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经济带”:概念界定与经济社会综述
2014-11-10课题组
摘 要:本文阐述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意义,综合当前有关“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各种观点,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概念和范围进行了界定,按照中心区域、扩展区域、辐射区域三个层次,比较分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及区域的经济社会状况,最后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详细分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观点综述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4(9)-0062-09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概念的提出
(一)“古丝绸之路”的历史范畴
“古丝绸之路”一般是指西汉(前202年-8年)期间,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丝绸之路一词最早来自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1877年出版的《中国》一书,在该书中,李希霍芬首次使用了丝绸之路(The Silk Road)这个概念,用以描述从汉代开始中国和中亚南部、西部以及印度之间的以丝绸贸易为主的交通路线。其后,德国历史学家赫尔曼在1910年出版的《中国和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一书中,根据新发现的文物考古资料,进一步把丝绸之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亚细亚,并确定了丝绸之路的基本内涵,即它是中国古代经由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交往的通道。
丝绸之路因丝绸为商道上的大宗商品而得名,实际上,就功能而言,还可以叫“茶叶之路”、“瓷器之路”、“欧亚使道”。其起点一般认为是长安(今西安),但随着朝代更替以及政治中心转移,起点在不断变化,而且地理上的具体路线也不止一条。从运输方式上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跨越陇山山脉,穿过河西走廊,通过玉门关和阳关,抵达新疆,沿绿洲和帕米尔高原通过中亚、西亚和北非,最终抵达非洲和欧洲,一般可分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为北中南三条线路。海上丝绸之路起于秦汉,兴于隋唐,盛于宋元,明初中叶因海禁而衰落。历史上,丝绸之路不仅是东西方的贸易通道,更是东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道路,是连接亚欧大陆最便捷的通道,极大地滋养了东西文明的交流。
(二)国际社会新“丝绸之路”之争
“丝绸之路”在两千多年以前就出现了,断断续续始终没有完全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繁荣与衰落。进入新世纪,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复兴“丝绸之路”被重新提出,其发展前景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各方围绕“丝绸之路”概念纷纷提出各自的战略设想,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日本的“丝绸之路外交”、美国的“新丝绸之路”计划以及“北南走廊”计划等。
日本的“丝绸之路外交”。日本早期并不重视中亚外交,但中亚地区丰富的能源资源,特别是里海周边的石油和天然气,对日本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1997年,日本桥本内阁首次提出“丝绸之路外交”新战略,该战略把中亚及高加索8国视为“丝绸之路地区”,并把该地区摆在日本的新外交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其后的1998年、1999年,日本政府加紧制定对“丝绸之路地区”的具体外交计划,积极推进政治与经济交流的外交行动计划。2004年,沉寂了一段时间后,日本重新展开“中亚攻略”,8月,首次“日本+中亚”外长级会议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召开。日本向中亚渗透,主要是因为石油、天然气,同时也是为了牵制中俄。参与中亚的能源开发,不但能增加日本与俄罗斯的谈判筹码,而且可以在石油等资源的开发和进口方面牵制中国,延缓中国的经济发展。日本的丝绸之路外交主要体现在对中亚政府的开发援助上,但进展并不理想。日本自身实力的相对衰退使得日本模式在中亚渐渐失去了市场,“日本+中亚”机制越来越难以与上合组织等合作框架的影响力相媲美。同时,日本不具备开展中亚外交的地缘条件,且与中亚地区宗教文化的差异较为明显。此外,日本的外交策略始终受到美国的影响,如2005年乌兹别克斯坦爆发安集延事件后,美乌关系恶化,“中亚+日本”五国外长会议竟因此而推迟。
美国的“新丝绸之路”计划。美国异常重视中亚地区的地缘政治价值。1999年,美国国会就通过了“丝绸之路战略法案”,该法案计划通过支持中亚和南高加索国家的经济和政治独立来复兴连接这些国家及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2005年,美国提出“大中亚”计划,强调要以阿富汗为立足点,在中亚地区建立政治、经济与安全的多边机制,以促进地区发展与民主改造。2011年7月,美国提出构筑以阿富汗为枢纽,将南亚、中亚与西亚连接起来,以实现“能源南下”、“商品北上”的“新丝绸之路”计划。希望通过调整对阿富汗战略,即从“重军事轻经济”调整为以经济社会发展为主,保证“后撤军时代”的阿富汗稳定,并继续发挥美国在该地区的主导作用,从而保持并加强其对南亚以及中亚地区的影响,弱化俄罗斯和中国的影响。美国的“新丝绸之路”计划带有较强的意识形态色彩,与中俄两国展开地缘政治争夺的态势明显。该计划目前尚处于探讨阶段,实施该计划将面临诸多现实障碍,包括俄罗斯、巴基斯坦、印度等国态度的不确定以及地区安全问题的影响等。
“北南走廊”计划。该计划最早由俄罗斯、印度、伊朗三国于2000年9月发起,计划修建一条从南亚途经中亚、高加索、俄罗斯到达欧洲的货运通道。然而该计划进展缓慢,特别是由于处在计划核心位置的伊朗态度日渐消极,曾一度被束之高阁。后来,中国和中亚所有国家加入,该项目因而发展为14国倡议。在2012年1月举行的“北南走廊”14国专家会议中,印度态度积极,表示将承担伊朗境内的铁路与公路建设,这项计划方得以再度获得生机。但其前景并不明朗,连接南北并不具备贯穿东西所能产生的巨大战略效益,且北南通路上障碍重重,包括印巴之间巨大的战略分歧、伊朗地区安全突出的不稳定性等等。
此外,国际社会围绕新“丝绸之路”的提议还包括俄罗斯提出的“新丝绸之路”、伊朗提出的“铁路丝绸之路”、哈萨克斯坦提出的“新丝绸之路”项目等。新“丝绸之路”版本众多,但无论何种版本都蕴含着巨大的利益之争,都将中亚视为连通欧亚大陆的物流、资源、经济乃至政治枢纽,力争在该地区占据重要地位,通过与该地区的贯通合作,拓展政治经济辐射范围。
(三)“丝绸之路经济带”提出的战略意义
2013年9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提出:“为了使我们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概念自此由中国正式提出,并先后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上升为国家战略。对中国而言,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无论是从国际、国内的视角来看,还是从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影响来讲,都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首先,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地缘政治经济环境。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壮大以及综合国力的提升,亚洲以及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正在发生变化,一些国家与中国相关的国际纷争也在快速增加。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以日本、印度、菲律宾为代表的邻国,都对中国的崛起高度警惕。如美国实施“重返亚太战略”并部署第一、第二岛链,形成针对中国大陆的沿海战略包围圈;主导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 对中国参与国际竞争设置重重障碍;倡导“新丝绸之路计划”,意图孤立中国。在此背景下,中国需要营造稳定的外部环境,在与美国建设新型大国关系、与俄罗斯建设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与欧洲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同时,积极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进一步拓展中国通向中亚、欧洲的陆路通道,是中国积极推进区域经济和安全合作,维护周边和平稳定大局的重要战略途径。
