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原因之探析

2014-11-10马丽

黑龙江史志 2014年20期
关键词:土地改革团结多党合作

[摘 要]中共共产党倡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促进了各党派之间的了解和支持,使共产党成为多党合作的坚定核心;始终坚持团结统一的思想,提高了共产党的领导能力及党领导下的军队的战斗能力;各个时期土地政策的实行,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经济地位,而且提高了农民的政治觉悟,调动了农民革命的积极性;毛泽东高超的军事指挥能力,使军队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经过20多年的较量,共产党成功取代了国民党。

[关键词]共产党;成功建国;多党合作;团结;土地改革

20世纪的中国,发生了许多对中华民族和人类历史影响至深且巨的大事,其中最重大的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当时国民党是中国第一大党,执掌着国家政权;共产党在1921年建党时全国仅有党员五十多名,而且它的发展又处处受到国民党的削弱和限制。然而,二十多年后,国共两党的地位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崩溃与共产党的成功建国。那么,共产党成功建国的原因有哪些呢?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析。

一、倡导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

中国共产党反对一党专政,倡导多党合作。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一文中这样说:“中国无产阶级应该懂得:他们自己虽然是一个最有觉悟和最有组织性的阶级,但是,如果单凭自己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能胜利的,而要胜利,他们就必须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1]“我们主张统一战线政权,既不赞成别的党派一党专政,也不主张共产党一党专政,而主张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联合专政。”[2]

中国共产党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就接受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左”倾教训,摒弃“清一色”理论,积极倡导多党合作。1935年在红军长征途中,中共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号召各党各派各界各民族大联合,一切为了抗日。在1941年召开的陕甘宁边区参议会上,毛泽东宣布“共产党这个同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原则,是固定不移的,是永远不变的。”[3]这表明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实行合作并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方针。

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还进行政治协商、互相监督批评。毛泽东说:“共产党必须和其他党派及无党派人士多商量、多座谈、多开会。”[4]为了搞好政治协商,共产党还提出了一系列政治协商基本原则。除了在抗日根据地,共产党对将要提出的重大方针政策和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进行协商,虚心听取意见外,还通过中共代表团和各民主党派保持密切联系和接触,向民主党派通报情况,介绍我党的方针政策,开展政治协商。

政治协商,促进了党派之间政治上的互相了解和支持,使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更加坚定有力,使共产党成为多党合作的坚定核心。

二、内部高度团结

派系纷争是国民党的一大痼疾,说“中国国民党史简直是一部派系斗争史”[5]是不无道理的。在国民党统治大陆的22年间,从宁汉合流到桂系逼蒋第三次下野,内部之纷争是刀光剑影、错综复杂。但反观中国共产党及工农红军,他们在革命队伍内部的团结和斗争方面,却表现出超人的智慧和勇气。

长征初期,博古、李德等人把持中央党政和军事指挥权,导致红军和革命遭受重大损失。毛泽东心急如焚,但他没有盲动,也没有消极等待,而是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建言献策,利用血的事实和教训,争取、说服、团结大多数中央领导和红军高级指挥员。遵义会议上,洛甫、王稼祥、周恩来、朱德等发挥重要作用,使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终于重新选择了自己的英明统帅:会议决定增补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最高“三人团”,仍以最高军事首长朱德、周恩来为军事指挥者,而周恩来是党内委托的对指挥军事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会议结束后,政治局常委立即分工,决定“以泽东同志为恩来同志的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6]毛泽东取得了实际上的军事指挥权。

长征途中,发生在红军内部的最重大、最惊心动魄的斗争,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最高领导人张国焘的斗争。虽然表面上是北上还是南下的军事战略之争,实际上是党和红军要团结还是要分裂的重大路线斗争。当时,红四方面军8万余人,中央红军不足2万人。张国焘为了达到其急剧膨胀的个人私欲及实际篡夺中央最高领导权的目的,密电陈昌浩对毛泽东等人“彻底开展党内斗争”。这句话非同寻常!它意味着采取一切手段包括武力手段解决党内分歧。危机时刻,叶剑英机智报信,毛泽东沉着应对,彭德怀周密部署,终于使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脱离险境北上。北上途中及到达陕北后,中央坚持了党内斗争的正确原则,采取了“特殊的及十分忍耐的方针”,最终避免了党和红军的彻底分裂。

