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西旱地“木薯//花生×玉米”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2014-11-10宋付平黎明
宋付平+黎明
摘 要 为挖掘旱地高效生产潜能,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在粤西地区旱地采用“木薯//花生×玉米”间混套作模式,增加了地面覆盖度,提高了光能和土地利用效率,减缓了水土流失,增加了农户收入,提高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经多年的试验推广,总结了“木薯//花生×玉米”的配套种植技术。
关键词 旱地;木薯//花生×玉米;高效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3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27-0-02
“木薯//花生×玉米”间混套作模式是近年来在粤西地区推广的一种高效栽培模式,该模式是鉴于当前单作木薯、玉米、花生经济效益低,生态效益差,社会效益不高,加之实行木薯//花生×玉米模式跟单作所耗劳动量差别不大,当前农村劳动力资源日益短缺,参加劳动的主力军为留守老龄农民、妇女和儿童等现状而提出。木薯//花生×玉米模式是提高耕地种植指数,缓解作物争地的矛盾,少耕、免耕、发展高效轻简栽培,提高劳力利用率,改良土壤,培肥农田,节水、保水、保土、抗旱,增加粤西地区农民收入。
1 间混套作高效栽培技术
1.1 选配作物及科学配置复合群体田间结构
在间混套作栽培模式中,作物与品种的合理搭配和复合群体田间结构的科学配置是高效成功关键,直接影响到作物间对光、热、水、气、肥的需求矛盾。根据粤西地区的气候特征,(图1,图2) 和固有垄作制度和作物的生态适应性,木薯//花生×玉米的复合群体田间结构配置如图3所示。垄作种植,垄带宽120 cm,垄间距40 cm;垄上的木薯株行距80×80 cm,木薯行间间作三行花生,花生株行距为20×20 cm;套作的玉米株距80×80 cm。间混套作的播种时间安排在2月中旬至3月上旬进行。
1.2 品种选择及种子或种茎播前处理
根据粤西地区多熟种植传统,木薯应选择高产、高淀粉、抗性强、紧凑型早熟品种,如华南205、华南8号、南植199和桂热4号等;玉米选择矮秆、优质、抗性强、耐密植、紧凑型早熟品种;花生选择高产、多抗、耐旱、适应性强的品种,如粤油14、湛油55、汕油523等。播种前,木薯种茎先用石灰水或多菌灵浸泡再种植;玉米和花生不用浸种或浸种时间不超过1 h即可种植。
1.3 田间管理技术
1.3.1 整地、施基肥和保墒
在初冬进行翻耕,在播种前约30 d深翻土地,将有机质彻底覆盖,播种前的7 d,将土地耙平并消除杂草。在翻耕土壤的同时撒施微生物有机肥450~750 kg/hm2和石灰45~75 kg/hm2,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条件。培土垄作,以利于保证在种子或种茎萌发时有适宜的墒情。
1.3.2 肥水管理
根据木薯//花生×玉米栽培模式的多年实践印证,各作物产量形成关键时期基本同步。这时期水肥供给跟收成关系重大。
花生、玉米和木薯要稳产、高产和高效,仅靠基肥营养和花生根瘤固氮是不够的,必须给予足够的养分。花生下针期是花生形成产量的关键期,玉米大喇叭口期为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阶段,是玉米增产关键期,木薯结薯和薯块膨大期是提高产量的黄金期,故在花生下针期用硫酸钾镁75~90 kg/hm2、过磷酸钙30~45 kg/hm2混合撒施园地,各作物均可得到增产增效。
花生对干旱最敏感的时期是在播种后大约42~56 d,玉米在大喇叭口期和灌浆期,木薯在结薯和块根膨大期,连续干旱会造成严重减产。
1.3.3 病虫草害防控
间混套作播后萌芽前,用72%异丙草胺乳油2.25~3.0 L/hm2加24%甲咪唑烟酸水剂0.3 L/hm2650~700 kg/hm2混匀地面喷施,有效防控杂草;用地虫清10 kg/hm2,拌花生、玉米种施入土壤可防治地老虎、蛴螬和烟蓟马;中耕期间,用50%杀螟松乳油l000~2 0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 500~4 000倍液按600 kg/hm2喷雾,可防治玉米螟和蚜虫等害虫;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20%三唑酮乳油1 500倍液以400~750 kg/hm2喷雾防治条纹病和锈病等。
在玉米、花生收获后,用15%哒螨灵乳油2 500~
4 000倍液按450~600 kg/hm2喷雾木薯,防治红蜘蛛。
1.3.4 适时收获
玉米、花生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收获,根据当地农事传统先摘玉米再收花生。木薯根据市场需求,采收时间在11月下旬至次年2月初。
1.3.5 秸秆还田
玉米和花生收获后的秸秆用于覆盖木薯地,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同时能控制田间杂草。有条件的农户可粉碎秸秆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木薯采收后,除留出当种用的秸秆外,其它秸秆粉碎发酵还田,改良土壤和增补地力。
2 效益
木薯//花生×玉米模式,具有较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2.1 经济效益比较
木薯//花生×玉米间混套作模式经大量生产实例可证其经济效益高于单作。由表1经济效益比较结果证明:该模式较传统木薯、玉米、花生单作模式增加利润3 425 元/hm2、4 475 元/hm2、8 825 元/hm2,表现出较高的经济效益。
2.2 社会效益
利用木薯//花生×玉米高效栽培模式,对充分地利用当前农村劳动力资源,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村稳定,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进程,促进中国特色的现代集约持续农业发展等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2.3 生态效益
木薯//花生×玉米模式所提倡的秸秆覆盖与少免耕相结合,花生固氮培肥土壤,防止连年耕作使土地费力下降,可以起到保水、保土、改善土壤生态环境,减少病虫害,促进土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提升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维持农田的生态平衡等均有显著的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曹敏健等.耕作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58-75.