第二,有利于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合作的重点是从发达国家引进大量资金与技术,成立大批合资企业,生产出的产品以西方国家和周边为主要市场。从1999年到2012年,中国的前七大贸易伙伴始终为欧盟、美国、日本、东盟、香港地区、韩国和台湾地区。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中国与欧盟等发达国家的贸易难有大幅增长,一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乏力,二是中国与这些国家的贸易额规模已经很大,合作潜力需要深挖。2012年中国与欧盟贸易额达5460亿美元,同比下降3.7%。中日贸易额为3294亿美元,下降3.9%。但近年来,中国与俄罗斯、印度、沙特、伊朗、土耳其、哈萨克斯坦等国的贸易额迅速增长,且潜力巨大。2012年,中俄贸易额为881亿美元,增长11%,中俄计划到2015年使贸易额达到1000亿美元,2020年上升到2000亿美元。2012年,中国与沙特双边贸易总额达734亿美元,同比增长14%,再创历史新高。中国继续为沙特第一大贸易伙伴。“丝绸之路经济带”将推动中国向西开放,深化中国与广大欧亚地区国家的经济合作,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第三,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和国际产业转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将低成本的土地、劳动力资源与上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相结合,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支撑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伴随着要素成本的提升,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被削弱,以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以及金融危机以来政府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经济增长的一系列政策的实施,能源、钢铁、化工、普通装备制造等领域形成了强大的生产能力,目前这些产能已经出现过剩。在此背景下,通过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实施“走出去”战略,向中亚、中东欧、东盟、非洲扩大投资并输出装备制造、化工、轻工、能源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对于中国保持经济持续增长、为产业结构升级和国际产业转移赢得时间与空间,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四,有利于保障能源安全。2012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原油进口量达2.7亿吨,对外依存度突破60%。中国原油进口来源较为单一,主要源自中东和非洲。由于严重依赖海上运输,有4/5要通过马六甲海峡,国家能源安全容易受制于人。中亚——里海地区石油储量多达328 亿吨,天然气 18 万亿立方米,分别占全球油气资源总量的 8%和 5%,被称为世界“21 世纪的能源基地”。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一方面有助于中国能源供给渠道的多元化,增强稳定性和供给总量;另一方面经由油气管道输入国内,有助于摆脱海上运输的“马六甲困局”,为中国今后时期经济发展提供更为稳固的能源安全基础。
最后,有利于促进中国东西部经济社会的平衡发展。200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尽管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化、城镇化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是与东部沿海地区还有较大差距,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一直是制约西部地区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在此背景下,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搭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对于中国西部地区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一步释放开发开放的活力,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实现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概念界定
(一)观点综述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3年9月首次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概念时指出,为了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他提出应“打通从太平洋到波罗的海的运输大通道”,“探讨完善跨境交通基础设施,逐步形成连接东亚、西亚、南亚的交通运输网络”。他指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总人口近30亿,市场规模和潜力独一无二”。2014年3月29日,习近平主席参观德国西部北威州的杜伊斯堡港时,再次谈到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他表示,中方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秉承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理念,联动亚欧两大市场,赋予古丝绸之路新的时代内涵。中德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两端,是亚欧两大经济体和增长极,也是渝新欧铁路的起点和终点。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特聘研究员贾秀东分析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运行的初始阶段将主要涉及中国和中亚各国,但未来将会逐步涵盖西亚东欧更广泛地域。“而其辐射作用的范围还会更大、更广”,“‘丝绸之路经济带最终会形成东至中国、西至西欧的架构,并辐射中东和北非的广阔地区”。“‘丝绸之路经济带目前已现雏形,例如,新欧亚大陆桥的贯通和油气管线的建设,使古丝绸之路经过国家和地区形成了良好的经贸互补往来”。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亚研究室主任丁晓星撰文指出,“丝绸之路经济带”范围广阔,将涵盖30多亿人口,涉及近40个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范围将不仅仅局限于中亚地区,还应包括南亚、西亚、中东欧和俄罗斯。丝绸之路经济带范围广大,包括众多国家和地区,但中亚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第一环,具有基础性和示范性效应。
