拨到社区居民手里,以加强图书流通、缓解馆藏压力、更新图书类别、丰富阅读体验。
以新技术、新方法为手段,改进图书馆的服务观念和方式,是我馆提高图书馆服务效益的必要方法。“图书馆通过藏书、馆员的服务和硬件设施满足读者需求,这种满足需求的能力,就是图书馆的功能。效益与功能成正比,功能越大,效益越好。另一方面,效益与成本成反比,功能大,成本高,效益就越低。图书馆服务效益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功能和成本两大因素,一方面是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一方面要降低成本。”[1]
为提高服务效益,我馆计划突破传统图书馆的固有模式,充分利用馆藏资源,在条件成熟的社区率先建设图书外借服务点。并在资源相对紧缺的社区,创造条件、克服困难,务求百分之百完成图书外借点的建设,将公共文化服务延伸到社区。
二、建立社区图书外借服务点的实践研究
2013年3月以来,我馆按照“小场地应用,多图书馆藏、全方位流通、大群体读者”的“四位一体”流动图书服务体系要求,着力重点建设社区图书外借服务点,具体步骤如下:
(一)以“政企合作、镇村联动”为抓手,强化图书流通模式
为积极、有效、有序地完成社区图书外借点的建设,我馆与永正购书中心签定了《东城区社区图书室项目方案》,分别对我区23个社区的图书室全年流动图书调出,作出详细而科学的计划,通过科学决策,为每一个图书室量身订做流通图书数量和书目。
除了永正购书中心提供专业的服务外,我馆还积极寻找社区帮助,采取合作共建的方式,设立社区图书外借服务点,根据社区居民实际要求及时更新图书内容,让有限的图书资源无限流动起来,使满足社区居民文化需求及合理利用图书馆丰富的图书资源二者达到有效统一。
早在2012年底,我区建设“五个有”工程时,鳌峙塘、星城与同沙3个社区的图书室就已实现与东城分馆联网,以上图书室是我区最先设立的三个社区图书服务点,2013年初,东城分馆通过举办“送书到基层活动”,累计向上述三社区图书室输送图书近7000册,初步实现了通借通还,为我区设立图书外借点提供了经验支持。部分社区由于毗邻其他镇街坊,已有读者利用就近原则,选择在该镇图书馆借阅或归还喜爱的书籍。
(二)以“外强中干,分步推进”为方向,扫清图书流通障碍
为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丰富社区居民文化生活,拓展和延伸公共图书馆服务功能,进一步推进我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结合社区图书短缺的实际,我馆创新服务模式,设立图书外借服务点。
“图书馆管理系统的有效运作,有赖于合理的运行机制。所谓系统运行机制,是指为保证管理信息畅通无阻,机构运转统一协调,系统功能不断提高,从而实现最优化管理及科学管理的目标所需遵循的原则”[3]
在场地、资金缺乏的情况下,在原有社区图书室的功能上,从东城图书馆下拨数千册书籍到社区,借助联机检索、简化互借手续,通过“馆际通用借书证”,持证读者能“一证在手,多家通用”,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切实实现“二十分钟文化圈”,有效解决基层群众“看书难、借书难”问题。图书室联网工作分三步推进:一是率先完成东泰、岗贝、光明、火炼树、立新、牛山、主山等8个社区的联网工作。二是于11月前完成23个社区图书室联网。三是由永正购书中心全程负责读者借书证、借书登记卡、资料袋等工具的制作和购买,以方便社区居民进行图书借阅。另外,社区居委会为图书外借服务点提供了书柜、阅览桌椅及场所,配备了专人负责图书管理及借阅等工作,向社区居民进行免费开放,并为各图书室培训了一批图书管理人员。
在实施过程中,我馆克服某些社区没有活动场地、资金不足等困难,于2013年底完成23个社区的图书编目录入系统,设备采购、安装,图书分类标识、图书借阅证制作等步骤,为图书流通扫清障碍。
(三)以“本土力量、精品藏区”为保障,提升流动图书质量
东城图书分馆于2013年5月向区办事处申请以20万元购买7000册图书,涵盖了休闲、儿童、摄影、文学等类别。通过增购图书,图书馆藏书量达约12万册。除了在数量上得到大跃升外,质量上也以精品藏区取胜。我馆2011-2012年打造的特色摄影专区,专门收集、展示了我区十年来的摄影成果,藉此呈现出东城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城市发展缩影。
(四)以“阅读口味、读者需求”为导向,优化流动图书网络
“由于读者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条件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层次。居于不同社会阶层的读者,由于自身条件不一样,反映在思想、行为和社会地位等方面也就有不同程度的差别,表现出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情趣,因此,也就会有不同的阅读需求。”[4]