1945年4月,党在延安召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时,为了增进党的团结和统一,正确对待犯错误的同志,毛泽东提议把在历史上曾经犯有错误的几位中央领导人包括王明,选进党的中央委员会。毛泽东对代表们说:他们的错误,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犯的。特别是中国的小资产阶级像一片汪洋大海,而中国还没有什么小资产阶级政党,他们之中革命的人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然也把他们的思想情绪带了进来,这是不足为怪的。现在经过整风,惩前毖后,治病求人,已经把是非弄清楚了,就不应太着重个人责任。尽管他在会议期间做了代表们的工作,但在选举那天,毛泽东仍然十分重视。当代表们投票后,大会宣布唱票时可以自由活动。可是毛泽东不但没有走开,而且坐在台上听唱票,一直等到选票快唱完了,王明等得票过了半数,他才离开。这表明毛泽东具有坚持团结和统一的精湛的领导艺术。中国共产党有这样的领袖,焉能不高度团结?

三、在农村土地改革的成功

20世纪的中国,从孙中山到毛泽东,从国民党到共产党,都意识到了农民和土地问题是中国社会的核心问题。“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中国,谁能解决土地问题,谁就赢得了农民。”[7]但在土地问题上,国共双方却制订了不同的政策,收到了不同的效果。

中共方面对土地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毛泽东认为:“农民问题主要是贫农问题,而贫农问题的中心问题,就是一个土地问题。”如果“不使农民得到土地,农民将不能拥护革命至于最后之成功。”[8]基于此认识,1928年10月,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颁布了《井冈山土地法》,规定以乡为单位,“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以人口为标准,男女老幼平均分配”,“禁止土地买卖”。[9]1931年2月,全国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起草的《土地法草案》中规定:地主田地没收后,“不得有任何分配土地的权利”,富农的土地“亦同样没收与分配”,富农只能分较坏的“劳动份地”;“土地可按照每家有劳动者之多寡,同时按人口之多寡的混合原则进行分配”,不论新、老苏区一律“立即执行”。[10]1931年11月,江西瑞金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其目的在于进一步消灭封建残余势力,彻底解决土地问题,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全民贯彻土地革命路线”,“发展经济,扩大红军,巩固苏维埃”。[11]

抗战爆发后,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为了团结开明地主参加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共暂时停止了实行土地革命政策,改而执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此政策的实行,照顾了各阶级的利益,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的抗战热情和生产积极性,团结了各阶级共同抗日,加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47年7月,中共中央在河北省西柏坡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决定实行彻底平分土地的政策,并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中国土地法大纲》是一个彻底的反封建的土地改革纲领,它的基本精神是废除封建、半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保护工商业者的财产及其合法经营。这个大纲颁布后,各解放区都召开了土地会议或干部会议,传达了全国土地会议精神和决定,总结检查了本地区过去一段时间的土地改革,批判了党内各种错误的思想、作风和倾向,在解放区掀起了以“平分土地”为中心的土地改革运动。土地改革的胜利,不但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提高了农民的经济地位,使农业生产力得到解放,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提高了农民的政治觉悟,调动了农民革命的积极性,支持了人民解放战争。

四、毛泽东的高超指挥艺术

蒋介石并非是一个平庸的战略家,但是与毛泽东的文韬武略相比,就显得逊色了。

1930年10月,蒋介石调集10万重兵,“长驱直入,分进合击”,对中央苏区展开第一次“围剿”。而毛泽东确定了“诱敌深入”作为反“围剿”的基本作战方针。在毛泽东的指挥下,红军主力在龙冈设下天罗地网。号称“铁军师”的国民党军王牌第十八师张辉瓒部趾高气扬,一路冒进,闯入了红军的伏击圈。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红军突然发起进攻,双方激战一天,红军全歼第十八师师部和两个旅,活捉了张辉瓒。毛泽东挥笔填词:“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12]而南京的蒋介石却情绪全无,他仰天长叹:“呜呼石侯,魂兮归来!”