[2]谭金芳等.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235-240.
[3]A.J.圣安吉洛等著(山东省花生研究所译).花生栽培与利用[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226-227.
[4]宋付平,覃新导,冯朝阳等.广东木薯园主要杂草生态调查与调控措施[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10,(276):50-53.
(责任编辑:赵中正)
摘 要 为挖掘旱地高效生产潜能,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在粤西地区旱地采用“木薯//花生×玉米”间混套作模式,增加了地面覆盖度,提高了光能和土地利用效率,减缓了水土流失,增加了农户收入,提高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经多年的试验推广,总结了“木薯//花生×玉米”的配套种植技术。
关键词 旱地;木薯//花生×玉米;高效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3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27-0-02
“木薯//花生×玉米”间混套作模式是近年来在粤西地区推广的一种高效栽培模式,该模式是鉴于当前单作木薯、玉米、花生经济效益低,生态效益差,社会效益不高,加之实行木薯//花生×玉米模式跟单作所耗劳动量差别不大,当前农村劳动力资源日益短缺,参加劳动的主力军为留守老龄农民、妇女和儿童等现状而提出。木薯//花生×玉米模式是提高耕地种植指数,缓解作物争地的矛盾,少耕、免耕、发展高效轻简栽培,提高劳力利用率,改良土壤,培肥农田,节水、保水、保土、抗旱,增加粤西地区农民收入。
1 间混套作高效栽培技术
1.1 选配作物及科学配置复合群体田间结构
在间混套作栽培模式中,作物与品种的合理搭配和复合群体田间结构的科学配置是高效成功关键,直接影响到作物间对光、热、水、气、肥的需求矛盾。根据粤西地区的气候特征,(图1,图2) 和固有垄作制度和作物的生态适应性,木薯//花生×玉米的复合群体田间结构配置如图3所示。垄作种植,垄带宽120 cm,垄间距40 cm;垄上的木薯株行距80×80 cm,木薯行间间作三行花生,花生株行距为20×20 cm;套作的玉米株距80×80 cm。间混套作的播种时间安排在2月中旬至3月上旬进行。
1.2 品种选择及种子或种茎播前处理
根据粤西地区多熟种植传统,木薯应选择高产、高淀粉、抗性强、紧凑型早熟品种,如华南205、华南8号、南植199和桂热4号等;玉米选择矮秆、优质、抗性强、耐密植、紧凑型早熟品种;花生选择高产、多抗、耐旱、适应性强的品种,如粤油14、湛油55、汕油523等。播种前,木薯种茎先用石灰水或多菌灵浸泡再种植;玉米和花生不用浸种或浸种时间不超过1 h即可种植。
1.3 田间管理技术
1.3.1 整地、施基肥和保墒
在初冬进行翻耕,在播种前约30 d深翻土地,将有机质彻底覆盖,播种前的7 d,将土地耙平并消除杂草。在翻耕土壤的同时撒施微生物有机肥450~750 kg/hm2和石灰45~75 kg/hm2,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条件。培土垄作,以利于保证在种子或种茎萌发时有适宜的墒情。
1.3.2 肥水管理
根据木薯//花生×玉米栽培模式的多年实践印证,各作物产量形成关键时期基本同步。这时期水肥供给跟收成关系重大。
花生、玉米和木薯要稳产、高产和高效,仅靠基肥营养和花生根瘤固氮是不够的,必须给予足够的养分。花生下针期是花生形成产量的关键期,玉米大喇叭口期为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阶段,是玉米增产关键期,木薯结薯和薯块膨大期是提高产量的黄金期,故在花生下针期用硫酸钾镁75~90 kg/hm2、过磷酸钙30~45 kg/hm2混合撒施园地,各作物均可得到增产增效。
花生对干旱最敏感的时期是在播种后大约42~56 d,玉米在大喇叭口期和灌浆期,木薯在结薯和块根膨大期,连续干旱会造成严重减产。
1.3.3 病虫草害防控
间混套作播后萌芽前,用72%异丙草胺乳油2.25~3.0 L/hm2加24%甲咪唑烟酸水剂0.3 L/hm2650~700 kg/hm2混匀地面喷施,有效防控杂草;用地虫清10 kg/hm2,拌花生、玉米种施入土壤可防治地老虎、蛴螬和烟蓟马;中耕期间,用50%杀螟松乳油l000~2 0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 500~4 000倍液按600 kg/hm2喷雾,可防治玉米螟和蚜虫等害虫;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20%三唑酮乳油1 500倍液以400~750 kg/hm2喷雾防治条纹病和锈病等。
在玉米、花生收获后,用15%哒螨灵乳油2 500~
4 000倍液按450~600 kg/hm2喷雾木薯,防治红蜘蛛。
1.3.4 适时收获
