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不同肠外营养策略的临床观察
2014-11-09徐燕珊
徐燕珊
(东莞市石龙人民医院,广东东莞523320)
临床上,早产儿主要是指胎龄<37周的活产婴儿,其体重一般在2500g以下,并且头围<33cm[1]。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早产儿的存活率也在不断增加。为了能够促进早产儿健康成长,缩短其住院时间,选择一种有效的营养方式十分关键和必要。我院对近年所收治的早产儿实施不同的肠外营养支持,取得一定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75例早产儿,收治时间为2012年9月至2013年10月。其中男45例,女30例;胎龄31~34周,平均为(33.0±0.5)周;体重1624~1989g,平均为(1856.5 ±67.0)g。按照住院时间的先后顺序随机分组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5例),两组早产儿的体重和性别等资料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胎龄30~34周;体重1500~2500g;不能耐受全胃肠道喂养。不存在先天性疾病和遗传性代谢疾病等。
1.3 方法 对所有的早产儿进行保暖和呼吸道管理,并纠正其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2]。在其出生之后,给其尝试喂糖水等,如果其能够耐受,则在出生后2~4h可以喂养。根据其吮吸和吞咽能力来使用无菌注射器经过胃管推注喂养,1次/2h。第1~2d,乳量喂养量为5ml/(kg·d);第3d则为15ml/(kg·d)。此外,在其出生后可以进行肠外营养,输入葡萄糖的开始剂量为4~8mg/(kg·min),每天以2mg/(kg·min)的速度递增,但是最大剂量<11 ~14mg/(kg·min)[3]。并且对其血糖水平进行监测,保持其血糖水平<6.8mmol/L。在出生后12~24h,给其输注6.0%小儿专业氨基酸,开始量为1.0g/d,之后以0.5g/(kg·d)的速度增加,最大<3.5g/(kg·d);出生后24h则使用20.0%脂肪乳,开始量为0.5~1.0g/d;按照0.5g/(kg·d)的速度增加,最大量<3.0g/(kg·d)。对照组:在基础喂养3d后进行肠外营养;观察组:在基础喂养24h后进行肠外营养。
1.4 观察指标 对两组早产儿体重和住院时间、血糖、血钙、血脂和胆红素以及肝肾功能、电解质紊乱进行测量和记录。每天需监测其血糖水平,低血糖:全血血糖 <2.2mmol/L;高血糖:>7.0mmol/L。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9.5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χ2或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肠外营养支持后,观察组的生理性体重出现下降和恢复时间要明显短于对照组,体重日增长明显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宫外生长迟缓发生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此外,对照组发生电解质紊乱和低血糖几率明显高于观察组,然而观察组发生高血糖和低血钙几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表2。
表1 两组患儿的体重变化、住院天数、出院时生长发育迟缓发生率比较(s)
表1 两组患儿的体重变化、住院天数、出院时生长发育迟缓发生率比较(s)
组别体重下降时间(d)体重恢复时间(d)体重日增加(g/d)住院时间(d)生长发育迟缓发生率(%)对照组(35例)2.0±0.2 9.5±1.2 9.1±1.3 17.0±2.5 60.0(21/35)观察组(40例)5.0±0.4 6.2±0.9 14.1±2.0 12.5±1.5 25.0(10/40)t 2.70 2.81 2.59 2.10 2.59 P <0.05 <0.05 <0.05 <0.05 <0.05
表2 两组患儿的血电解质、血糖的变化[n(%)]
3 讨论
临床上,早产儿由于其身体器官还没有发育到成熟的胎儿阶段,同时其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全,并且免疫力较为低下,发生的并发症较多。因此,其对外界的环境适应能力比较差[4]。如果临床护理不当,则可能会感染多种疾病而导致死亡。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早产儿的临床救治成功率也在明显的提高,但是由于早产儿的各个器官系统还没有发育完善,难以耐受常规的喂养。如果出现营养供给不足则会对其生长发育等造成影响。同时还会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疾病。因此,选择正确的喂养方式则能够有效地提高其生存率和生存质量,促进其健康成长。
本研究中,对早产儿实施不同的肠外营养支持,有效地改善其血糖和电解质紊乱情况,但是其低血糖和低血钾、钠等发生率降低同时,高血糖发生几率增加。观察组发生低血钙和高血糖的几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这可能是因为早产儿所分泌的胰岛素不足,或者输注葡萄糖速度过快等引起。其发生低血钙可能是因为其储备的钙不足或者肠外营养中的钙没有得到充分补充。对早产儿采用早期定量肠外营养支持,则能够有效地促进早产儿的健康成长,但是可能也会引发一些不良反应。
总之,在临床上,对早产儿实施早期定量肠外营养支持的同时应对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及时处理,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对肠外营养的相关喂养策略进行不断改进,能够有效地改善早产儿的生存质量。
[1]彭文涛,魏珉.早产儿经口喂养准备评估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1,03(12):307
[2]吴俊,吴本清,黄进洁,等.早产儿医院感染败血症的危险因素及病原学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2,02(09):93
[3]朴海善,丁晓华,李胜玲.肠外营养联合不同肠内喂养添加量对早产儿Leptin、IGF-l表达水平的影响[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2,03(11):248
[4]黄碧茵,苏浩彬,刘郴州,等.早期补充矿物质对不同出生体质量早产儿生化指标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14(17):1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