俄罗斯著名东方学家尤里·塔夫罗夫斯基和俄罗斯重要智库——俄罗斯信息分析中心分别撰写报告对“丝绸之路经济带”进行了解读。塔夫罗夫斯基说,“无论从长度还是从发挥作用的时间来说,‘丝绸之路都是一条无与伦比的洲际贸易通道”。他认为,中国提出该战略正当其时。作为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连亚太经济圈,西系欧洲经济圈,穿越亚欧18个国家,总面积约5000万平方公里,覆盖人口约30亿,区域内能源、矿产、旅游、文化和农业资源丰厚,市场规模和潜力独一无二。俄罗斯信息分析中心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不限于中亚,而是一盘更大的棋局。按照战略构想,“丝绸之路经济带”将向两端扩展,连接欧洲经济圈与亚洲经济圈。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中原经济区”课题组分析认为,从战略实施的基础和时间安排上,“丝绸之路经济带”近期建设的重点应是中亚5国、中东欧16国和俄罗斯,中巴经济走廊和中缅孟印经济走廊也应该看作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长期战略安排看,丝绸之路经济带在中亚5国、中东欧16国和俄罗斯的基础上,进一步向西亚、非洲和西欧延伸。从地缘关系上看,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以中亚5国为重点,一条沿亚欧大陆桥经俄罗斯联接西欧,目前已开通的渝新欧列车和郑州-欧洲列车都以德国为最终目的地;另一条与古丝绸之路基本重合,经中亚、中东到西亚的土耳其,目前筹划的中国喀什经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伊朗、土耳其的铁路,就是一条重要的联系各轴心文明的重要战略通道。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邢广程撰文指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应以中国为出发点,以俄罗斯和中亚地区为桥梁和纽带,以欧洲为落脚点,以北部非洲为延长线,在欧亚大陆形成一个比较畅通的交通网络和比较便捷的贸易通道。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首先应从中亚做起。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基本内容上看,中国所着眼的是整个欧亚大陆的合作,而不是仅仅与中亚地区的合作。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等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代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当代经贸合作升级版,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丝绸之路经济带”是贯通亚欧两大洲的经济大陆桥。以中国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东端起点,向西划分为功能有所差异的三大层段:一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中亚经济带,包括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二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区——环中亚经济带,涵盖中亚、俄罗斯、南亚和西亚,包括俄罗斯、阿富汗、印度、巴基斯坦、伊朗、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土耳其、沙特、伊拉克等以及上述中亚地区;三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拓展区——亚欧经济带,涵盖环中亚地区、欧洲和北非,包括欧洲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乌克兰等地区,北非埃及、利比亚、阿尔及利亚等地区,以及上述环中亚地区,该地区覆盖了亚欧大陆主要国家和地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完全版图区。
深圳大学国际经济法律与政策研究所所长叶兴平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基础上,主要经由人为安排,通过现代公路、铁路和航空网络连接起来的一片区域,已初具轮廓,但还在建设当中。当代“丝绸之路经济带”横跨整个欧亚大陆,将东亚、中亚、南亚、西亚、东欧和西欧一并囊括,可划为几个不同的范围,即狭义的、中义的和广义的。狭义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以古丝绸之路核心地段或者说枢纽地段作为基础而划分的经济带,包括中国和中亚5国,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起点。中义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以横亘亚欧的现代丝绸之路——亚欧大陆桥为纽带,囊括沿线主要国家,但不包含欧盟28国,从东到西分别是中国、蒙古、缅甸、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中亚5国、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约旦、以色列、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点。广义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也依托于亚欧大陆桥,但将欧盟28国涵盖其中,由总数超过50个的国家支撑,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未来方向。
(二)基本共识
当前,无论是学界还是实务部门,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概念和范围界定尚无完全统一的看法,但综合比较各方观点,可以看出各界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概念和范围界定总的脉络和思路大体相同,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共识:
首先,“丝绸之路经济带”基于但不限于“古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是中国根据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提出的跨区域经济合作的创新模式,是新时代对古老丝绸之路的复兴计划。这一构想既与古老的丝绸之路一脉相承,又充分体现了时代特点。历史上,古丝绸之路就分为北、中、南三线,将欧亚大陆众多的国家连接在一起。与古丝绸之路相比,新丝绸之路是在新技术条件下,对古老的交通通道的复兴与拓展,是在古丝绸之路基础上通过现代公路、铁路和航空网络连接起来的一片区域,覆盖的面积更广,路线更密集,也更发达,从而可以在更广泛的区域内把资源与市场串联起来,可通过灵活的合作方式,将更多的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
其次,“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丝绸之路经济带”首先是一个“经济带”概念,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欧洲经济圈,以亚欧大陆桥为纽带,将沿线上各节点连接起来,由点成线再变成面。从中国出发,由东至西,涵盖中亚、南亚、西亚、中东欧,再随着“线”的伸延或发展,一直延伸到西欧及北非,最终形成欧亚区域间的全方位合作与共赢。这种由点及面、从线到片的布局规划符合扩散效应原理。
第三,“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开放的,动态的。历史上,古老的丝绸之路不断经历着变化和发展,从来都并非只有一端出口,而是东西通达,四端畅通。新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也不应是排他的、封闭的,而应是包容的、开放的,突破传统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构建一个开放包容的体系。同时,随着现代公路、铁路、航空和油气管道的不断发展延伸,依托亚欧大陆桥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必然是一个不断扩展的动态区域。
