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安时期中央组织部的历史贡献及其现实启示

2014-11-10刘滢

黑龙江史志 2014年16期
关键词:历史贡献现实启示

[摘 要]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组织部,简称中共中央组织部或中组部,是按照中共的宗旨和组织原则建立的常设工作机构。作为中共中央一个重要工作部门,它的任务是管理党政军民学各类干部的调动与配备,各地党委的组织工作,各地人员来往的输送以及党员和干部的培训教育。延安时期,中共中央根据工作实际,各工作机构经过不断地调整,中央组织部也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充实,成为中央机关的重要部门之一,是中共中央在党的建设方面的助手和参谋。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党、全军和全国各界进步力量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人民解放战争初期曾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对延安时期中组部的机构沿革、自身建设、任务演变进行了深入地挖掘,就整体而言,延安时期中央组织部的理念、理论和实践,主导了当代中共干部管理政策走向,亦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其政治运作。其历史贡献为新时期中共加强组织建设,保持纯洁性,获得一些重要启示。

[关键词]中共中央组织部;机构演变;历史贡献;现实启示

延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驻扎陕北近13年,建立了以延安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并在延安艰苦奋斗、奋发图强、使革命力量重新得到发展和壮大,从而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逐渐成熟,加强了自身建设,完善了自身机构,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局部执政的成熟经验,为执政全国奠定了丰富的政治经验。随着中国共产党在抗日烽火中的不断发展壮大,党在延安还加强了自身的建设工作,建立健全了工作机构。中共中央组织部也在此期得到了加强和完善。历史表明,延安时期中央组织部无论是在人事脉络、用人理念、施政风格,还是在干部生态、政治体制上,基本上塑造了共和国干部管理任用的雏形。因此,延安时期中央组织部的历史贡献,具有历久弥新的现实意义。

一、延安时期中央组织部发展历程

长征开始前,中央组织部称中央组织局,由李维汉任主任。长征初到陕北时,中共中央对外称中共西北中央局,随着中央机构名称的变动,中央组织部也改称为中共西北中央局组织部,亦称为中央组织部,它和宣传部、白区工作部是中央机关的三个主要部门。延安时期,先后担任中央组织部部长、副部长的有李维汉、秦邦宪(博古)、陈云、彭真、李富春等。中央组织部下设过的主要部门有干部科、地方工作科、交通工作科、党务委员会、秘书处、总务处、妇女科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民族矛盾成为主流,国共两党在不同程度上,都改变了对日的态度,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开始第二次合作。中国共产党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从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逐渐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外交道路。在抗日战争的背景下,共产党作为一只重要的抗战力量受到关注,需要加强干部队伍。在这种情况下,中央组织部的任务和历史使命也发生了变化。

(一)初到陕北时期的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初到陕北根据地时,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驻西北办事处,下设七部一局。当时中央组织部组织实行的是部、科二级制,组织机构很精干,只有一个部长、干部科和组织科这两个科,部长李维汉,干部科科长郭滴人,组织科科长金维映,工作人员总共有六七名干部。

1935年11月7日,中央组织部随同中央机关进驻瓦窑堡后河滩。11月底,中央组织部召开了平反会,组织部长李维汉参加了纠正陕北错误肃反的工作。为刘志丹等一大批被错误审查和处理的同志进行了平反。在瓦窑堡期间,中央组织部发出了关于交纳党费的通知,决定从12月起每个党员每月交纳党费两个铜元。个别困难不能交纳者,经支部批准可以减少或免交。瓦窑堡会议后,中央组织部的组织科参与瓦窑堡的工、农、商、学、妇各界建立抗日救国会的宣传和组织工作。干部科管理中央党校的招生和学员分配及其他干部的调配。1936年1月5日至9日,中央组织部在瓦窑堡召开了地方党的组织部长联席会议。组织部长李维汉主持了会议,大会上听取并讨论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报告》、《关于领导方式的报告》《关于支部工作的报告》《关于干部问题的报告》《关于发展党员与党员成份问题的报告》等报告,这些报告明确了组织的工作任务和方式等问题。