玉米、花生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收获,根据当地农事传统先摘玉米再收花生。木薯根据市场需求,采收时间在11月下旬至次年2月初。
1.3.5 秸秆还田
玉米和花生收获后的秸秆用于覆盖木薯地,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同时能控制田间杂草。有条件的农户可粉碎秸秆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木薯采收后,除留出当种用的秸秆外,其它秸秆粉碎发酵还田,改良土壤和增补地力。
2 效益
木薯//花生×玉米模式,具有较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2.1 经济效益比较
木薯//花生×玉米间混套作模式经大量生产实例可证其经济效益高于单作。由表1经济效益比较结果证明:该模式较传统木薯、玉米、花生单作模式增加利润3 425 元/hm2、4 475 元/hm2、8 825 元/hm2,表现出较高的经济效益。
2.2 社会效益
利用木薯//花生×玉米高效栽培模式,对充分地利用当前农村劳动力资源,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村稳定,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进程,促进中国特色的现代集约持续农业发展等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2.3 生态效益
木薯//花生×玉米模式所提倡的秸秆覆盖与少免耕相结合,花生固氮培肥土壤,防止连年耕作使土地费力下降,可以起到保水、保土、改善土壤生态环境,减少病虫害,促进土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提升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维持农田的生态平衡等均有显著的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曹敏健等.耕作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58-75.
[2]谭金芳等.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235-240.
[3]A.J.圣安吉洛等著(山东省花生研究所译).花生栽培与利用[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226-227.
[4]宋付平,覃新导,冯朝阳等.广东木薯园主要杂草生态调查与调控措施[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10,(276):50-53.
(责任编辑:赵中正)
摘 要 为挖掘旱地高效生产潜能,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在粤西地区旱地采用“木薯//花生×玉米”间混套作模式,增加了地面覆盖度,提高了光能和土地利用效率,减缓了水土流失,增加了农户收入,提高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经多年的试验推广,总结了“木薯//花生×玉米”的配套种植技术。
关键词 旱地;木薯//花生×玉米;高效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3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27-0-02
“木薯//花生×玉米”间混套作模式是近年来在粤西地区推广的一种高效栽培模式,该模式是鉴于当前单作木薯、玉米、花生经济效益低,生态效益差,社会效益不高,加之实行木薯//花生×玉米模式跟单作所耗劳动量差别不大,当前农村劳动力资源日益短缺,参加劳动的主力军为留守老龄农民、妇女和儿童等现状而提出。木薯//花生×玉米模式是提高耕地种植指数,缓解作物争地的矛盾,少耕、免耕、发展高效轻简栽培,提高劳力利用率,改良土壤,培肥农田,节水、保水、保土、抗旱,增加粤西地区农民收入。
1 间混套作高效栽培技术
1.1 选配作物及科学配置复合群体田间结构
在间混套作栽培模式中,作物与品种的合理搭配和复合群体田间结构的科学配置是高效成功关键,直接影响到作物间对光、热、水、气、肥的需求矛盾。根据粤西地区的气候特征,(图1,图2) 和固有垄作制度和作物的生态适应性,木薯//花生×玉米的复合群体田间结构配置如图3所示。垄作种植,垄带宽120 cm,垄间距40 cm;垄上的木薯株行距80×80 cm,木薯行间间作三行花生,花生株行距为20×20 cm;套作的玉米株距80×80 cm。间混套作的播种时间安排在2月中旬至3月上旬进行。
1.2 品种选择及种子或种茎播前处理
根据粤西地区多熟种植传统,木薯应选择高产、高淀粉、抗性强、紧凑型早熟品种,如华南205、华南8号、南植199和桂热4号等;玉米选择矮秆、优质、抗性强、耐密植、紧凑型早熟品种;花生选择高产、多抗、耐旱、适应性强的品种,如粤油14、湛油55、汕油523等。播种前,木薯种茎先用石灰水或多菌灵浸泡再种植;玉米和花生不用浸种或浸种时间不超过1 h即可种植。