最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是一个由近及远、逐步扩大的推进过程。无论是近期、中期、远期的看法,还是核心、重要、拓展的表述,抑或狭义、中义、广义的论述,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比较一致的观点都是将中国和中亚五国划分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首要(重点、核心)区域(环节),再在此基础上,逐步向南亚、西亚(中东)、中东欧直至西欧、北非延伸。
(三)概念与范围界定
综合各方观点以及上述基本共识,我们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以概括为基于“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以亚欧大陆桥为纽带,依托现代公路、铁路、航空和油气管道,以点带面、从线到片,东牵亚太经济圈、西系欧洲经济圈的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经济发展带。以中国为出发点,按照由近及远、逐步扩大的推进思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即中心区域、扩展区域、辐射区域。
第一层次:中心区域。该区域包括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5国。这一区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核心,也是打通“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必经之地。
第二层次:扩展区域。该区域依托目前已有和拟在建的亚欧大通道,在中心区域的基础上向南亚、西亚、中东欧拓展,目前来看,该区域所包括的国家除中国和中亚5国外,还应涵盖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缅甸、阿富汗、伊朗、伊拉克、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土耳其、沙特、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等亚欧15国。这一区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心,是扩大“丝绸之路经济带”影响面和受益面的关键区域,对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成败至关重要。
第三层次:辐射区域。该区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终极版图,向西延伸至欧洲大部及北非部分国家,包括了欧盟28国和北非的埃及、利比亚和阿尔及利亚。这一区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最终目标。
正如上文所说,“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开放的、动态的,因此,随着公路、铁路、航空、油气管道等通道的不断打通与延伸,我们在此所列举的国家也将会出现动态调整,“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覆盖范围可能会进一步的扩大。但是,总的来说,目前以中国和中亚五国为核心区域,向周边扩展至南亚、西亚和中东欧,再继续西进至西欧和北非的大的格局中期内会基本保持不变。而相应的,各国间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协调以及合作机制的持续与建立,都会在上述基本思路前提下实施。同时,三个层次之间并不是割裂的,而是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这也意味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并不是绝对的层层递进的过程,而应该是多点多线共进,只是在战略布局、合作方式上有所侧重、有所不同,真正实现以点带面,从线到片。
三、“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心区域——中国+中亚5国
在被誉为“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存在着一个“经济凹陷带”,即中国西部和中亚地区。这里虽然地域辽阔,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土地资源和旅游资源,但交通不够便利,自然环境较差,经济发展水平与两端的经济圈存在巨大落差。中亚地区地处亚洲中心,扼守欧亚大陆东—西、南—北交通要道,总面积400万平方公里。2012年,中亚5国人口总计约6534万,GDP总规模约3032亿美元,除哈萨克斯坦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土库曼斯坦人均GDP接近6800美元,属于中高等收入国家外,其余3国人均GDP均低于2000美元(见表1)。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整体落后,社会波动起伏较大。中亚国家独立后,均经历了艰难的转型期,20世纪90年代各国经济都出现大幅下滑。进入新世纪以来,中亚国家总体形势稳定,经济增速较快,但其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并未明显改变。
中亚5国自然资源丰富,蕴藏着大量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能源资源,以及多种稀有金属矿产和有利的农牧业基础。其中,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储量大约为100亿吨,排在世界第11位,煤炭储量达到312亿吨,名列世界前茅;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分别拥有世界第11、12和17的天然气储量;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还盛产黄金;吉尔吉斯斯坦是世界主要的产铀国;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棉花产量居全球前列,分别排在第6、9和17位。但交通不便、投资不足,对中亚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了制肘。
中亚5国与中国有着3000多公里的边界线,具有进行地区稳定、能源资源、经济贸易合作的天然需求和开发潜力。中亚各国希望与中国扩展合作领域,在交通、邮电、纺织、食品、制药、化工、农产品加工、消费品生产、机械制造等行业对其进行投资,并在农业、沙漠治理、太阳能、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合作。2001 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以来,中国已成为中亚国家最主要的贸易伙伴和投资伙伴。中亚5国与中国的贸易额从5国独立之初的4亿多美元增加到了2012年的460亿美元,增长近100倍。中国已成为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第一大贸易伙伴,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第二大贸易伙伴,塔吉克斯坦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同时,中国目前也是乌兹别克斯坦第一大、吉尔吉斯斯坦第二大投资来源国。而哈萨克斯坦也成为中国在海外第三大投资目的国。
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有助于中国西部大开发和中亚各国经济发展,深化中国与中亚地区的能源资源合作,并促进该区域和平稳定和繁荣发展。中国与中亚之间已经由一条条铁路、公路和油气管道相连,更深层面的经贸往来还需要加大力度开辟更多途径,在铁路、公路、航空、管道和通讯设施建设等诸多方面齐头并进。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扩展区域——中心区域+俄罗斯、西亚、南亚及中东欧部分国家
该区域地处亚欧大陆中心地区,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间地段,对于打造亚欧陆路大通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该区域总面积4239万平方公里,占据了整个地球陆地面积的近三分之一,2012年人口总数达35.1亿,GDP 规模达15.36万亿美元,人口密度偏大,平均资源量偏少(见表2)。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除了沙特等石油资源丰富的国家外,其他国家经济发展差异较大,整体水平比较落后。该区域绝大部分国家都处在发展中阶段,人均收入低,但主要的人口大国,如中国、印度和俄罗斯,经济增长快,已经成为世界主要经济增长极。