1936年7月9日左右,中央组织部随中央机关移驻保安(今志丹县)。9月22日,李维汉离开保安,中央组织部的工作由张闻天代管。10月,郭洪涛任中央组织部副部长,主持工作。11月18日,干部科科长郭滴人因病去世,中央军委直属政治处主任乐少华接任干部科科长职务,负责管理干部的接待工作。中央组织部在保安时期,由于来陕北的白区干部、国际友人、友军人士日益增多,对外联系和接待工作成了组织部一项重要任务。

(二)博古主持时期的中央组织部

1937年1月,中央组织部由保安迁驻延安,在凤凰村半山上办公。2月2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决定,博古任中央组织部部长。在博古任中央组织部长的近一年间,组织科科长金维映去抗大担任女生队队长,原西北办事处土地部部长王观澜接任科长(土地部于1937年2月并入国民经济部)。干部科科长乐少华去抗大学习,科长由王鹤寿接任。

1937年5月,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在延安召开。会上博古作了关于苏区党的组织问题的报告。报告对过去苏区党的组织工作和群众工作进行了总结,指出在目前新的形势下,党的组织工作方法及组织形式要随着环境的变更而改变。会后不久,副部长郭洪涛调任中共陕甘宁边区党委书记。8月份,原在陕甘宁任党委书记的李富春调回延安后任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洛川会议后,周恩来去山西工作了近三个月,同国民党谈判的工作,即由博古、叶剑英在南京继续进行。此时,中央组织部的工作实际上由副部长李富春主持。12月,张闻天主持召开了“十二月政治局会议”。在这次会议上,陈云与王明、康生增补为中央书记处书记。会议还决定,博古参加新组成的长江局的工作,陈云接任中央组织部部长职务。

(三)陈云主持时期的中央组织部

从1937年12月到1944年3月,由陈云在延安主持中央组织部工作。在这七年中中央组织部的人员、机构经历了一个由少到多,又由多到少的过程。办公地点也进行了数次搬迁。

1937年至1938年间,中央组织部的办公地点在延安城内西山下的一座四合院里,1938年11月20日,日本飞机轰炸延安城,组织部连夜搬迁到北郊小沟坪。

从1938年到1941年,中央组织部的人员从十一二人增加到五六十人。正副部长下设有:秘书处、干部科、地方工作科和交通工作科。秘书处主要负责部里的行政事务,管理往来文件,秘书长邓洁。1940年中央机关成立财经处,邓洁调任处长,秘书长则由武竞天接任。刘家栋、贾震先后任陈云的秘书。干部科负责干部的审查、使用、调配、培训和档案管理等,科长王鹤寿,科里最多时有二十多人,是部里第一大科。地方工作科即原组织科,但比组织科的职责范围有所扩大,负责指导全国各地方党组织的建立、发展及全国党组织和党员的统计工作,科长刘锡五。1939年9月刘锡五调任北方局任组织部长,由王德接任科长。陶铸、雍文涛到延安后也参加了地方工作科的工作。1938年底增设交通工作科,负责中央与各敌后根据地以及大后方的交通联系,接送来延安的党的重要干部,传递党内文件等,科长严达人,1939年后为王林。1940年交通工作科并入中央发行部,王林任副部长。

中央组织部还代管着中共中央党务委员会。它是1933年9月在江西成立的,到延安后中央决定由组织部代管。它的职责一是解决党籍问题;二是对党员的处分问题。在延安,党务委员会负责人先是董必武(时称主任),后为李维汉(时称书记)。1943年中央机构调整后,党务委员会改为中共中央党务研究室,主任王若飞。