1931年7月,蒋介石亲自指挥30万大军,自任“围剿”军总司令,并带领英国、日本、德国的军事顾问,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三次“围剿”,发誓要在三个月内肃清红军,“如不成功便成仁;如不获胜,自刎首级。”[13]红军只有3万人,敌强我弱。毛泽东、朱德命令红军向高兴圩集中,以待机破敌。蒋介石发现红军主力行踪,立刻集中9个师,分几路向兴国猛扑过来,企图消灭红军主力于赣江东岸。毛泽东避实击虚,确定了“避敌主力,打其虚弱”的方针,决定主力秘密北进,首先夺取富田、新安,然后由西向东横扫敌人后方联络线,迫敌主力回头,再乘其疲劳打其可打者。但国民党军两个主力师却抢先一步到达富田。毛泽东立即改变计划,率领主力悄然返回高兴圩,继续待机。

此时,各路国民党军已将红军压缩在方圆数十里的狭小地域,形势异常严峻。毛泽东依然以走求主动,以走调战机,指挥红军主力穿越山区,神出鬼没地从两路敌军之间的空隙跳出包围圈,突然对实力较弱的第三路军发起进攻,歼灭其1个旅又1个多营。随后疾速脱离战场,奔向良村,再歼敌1个师大部。良村战斗后,毛泽东以一部兵力佯攻龙冈,自己则率领主力继续东进,突然对黄陂发起了猛烈进攻,再歼敌4个团。红军三战三捷,大煞国民党军的威风。

蒋介石恼羞成怒,命令各路部队迅速东进,以密集大包围态势压向红军,并下令“以东固为中心,纵横25里一律平毁,格杀无余”,[14]红军再次陷入国民党军的包围。毛泽东再次施展了走的战术,以红十二军扮主力佯动,将国民党军主力牵向东南方向,红军主力2万余人则秘密向西疾行,又从两支国民党军部队的间隙中跳出合围圈,到兴国东北的白石、枫边地区隐蔽休整。国民党军在红十二军后面翻山越岭,整整转了近半个月,方知红军主力在兴国,只好掉头西进。此时红军主力已经休整完毕,已在毛泽东的指挥下一走了之。国民党军又扑了一个空。油盐告绝,粮食困难,人困马乏,“肥的拖瘦,瘦的拖死”[16],国民党军再也无法追击下去了,只好草草收兵。第三次“围剿”失败了,蒋介石当然不能自刎首级,但他却气得口吐鲜血,黯然返回南京。

解放战争时期,在毛泽东的统一调度指挥下,我军又取得了孟良崮、青化砭、羊马河大捷,创造了战争史上一个又一个经典战例。蒋介石和他那些指挥官曾反复琢磨过个中奥秘,却始终摸不着头脑,他懊恼地说:“和共军接战,有人主张要实施突击战和伏兵战,但无一成功。而我们的每一次大兵团行动,可以说无不遭遇他们的伏兵和突击,以致受到很大的损失。”[15]

总之,中国共产党所实行的统一战线政策使得开明绅士、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上的代表都站到了共产党的大旗之下;中共内部的高度团结与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使其领导下的军队的战斗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土地革命等措施的不同使绝大多数的中国人口倒向了共产党一边。“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潮流,代表人民的干部利益,把人民紧紧团结在自己的周围,极大孤立了国民党。面对共产党这样的对手,国民党政权犹如雪上加霜,在通往崩溃的道路上越滑越快,终于被迫在1949年“国府迁台”而孤悬于东海。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8:608.

[2][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合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718,701.

[3]毛泽东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483.

[5]郭绪印.国民党派系斗争史.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6]叶永烈.历史选择了毛泽东[M].桂林: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363.

[7]斯诺.斯诺眼中的中国[M].北京:中国学术出版社,1982:47.

[8]郭德宏.中国近现代农民土地问题研究[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3:466-467.

[9][10]中共中央党史教学参考资料(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5,137-140.

[11]王维礼.中共现代史大事记事本末[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623.

[12]张永印.毛泽东诗词字词辨析[M].郑州:文心出版社,1993:15.

[13][14][15]魏天顺,齐德学.毛泽东用兵真如神[A].载《人物》2007年(8).

作者简介:马丽,1972年生,女,河南鄢陵人,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中国现代史研究。

猜你喜欢

土地改革团结多党合作
中国共产党探索新型政党制度的基本经验与新的实践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发挥好党内政治生活“四大功能”
浅谈如何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家园合作共育对幼儿自信心和独立性的影响研究
从城濮之战看参谋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土地思想对中国土地改革发展的影响
对《五四指示》不彻底性及创新性研究
利用土地整治推进供给侧改革研究
初中 “土地改革” 教学中的史料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