该区域自然资源异常丰富,特别是能源资源在全球占有很大比重。在世界10大石油储量国中,沙特、伊朗、伊拉克和俄罗斯榜上有名;在世界天然气储量排行榜上,俄罗斯、伊朗和沙特分列第1、第2和第4,占全球近一半;俄罗斯、中国、印度、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的煤炭储量超过全球已探明煤炭储量的47%。
分地区看,南亚地区人口众多,与中国的合作不断深化,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建设将促进中国与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推动各国经济发展;西亚地区是中国能源的主要进口来源地,与中国的合作日新月异,中国是沙特最大的贸易伙伴、伊朗的主要经济合作伙伴;中东欧国家与中国的合作极具潜力,2013年11月底,中国—中东欧领导人会晤通过了《布加勒斯特纲要》,提出加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在经贸、金融、基础设施、人文等领域合作的具体措施;俄罗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国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必须加强与俄罗斯的合作,中俄两国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能源、交通、科技、农业等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
(三)“丝绸之路经济带”辐射区域——扩展区域+欧盟和北非
该区域覆盖了亚欧大陆主要国家和地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完全版图区。总面积5186万平方公里,2012年人口总数41.4亿,GDP规模32.6万亿美元(见表3)。其中,欧洲经济圈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西端,经济发展水平高,对外贸易活跃,尤其是西欧地区经济高度发达,是世界经济最集聚的地区之一。欧盟28国土地并不宽阔、人口密集,但在经济发展能力、科技创新、产品出口及消费市场规模等方面处在全球领先地位。欧盟与中国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两端,经济社会、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交流不断深化。欧盟28国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是其第二大贸易伙伴,中欧双方贸易额在10年间翻了两番,2013年达5591亿美元。但目前,中国与欧盟的经贸往来主要依靠海路通道,亟需拓展陆路通道以扩大经济贸易、科技文教合作。亚欧大陆东西方国家在经济发展上若能实现资源、技术和市场互补,必将增进各自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整体竞争力。
四、“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前景展望
自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以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引起了中亚国家以及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响。“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符合经济带上国家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根本利益,受到上述国家的普遍欢迎,对华合作积极性较高。
在人民画报社俄文《中国》杂志组织的专访中,白俄罗斯总理米亚斯尼科维奇说,“我们对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以及在该框架下建设欧亚运输大通道,给予积极的评价。毫无疑问,这一大型项目将保证地区之间更为紧密的经贸合作。”俄罗斯驻华大使杰尼索夫表示,“我们把中国提出的这个想法,看作是对广泛开展共同合作、联合经济规划、促进贸易发展、形成新的交通走廊的一个建议。在我们看来,归根结底,应当在广袤的欧亚空间创建一个富足、繁荣与稳定的纽带。”哈萨克斯坦驻华大使叶尔梅克巴耶夫认为,“一系列项目的实施将使欧亚国家与拥有很大潜力的中国中西部省份的经贸合作变得更加密切。这将增加双边贸易额、投资额,促进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发展,并且扩大人文交流。”土库曼斯坦驻华大使鲁斯捷莫娃指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地区经济合作重要的地缘政治空间。旨在实施各领域的大型国际投资项目,目的是扩大经济合作的机会、实现自然资源丰富的欧亚空间的平衡与协调发展。富有吸引力,符合欧亚各国实施多边合作机制的愿望。”
“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国家的专家学者同样高度评价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哈萨克斯坦总统战略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康斯坦丁·瑟罗耶日金在谈及“丝绸之路经济带”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时表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一个极富创建性的想法,“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将带来一个双赢的局面,增强中国与周边国家间的相互信任,同时使得周边国家从中国的快速发展中受益。俄罗斯联邦储蓄银行常务董事、首席经济学家伊夫杰尼·加夫利连科夫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年经济峰会上表示,中国正在筹划的丝绸之路战略,无疑将加快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作为中国的近邻,俄罗斯将会从中获益。
在现代交通、资讯飞速发展和全球化背景下,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贸各领域的发展合作,既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也是对该区域蕴藏的巨大潜力的开发,21世纪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合作的“黄金世纪”,“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前景广阔。
其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符合经济带上各国经济发展利益。如本文第三部分所述,这条连接欧亚经济圈的经济带中间地段所覆盖的区域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对外交往受限,但自然资源丰富。这些国家都有加快发展经济、扩大对外交流的迫切需求。而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西端的欧盟,经济发展水平高,但金融危机以来持续发酵的欧债危机,使得其经济复苏缓慢,拓展陆路通道,扩大经济贸易、科技文教合作等新的市场空间对于欧盟各国意义重大。因此,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实现亚欧大陆各国资源、技术和市场互补,有益于增进各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动力和整体竞争力。