1941年秋,中央组织部的办公地点由小沟坪搬迁到杨家岭。中央组织部响应精兵简政的号召,率先对机关实行了精简,只保留了一个干部科和代管的中央党务委员会,工作人员由原来的五、六十人减到十三人,成为中央机关精兵简政的模范单位。中央组织部的事务工作就近并入到中央办公厅,1943年,中央组织部再次搬回中央党校后山上,机关的行政性事务工作也改由相邻的中央党校负责。李富春同志调任了中央副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中央组织部就没有副部长了。

1947年3月,中组部随中央机关撤离延安,除廖志高等数人跟随毛泽东转战陕北外,组织部其它部门和大部分人员由安子文部长率领迁往中央工委驻地河北平山县,在解放战争中承担了新的历史使命

二、延安时期中央组织部的作用和历史贡献

延安时期,中央组织部顺应形势的发展,准确地把握中央精神,自如地驾驭形势变化,竭尽全力地为建设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密切联系群众的无产阶级政党工作,对干部管理、人才使用和党的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有重大建树。

(一)创造性地开展了党的组织建设和党员发展工作

延安时期,中央组织部既抓党的组织建设,又抓党员发展工作,还要抓干部,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摸索出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法,为中央在组织建设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使中央组织部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在党的组织建设上,注重全党一盘棋的思想。1938年3月中央书记处开会讨论组织部工作时,陈云同志提出来中央组织部要面向全国,并提出要建立组织机构系统。经过不断调整,建立了一套适合当时根据地不同情况的体系,由中央局、分局、省市委构成,背靠大的中央局向外围推进,根据地推到什么地方,组织建设、组织机构就跟到什么地方。

经历了十年内战以后,中国共产党力量被大大削弱。进入抗日战争时期,只剩下了3万党员,这3万党员,有2万多人在部队和陕甘宁边区,国统区和敌占区总共才有几千党员。根据这种情形,中央组织部协助中央制定了一系列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发展党组织的方针。如:前方,开展群众工作是地方工作的中心,要在抗日战争的斗争中发展党;后方,要在经济建设中来发展。国民党统治区要执行“精干隐蔽,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任务和党内小党外大的方针,并着重上中层的统一战线工作。在日本鬼子占领区,除本身精干以外,领导机关要放在外头,放在离根据地近一点的地方,在外边指挥,以避免领导机关一被破坏,就导致白区工作的瘫痪。这些方针,一方面可以保证我们避免破坏,保留革命力量,另一方面是要区别不同情况,适应形势的变化,不断发展壮大我们党的组织。

在党员发展工作上,坚持发展、巩固,再发展、再巩固这一方针。既抓党员的数量,又抓党员的质量。根据革命形势发展对党员的需求,陈云同志于1938年领导并参与起草了中央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定和关于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在经过了两年的大发展以后。他又向中央建议要进行巩固,领导并参与起草了中央关于巩固党的决定。他把这一决定作为组织工作上的一个指导思想,主张不要追求数量,着重提高质量,搞好党员教育。

由于中央组织部创造性地开展了党的组织建设和党员发展工作,提供了操作性强的方针政策,也调动起各级党组织的聪明才干,在抗日战争形势迅猛发展中使党得到很大的发展。到1945年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时,中国共产党已从1937年的3万党员发展成为拥有121万党员的群众性大党,成为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二)创造了丰富的干部管理和干部队伍建设经验

在扩大干部队伍上,中央组织部坚持“广招天下士”的方针。在抗日高潮兴起的时候,干部能够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陈云部长认为“要气量大,”“广招天下士”,四处去招揽人才,壮大我们的干部队伍。坚持“没有不可用的人”,每个人都会有适合做的工作,都可以发挥作用。中央组织部从各个敌后根据地、敌占区的大中城市、国统区里吸收了很多干部到革命大熔炉里来。中央组织部尊重知识,力主要与国民党抢夺知识分子,认为“谁抢到了知识分子,谁就抢到了天下”。对于吸收来的干部,坚持要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敢于放手使用,特别是对吸收来的知识分子,也要敢于使用。这些深得人心的措施,扩大了延安的影响,带来的是人心所向,大批人才涌向延安,为革命斗争提供了很多干部。