为此,我馆与社区图书室共同协作起来,对每个社区读者的阅读兴趣、习惯以及各种阅读期待,专门设计了“社区读者阅读兴趣调查表”,并派出专门的调查员展开随机的入户调查,以提高图书外借服务点的导读工作,使文献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以适应图书馆现代化、网络化和数字化的需要。
三、普及和推广社区图书外借服务点的经验
(一)不断探索发展思路
2013年,我馆电子阅览室上机读者达9804人次,图书外借量达57713册。每年社区分馆的开馆天数约为312天,以辖区内23个社区图书室为计,则平均每个社区图书室每天的借阅量约为8至10册。由此可见,社区图书室的利用率不容乐观,其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大部分居民并没有享受到该项文化惠民政策带来的好处。如何充分发挥社区图书室的文化效能,提高馆藏资源的利用率以及图书馆服务的普及率,是目前社区图书室亟待解决的问题。我馆认为,除了提供社区图书外借的常规服务外,还要经常为社区居民举办各类讲座、培训、展览等活动,发布各类生活信息等,吸引广大居民走进图书馆,帮助他们提高阅读能力和养成阅读习惯,使社区图书室成为居民活动、读书、学习的场所以及信息交流的平台。
(二)加大服务宣传力度
目前,社区图书室的正式宣传非常不够,大部分居民没有充分了解图书馆的功能和意义。社区图书室必须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阅读推广活动,吸引大众走进图书馆。具体来说,社区图书室的宣传推广工作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建立负责阅读推广的常设机构,将阅读推广作为基本业务看待,保证阅读推广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多渠道多形式全面推广,通过网络、报刊、海报等各种方式宣传阅读推广计划,提高阅读推广计划的知晓度;三是重视活动的创意和策划,邀请各界专业人才以及广大读者参与其中,提高活动主题的创意水平,设计深受读者欢迎的图标、旗帜、宣传画等,推出一些主题响亮、口号鲜明、内容精彩的阅读推广活动。
(三)丰富阅读体验
2013年以来,我馆推行了“黄旗山放歌”五月诗会、“创新作文大赛”、“儿童故事大王比赛”、系列“书香行”、“本土作家写东城”、暑期读书活动、“赠书到社区(企业)活动”、读书心得征集等近20项活动。随着系列活动的开展,读者们通过更多的阅读欣赏方式,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我区读书节办公室小组除在区内积极开展各项读书节相关活动和比赛之外,还配合市读书节,组织读者参加市级读书节活动比赛、策划系列“书香校园”建设活动等。“书香校园”建设包括图书进校园,设立学校服务站;办理“书香校园”卡,享用海量数字资源以及建立校外阅读基地,馆校联办读书活动等三部分内容。去年的“五月诗会”以“放歌黄旗山”为主题,集中展示了东城区诗作者近期创作的作品,这些作品讴歌生活,赞美故乡,以诚挚的情感表达出对自己生活和工作的东城的热爱和依恋。读书活动丰富多彩,每年受惠群众达60多万人次。
(四)以读者的需求为最大考量点
至今,我区23个社区都有一个独立的图书室,但相对发达国家及国内的一些城市,无论是规模数量、藏书结构、设施设备、运行推广以及服务范围、服务水平、服务能力上,都有着很大的差距。社区图书外借服务点的建设,是主动把书送到读者手中,成为社区居民的大书房,在读者与图书馆馆藏资源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由于设施问题,社区图书室以往只有阅览功能,不能外借图书。从2012年底开始,图书室安装了全市图书通借通还系统,全部被贴上条码,电脑、条码扫描仪、读卡器等设备一应俱全。读者不仅可以外借图书,还可以还在其他图书馆借的书。真正实现通借通还,避免由此产生的资源浪费。
参考文献:
[1]程亚男.图书馆工作概论[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2]王宗义.世纪之交的中国图书馆活动[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
[3]潘寅生.图书馆管理工作[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4]林运卓.图书馆导读方法与策略[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袁慧萍,女,广东东莞东城人,汉族,未评职称,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图书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