其二,“丝绸之路经济带”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号称第一亚欧大陆桥、全长13000公里的西伯利亚铁路早已贯通,东起中国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港全长10800公里的新欧亚大桥陆业已建成通车,2011年始于中国重庆,在原新欧亚大陆桥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完善的国际物流大通道——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融会贯通。起于中国深圳,经南亚、西亚至欧洲全长约15000公里第三亚欧大陆桥正在构想和设计之中。同时,中哈原油管道、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等大型能源合作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包括公路、铁路、航空、石油天然气管道、通信和口岸设施在内连接经济带上各国的交通走廊设施已初步建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三,“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具备一定的合作基础。2001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简称上合组织)共有6个成员国(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5个观察员国(蒙古、巴基斯坦、印度、伊朗、阿富汗)、3个对话伙伴国(白俄罗斯、土耳其、斯里兰卡),其中绝大部分都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6个成员国更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国家。自上合组织成立以来,各成员国之间在政治、经贸、科技、文化、教育、能源、交通、环保及其它领域开展了广泛合作,对于维护和保障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国家间开展合作打下了基础。此外,近期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加快,标志着中国与孟加拉、印度、缅甸以及巴基斯坦在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和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务实合作已经取得了广泛共识,将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南线建设开辟新的合作空间。
总体看,“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由于涉及国家众多,经济社会发展参差不齐,地区安全稳定状况复杂,其建设必将是一个长期的、多领域的过程。长期来看,“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主要面临以下几方面的挑战:①政策协调——一方面是大国之间的协调,尤其是中国和俄罗斯,需要平衡好既有利益与潜在利益,另一方面是经济带众多国家政治经济、宗教文化、体制机制差异使得政策协调必将面临相当复杂和困难的局面;②矛盾冲突——当前,部分经济带国家在边界问题、水资源问题上还存在无法协调的矛盾,使得该区域各国之间的关系复杂,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合作建设构成威胁;③地区安全——阿富汗局势、克里米亚危机、“三股势力”、恐怖主义、毒品走私等问题长期威胁地区安全,不利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④多边外交——除了本地区国家多边外交的复杂性外,美国、日本等区域外国家以及国际道路联盟等国际组织在该区域也有着显著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甚至左右“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进程;⑤地理环境——该区域地理环境较为复杂,多山地、多沙漠,陆路通道基础设施的建设规划面临考验。
展望未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即面对着无限机遇,又面临着巨大挑战,中国需要与各国加强沟通、协调与合作,按照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连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与民心相通,“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参考文献
[1]丁晓星.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性与可行性分析[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4,(2):71-78。
[2]冯维江.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新在哪里[J].当代金融家,2014,(2):102-104。
[3]何茂春,张冀兵.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家战略分析[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3,(12):6-13。
[4]河南大学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中原经济区课题组.轴心文明交流对话与合作共赢的时代桥梁[N].河南日报,2014-3-2。
[5]邢广程.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地缘格局[N].光明日报,2014-1-12。
[6]张尼.“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仍有待深入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1-3。
[7]赵宏.丝绸之路的起源与发展[J].西安翻译学院学报,2010,(1):102-104。
[8]周良.走近中亚“丝绸之路经济带”[N].国际先驱导报,2013-9-25。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Concept Definition and
Economic and Social Summary
Research Group
Abstract: The paper expounds the important strategic significance of constructing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defines the concept and the scope of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ccording to the various views on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comparatively analyzes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situation of the countries and regions which belong to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ccording to three levels such as the central area, extension area and radiation area. Finally, the paper makes an outlook on the development of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makes a detailed analysis on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which is faced with when constructing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Keywords: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summary of views
责任编辑、校对:杨振峰