中央组织部不但重视抓吸收人才,壮大队伍的工作,而且还要把培训各方面人才作为组织工作的一项中心任务;不仅自己要办好中央组织部党训班,还要会同有关部门大力加强干部教育训练工作。1938年中央组织部成立了党训班,共办了8期,训练了2000人。

在干部培训问题上,中央组织部采取了“热炒热卖”的方针。如何使大批涌入延安的人才尽快适应抗战急需,加之后来国民党摩擦的加剧,又带来了干部来源减少的困难等问题,中央组织部提出了“热炒热卖”的政策。在对新吸收进革命队伍的青年知识分子进行训练使他们尽快适应需要的同时,将前方的干部召回延安接受训练,解决干部来源问题。经过短期的训练,使干部尽快成熟起来,使延安不仅能吸引干部进来,还能储备干部,真正成为干部的集散地。

在整个抗战期间,中央组织部为党和革命的需要,培养和锻造了一批又一批的干部人才,形成了宝贵的干部队伍建设经验。约有20万人次的干部在延安接受了短期训练。来参加训练的干部,通过学习政治,坚定了政治方向;通过学习军事业务,增长了杀敌本领,绝大多数成为了革命队伍中的骨干。

中央组织部还特别重视干部爱护工作。延安整风期间,中央组织部在审查干部上,强调要实事求是。陈云同志一直反对在审查干部工作中混淆两类性质矛盾和搞肃反扩大化,认为这是审查干部之大忌,对干部进行审查,是必要的,但一定要慎重,一定要实事求是。在审查干部工作中,中央组织部保护了一大批党的干部。

(三)逐步完善了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理论基础

要建设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密切联系群众的无产阶级政党,首要任务就是要提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干部决定一切”,“这是通用于全世界的,不但外国通用,中国也通用;不但共产党通用,其他政党也通用。”中央组织部始终注意抓干部工作,为如何进行干部管理,如何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积累了宝贵的党员干部政治理论教育学习经验。中央组织部抓住了延安相对稳定的学习条件,强调在职干部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并把这一条作为建设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措施。

中央组织部积极想办法,探索出一条在职干部学习理论的路子。他们在中央组织部进行了试验,创办了中央组织部的“窑洞大学”——中央组织部组织的领导干部学习小组。从1938年至1942年,中央组织部组织机关干部学习理论,对在职的领导干部,率先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毛主席的哲学著作,强调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灌输,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水平。中央组织部的学习活动受到党中央的表扬。中央总结了学习的经验,制定了关于干部教育的决定,推动了全党干部的学习。

(四)创造性地建立了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的新制度

中央组织部注意组织部门的自身建设,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创造出一套组织工作规范化的规章制度,为组织工作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执行,围绕党的总路线搞好服务,提供了十分珍贵的经验。

针对特殊形势,中央组织部大胆地对自身的职责范围、工作制度方面做了一些很必要的调整与改革。为了适应党的工作需要,中央组织部面向全党、全国,还派出巡视组到敌后根据地去巡视,了解贯彻中央路线方针政策的实际情况,加强这方面工作的指导性,使中央组织部的工作和整个党的组织机构系统调整结合起来。

在制度建设上,制订了中央组织部如何实行集体领导的方式方法,重大问题必须交由部务会议讨论决定;严格规定了各科的职责范围,要求他们按照分工,各司其职。甚至对工作总结,也有制度制约。严格做到每季度的工作都要总结,每一专项工作完毕后都要及时总结。而且,从操作上看,各种总结必须由主管领导自己动手写,不能由他人代劳。这些措施,至今仍然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五)创造性地开辟了组织工作在统一战线中的新思路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中国共产党以很大力量加强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工作,同各界广泛的直接接触。中央组织部要求党的各级组织要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开展工作,重点放在上中层人物身上。要在工作中宣传党的政策主张,注意吸收党员。组织工作在统一战线当中活动时,要增加同中上层人士的接触,多做他们的工作,打破过去那种“中上层分子都不好”的传统观念,把着重点放在中上层人士身上,可以适当吸收中上层分子入党,以增强党员在中上层社会中的力量。”