1.3 田间管理技术
1.3.1 整地、施基肥和保墒
在初冬进行翻耕,在播种前约30 d深翻土地,将有机质彻底覆盖,播种前的7 d,将土地耙平并消除杂草。在翻耕土壤的同时撒施微生物有机肥450~750 kg/hm2和石灰45~75 kg/hm2,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条件。培土垄作,以利于保证在种子或种茎萌发时有适宜的墒情。
1.3.2 肥水管理
根据木薯//花生×玉米栽培模式的多年实践印证,各作物产量形成关键时期基本同步。这时期水肥供给跟收成关系重大。
花生、玉米和木薯要稳产、高产和高效,仅靠基肥营养和花生根瘤固氮是不够的,必须给予足够的养分。花生下针期是花生形成产量的关键期,玉米大喇叭口期为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阶段,是玉米增产关键期,木薯结薯和薯块膨大期是提高产量的黄金期,故在花生下针期用硫酸钾镁75~90 kg/hm2、过磷酸钙30~45 kg/hm2混合撒施园地,各作物均可得到增产增效。
花生对干旱最敏感的时期是在播种后大约42~56 d,玉米在大喇叭口期和灌浆期,木薯在结薯和块根膨大期,连续干旱会造成严重减产。
1.3.3 病虫草害防控
间混套作播后萌芽前,用72%异丙草胺乳油2.25~3.0 L/hm2加24%甲咪唑烟酸水剂0.3 L/hm2650~700 kg/hm2混匀地面喷施,有效防控杂草;用地虫清10 kg/hm2,拌花生、玉米种施入土壤可防治地老虎、蛴螬和烟蓟马;中耕期间,用50%杀螟松乳油l000~2 0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 500~4 000倍液按600 kg/hm2喷雾,可防治玉米螟和蚜虫等害虫;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20%三唑酮乳油1 500倍液以400~750 kg/hm2喷雾防治条纹病和锈病等。
在玉米、花生收获后,用15%哒螨灵乳油2 500~
4 000倍液按450~600 kg/hm2喷雾木薯,防治红蜘蛛。
1.3.4 适时收获
玉米、花生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收获,根据当地农事传统先摘玉米再收花生。木薯根据市场需求,采收时间在11月下旬至次年2月初。
1.3.5 秸秆还田
玉米和花生收获后的秸秆用于覆盖木薯地,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同时能控制田间杂草。有条件的农户可粉碎秸秆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木薯采收后,除留出当种用的秸秆外,其它秸秆粉碎发酵还田,改良土壤和增补地力。
2 效益
木薯//花生×玉米模式,具有较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2.1 经济效益比较
木薯//花生×玉米间混套作模式经大量生产实例可证其经济效益高于单作。由表1经济效益比较结果证明:该模式较传统木薯、玉米、花生单作模式增加利润3 425 元/hm2、4 475 元/hm2、8 825 元/hm2,表现出较高的经济效益。
2.2 社会效益
利用木薯//花生×玉米高效栽培模式,对充分地利用当前农村劳动力资源,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村稳定,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进程,促进中国特色的现代集约持续农业发展等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2.3 生态效益
木薯//花生×玉米模式所提倡的秸秆覆盖与少免耕相结合,花生固氮培肥土壤,防止连年耕作使土地费力下降,可以起到保水、保土、改善土壤生态环境,减少病虫害,促进土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提升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维持农田的生态平衡等均有显著的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曹敏健等.耕作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58-75.
[2]谭金芳等.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235-240.
[3]A.J.圣安吉洛等著(山东省花生研究所译).花生栽培与利用[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226-227.
[4]宋付平,覃新导,冯朝阳等.广东木薯园主要杂草生态调查与调控措施[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10,(276):50-53.
(责任编辑:赵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