其二,“丝绸之路经济带”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号称第一亚欧大陆桥、全长13000公里的西伯利亚铁路早已贯通,东起中国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港全长10800公里的新欧亚大桥陆业已建成通车,2011年始于中国重庆,在原新欧亚大陆桥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完善的国际物流大通道——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融会贯通。起于中国深圳,经南亚、西亚至欧洲全长约15000公里第三亚欧大陆桥正在构想和设计之中。同时,中哈原油管道、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等大型能源合作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包括公路、铁路、航空、石油天然气管道、通信和口岸设施在内连接经济带上各国的交通走廊设施已初步建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三,“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具备一定的合作基础。2001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简称上合组织)共有6个成员国(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5个观察员国(蒙古、巴基斯坦、印度、伊朗、阿富汗)、3个对话伙伴国(白俄罗斯、土耳其、斯里兰卡),其中绝大部分都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6个成员国更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国家。自上合组织成立以来,各成员国之间在政治、经贸、科技、文化、教育、能源、交通、环保及其它领域开展了广泛合作,对于维护和保障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国家间开展合作打下了基础。此外,近期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加快,标志着中国与孟加拉、印度、缅甸以及巴基斯坦在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和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务实合作已经取得了广泛共识,将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南线建设开辟新的合作空间。
总体看,“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由于涉及国家众多,经济社会发展参差不齐,地区安全稳定状况复杂,其建设必将是一个长期的、多领域的过程。长期来看,“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主要面临以下几方面的挑战:①政策协调——一方面是大国之间的协调,尤其是中国和俄罗斯,需要平衡好既有利益与潜在利益,另一方面是经济带众多国家政治经济、宗教文化、体制机制差异使得政策协调必将面临相当复杂和困难的局面;②矛盾冲突——当前,部分经济带国家在边界问题、水资源问题上还存在无法协调的矛盾,使得该区域各国之间的关系复杂,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合作建设构成威胁;③地区安全——阿富汗局势、克里米亚危机、“三股势力”、恐怖主义、毒品走私等问题长期威胁地区安全,不利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④多边外交——除了本地区国家多边外交的复杂性外,美国、日本等区域外国家以及国际道路联盟等国际组织在该区域也有着显著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甚至左右“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进程;⑤地理环境——该区域地理环境较为复杂,多山地、多沙漠,陆路通道基础设施的建设规划面临考验。
展望未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即面对着无限机遇,又面临着巨大挑战,中国需要与各国加强沟通、协调与合作,按照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连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与民心相通,“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参考文献
[1]丁晓星.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性与可行性分析[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4,(2):71-78。
[2]冯维江.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新在哪里[J].当代金融家,2014,(2):102-104。
[3]何茂春,张冀兵.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家战略分析[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3,(12):6-13。
[4]河南大学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中原经济区课题组.轴心文明交流对话与合作共赢的时代桥梁[N].河南日报,2014-3-2。
[5]邢广程.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地缘格局[N].光明日报,2014-1-12。
[6]张尼.“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仍有待深入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1-3。
[7]赵宏.丝绸之路的起源与发展[J].西安翻译学院学报,2010,(1):102-104。
[8]周良.走近中亚“丝绸之路经济带”[N].国际先驱导报,2013-9-25。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Concept Definition and
Economic and Social Summary
Research Group
Abstract: The paper expounds the important strategic significance of constructing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defines the concept and the scope of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ccording to the various views on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comparatively analyzes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situation of the countries and regions which belong to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ccording to three levels such as the central area, extension area and radiation area. Finally, the paper makes an outlook on the development of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makes a detailed analysis on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which is faced with when constructing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Keywords: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summary of views
责任编辑、校对:杨振峰