中央组织部的这一主张,改变了过去在城市里讲究搞工人运动,在军队里讲究搞兵暴的传统作法。把重点放在上中层民主人士身上。按照中央组织部的指示,各级党的组织做了大量的工作,同民主党派无党派代表人物、国民党内民主派、地方实力派、著名的知识分子、各界名流进行了广泛地接触,共商国是,逐步取得他们的了解和信任,进而同情我们,支持我们,扩大了党的影响,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通过这样的工作,保存下来大量的高级民主人士,使文化、教育、科学各方面的人物、著名知识分子团结在我们党周围,逐步建立了党的外围组织。

这一主张和实践,使大后方党的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抗战中、在国民党开始清溶共反共的白色恐怖中保存下来那么多力量,一方面是因为干部比较精干,比较隐蔽,免遭敌人的破坏;另一方面,还在于发展,团结、吸收了一大批统一战线中的上中层知名人士。所以,当抗日战争一胜利,中共才有力量组织了那么多的干部和党员精英到解放区去工作。

三、延安时期中央组织部历史经验的几点现实启示

中央组织部在延安时期所形成的党建思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具有时代意义。尤其是在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中,有许多有益借鉴。

(一)党员的纯洁是保持党的纯洁性的关键

历史证明,加强自身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成功执政的关键。党的自身建设搞不好,执政也难以成功。这是延安时期中央组织部在加强党的建设工作中得出来的宝贵经验。瑞金时期,党内出现的三次“左”倾错误,使党的力量遭受重大的损失。延安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赋予了共产党人以新的历史重任,进一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中国共产党构筑了自己独创的理论大厦——毛泽东思想。在这个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完成了从局部执政到全面执政的胜利之路。解放后,谙熟历史规律的中国共产党,对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带领全国人民走过了从社会主义改造到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伟大胜利。在这条胜利之路上,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坚持党的领导。而要坚持党的领导,就必须改善党的领导。要改善党的领导,就是要始终保持党的纯洁性,而党员的纯洁是保持党的纯洁性的关键。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要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支愿意为这个梦想奋斗终生的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陈云说过:“一个愿意献身共产主义事业的共产党员,不仅应该为党在各个时期的具体任务而奋斗,而且应该确立自己为共产主义实现而奋斗到底的革命人生观。”“中国革命是艰苦的长期奋斗的事业。中国共产党人的特色之一,就是它具有不怕困难、牺牲奋斗的作风。每个共产党员,必须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无论是在革命失败时,还是在没有党的监督时,甚至是在生死关头,都要忠于党,积极工作,为自己的信仰去奋斗。“只有具备这样坚定的顽强的英雄气概,才配称之为一个好的共产党员。”

(二)抓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加强党的建设的基础

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法宝之一,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党的事业、民族解放和人民的幸福安康发挥了重大作用。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不能放松基层党的建设工作。一定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使党和政府的各项决策、思路和办法,能够通过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更好地落到实处、发挥效应。

陈云认为,“历来的经验证明,没有一个脱离群众的党组织是巩固的。一切脱离群众的党支部,都是最不巩固的党支部。所以,只有党与群众密切联系着,只有党的支部真正成为群众的核心的时候,那个党才是一个巩固的党,那个支部才是党在群众中的堡垒。现在党内发生的各种弱点,不管是党组织方面的还是党的工作方面的,都是同脱离群众相联系的。”这些观点,在时下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更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基层党员的形象代表了党的形象,基层干部的作风代表了党的作风。在中国老百姓心里,县官不如现管。人们不用关心省长做什么,但是一个普通干部的贪腐行为就能败坏了党的形象,就能让老百姓对政府失去信心。只有高素质的党员才能树立起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只有高素质的政府才能担当起带领百姓建设小康的历史责任。要加强对基层党员和干部的培训来提高干部做群众工作的能力。