其二,“丝绸之路经济带”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号称第一亚欧大陆桥、全长13000公里的西伯利亚铁路早已贯通,东起中国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港全长10800公里的新欧亚大桥陆业已建成通车,2011年始于中国重庆,在原新欧亚大陆桥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完善的国际物流大通道——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融会贯通。起于中国深圳,经南亚、西亚至欧洲全长约15000公里第三亚欧大陆桥正在构想和设计之中。同时,中哈原油管道、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等大型能源合作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包括公路、铁路、航空、石油天然气管道、通信和口岸设施在内连接经济带上各国的交通走廊设施已初步建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三,“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具备一定的合作基础。2001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简称上合组织)共有6个成员国(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5个观察员国(蒙古、巴基斯坦、印度、伊朗、阿富汗)、3个对话伙伴国(白俄罗斯、土耳其、斯里兰卡),其中绝大部分都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6个成员国更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国家。自上合组织成立以来,各成员国之间在政治、经贸、科技、文化、教育、能源、交通、环保及其它领域开展了广泛合作,对于维护和保障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国家间开展合作打下了基础。此外,近期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加快,标志着中国与孟加拉、印度、缅甸以及巴基斯坦在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和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务实合作已经取得了广泛共识,将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南线建设开辟新的合作空间。
总体看,“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由于涉及国家众多,经济社会发展参差不齐,地区安全稳定状况复杂,其建设必将是一个长期的、多领域的过程。长期来看,“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主要面临以下几方面的挑战:①政策协调——一方面是大国之间的协调,尤其是中国和俄罗斯,需要平衡好既有利益与潜在利益,另一方面是经济带众多国家政治经济、宗教文化、体制机制差异使得政策协调必将面临相当复杂和困难的局面;②矛盾冲突——当前,部分经济带国家在边界问题、水资源问题上还存在无法协调的矛盾,使得该区域各国之间的关系复杂,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合作建设构成威胁;③地区安全——阿富汗局势、克里米亚危机、“三股势力”、恐怖主义、毒品走私等问题长期威胁地区安全,不利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④多边外交——除了本地区国家多边外交的复杂性外,美国、日本等区域外国家以及国际道路联盟等国际组织在该区域也有着显著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甚至左右“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进程;⑤地理环境——该区域地理环境较为复杂,多山地、多沙漠,陆路通道基础设施的建设规划面临考验。
展望未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即面对着无限机遇,又面临着巨大挑战,中国需要与各国加强沟通、协调与合作,按照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连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与民心相通,“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参考文献
[1]丁晓星.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性与可行性分析[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4,(2):71-78。
[2]冯维江.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新在哪里[J].当代金融家,2014,(2):102-104。
[3]何茂春,张冀兵.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家战略分析[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3,(12):6-13。
[4]河南大学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中原经济区课题组.轴心文明交流对话与合作共赢的时代桥梁[N].河南日报,2014-3-2。
[5]邢广程.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地缘格局[N].光明日报,2014-1-12。
[6]张尼.“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仍有待深入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1-3。
[7]赵宏.丝绸之路的起源与发展[J].西安翻译学院学报,2010,(1):102-104。
[8]周良.走近中亚“丝绸之路经济带”[N].国际先驱导报,2013-9-25。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Concept Definition and
Economic and Social Summary
Research Group
Abstract: The paper expounds the important strategic significance of constructing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defines the concept and the scope of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ccording to the various views on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comparatively analyzes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situation of the countries and regions which belong to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ccording to three levels such as the central area, extension area and radiation area. Finally, the paper makes an outlook on the development of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makes a detailed analysis on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which is faced with when constructing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Keywords: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summary of views
责任编辑、校对:杨振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