在新形势下,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主动解决老百姓的难题,给人民以看得见的实惠。各级党的组织,要把为群众工作落实到实际行动之中,关心群众生活,解决群众切身问题,改善民众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陈云说:“我们是执政的党,我们在这里需要向群众要东西,另一方面他们也需要向我们要东西。”“假如忘记了他们还需要向我们要东西,这是不成的。”“当权的党容易只是向群众要,而却忘了群众也要向我们要很多东西。”现在有些基层干部已经从心里脱离了群众,他们并不了解掌握自己治下的百姓在想什么,想要什么。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一定要善于了解民意、深入研究、体察实情。要善于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的工作,拓展干群沟通渠道,主动化解群众矛盾、做好和谐社会建设工作。因此领导干部一定要真正沉下去、把群众的积极性带上来,增强干群的血肉情谊。

(三)在加强党的建设的同时,必须坚持为群众工作

1、党建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为群众工作

在加强党的建设时,必须强调为群众工作,这不是挂在嘴边的一句空话,也不是我们党的一时需要,而是要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工作,以此作为我们党的根本大计,长远大计。因为,“为群众自己利益而斗争的群众运动真正开展起来了,就能鉴别谁是真正为民众利益而奋斗的共产党员,谁是别有企图混入党内的坏人。”我们的新党员和新干部缺乏群众工作经验的弱点是普遍存在的,他们领导群众运动的经验是很少的,但出路只有一条,就是在群众运动中锻炼和提高,”“参加群众工作越久,他们的经验就越丰富。”“越是对群众的问题注意得多,解决得多,……我们的工作就容易进行。”他还说,“应该时刻注意为群众谋福利。不论党、政,军、民众团体都应该把改善群众生活的工作做好。”“哪个地方改善了一些民众的生活,民众就起来了,就更加积极了。”

2、群众工作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延安时期中央组织部树立的政权观和政绩观仍然是当今加强领导干部思想政治建设的重点。如今有些领导工作的目标是在自己的任期内尽快出成效,就难免注重于做好看的花样文章。实际上有好多工不是三年两载就能见效的,需要努力才能完成、做好。一年完不成的,两年完,一任完不成的,两任完,坚持不懈的用实实在在的利民惠民实事赢得群众的支持和信赖。

党的干部好不好,要看你在群众心里好不好。共产党人真正的政绩是改善民生、维护公平,能切实解决群众的难题。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把精力投入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上,把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统一起来,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为民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务实是做好所有工作的保障,清廉是获取群众支持的前提,唯其如此,才能做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才能重新拾回延安时期的干群关系,才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追思伟人风范,加强自身建设,深切怀念我们的老部长陈云同志》

[2]《延安时期的中央组织部》

[3]《陈云与延安时期中央组织部的“窑洞大学”》

[4]《陈云文选》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延安干部学院2012科研基金一般项目“延安时期中央组织部的历史贡献及其现实启示”(项目编号:ZYKL333)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滢(1969-),女,陕西延长人,民盟会员,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编辑部副编审。

猜你喜欢

历史贡献现实启示
浅谈抗大对抗战胜利的历史贡献
列宁从严治党的思想实践及其现实启示
近代中国教会大学体育文化的传承研究
东北抗联精神对我军改革强军实践的现实启示
浅论艾思奇《大众哲学》的历史贡献及当代启示
继承与超越:革命时期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给新时期带来的现实启示
《整顿党的作风》与党的作风建设
延安时期党廉政建设的基本经验
简论韩非子的政治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浅析川陕苏区妇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