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神圣的魅力》图书选编连载(七)音乐是完美的科学

2014-11-09俞慧耕

乐器 2014年9期
关键词:右脑触觉演奏者

文/俞慧耕

编辑/柳 蕾 祁鑫林

(接上期)

音乐是数学逻辑的科学

美学家李泽厚先生指出——在理科最高境界是数学,在文科最高境界是音乐,因为数学和音乐都是抽象的,世上没有一个数字或一个音符是具有具体所指的。数学和音乐在理性和感性的领域中无所不包,无所不含……今天,数学和音乐自然地走到一起来了。这一席话进一步说明,在科学领域和文学艺术领域中独占最高境界的,是大千世界间在数字表达上无所不包的数学和情感表达上无所不含的音乐,音乐是数学逻辑的科学,这表示当今时代学术研究和学术发展的特点。

数学是数字和数字之间的运算逻辑因果关系的规律,数学的定数准确地反映了万物在特定时空的形态,数学的运算逻辑反映了万物时空的变化发展。数学能够反映音乐的形态和音乐的变化与发展。

这里,使我想起中央音乐学院钢琴专业毕业生孙翩(现为海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的领悟,可以深刻地阐明音乐是数学逻辑的科学论断。我深深地记得那是在1959年,她即将离校和我话别,我们一起谈论人生、谈论音乐。当我提到音乐是一门数学科学时,她表示赞许,而且进行了反复的推理论证。

有关音乐是数学逻辑科学的这个观点,孙翩的论述载录如下:

我初入中央音乐学院少年班时,不识五线谱,没有固定音高的听觉,不会弹钢琴,只知道中央C是钢琴上的哪一个键。有一天,在教室里听同学黄晓芝弹汤姆森的《春之歌》,优美的旋律真好听,我好羡慕啊!可是,我明明听到的是首调的5—3∣5—3∣3—1∣3—1∣,为什么看到她弹却是3—#1∣3- -∣#1—6∣#1- -∣呢?原来,这就是简谱乐曲上会看到的1=6,这首《春之歌》应是A调。多么奇妙!这不就是音乐里运用数学的换算移调的结果吗?从此,我常常喜欢用心算做移调游戏,以至后来学习调性调试音阶及和弦的构成、排列转位等用上心算,很快就可得出正确的答案。

讲求定数的准确无误和逻辑判断的数学学科,为我的表达情感语言的音乐学习,插上理性、准确的翅膀,打开了另一个讲求定数和逻辑的音乐天地。

音乐的另一些要素——音高、节奏、调性调试、和声等,都是被数学的不可改变的定数确定的,音乐作品中各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变化发展,是符合数理上合理的逻辑规律的。

比如巴赫和莫扎特的不少作品在结构上都符合表达美的结构的黄金分割法的数字——1比0.618。音乐的进行无不贯穿数字的逻辑规律,音乐表现顺应规律则“优”,违背规律则“劣”。

乐谱上的Allegro(快板)、Moderato(中板)、Andante(行板)、Adagio(慢板)等速度术语表示乐曲应有的速度,各个术语之间在速度上是数字渐进的关系。严格遵照这样的关系,以正确的速度演奏乐曲是必须的。反之,没正确的速度,就没有准确的音乐形象。

乐谱上的拍号(4/4、3/4、2/4或3/8、6/8、9/8等)表示乐曲节拍强弱的规律。比如每小节二拍是“强弱”,每小节三拍是“强弱弱”,每小节六拍是“强弱弱、次强弱弱”等。节拍是音乐的“生命”和“灵魂”,通常情况下节拍规律是不可改变的,如果改变了,音乐则失去了“生命”和“灵魂”;当然,作曲家有意地改变强弱拍的位置和节拍率(如切分音),将产生特殊的效果。

乐谱上的p(弱)、mp(中弱)、mf(中强)、f(强)等力度记号,都表示乐曲此处的力度,各个力度记号之间亦有一定的数字渐进的逻辑关系。严格按照这样的逻辑关系,以正确的力度演奏乐器是必须的。反之,则不能准确地表达甚至会歪曲乐曲的音乐形象。

以上各点明确地告诉我们,接触一首作品在视谱时必须以数字的定数和逻辑规律严格准确地忠于乐谱,不允许不合理的随意性。这样才能忠于作曲家的意图,进而正确完美地表达音乐内容。

在学习音乐过程中,必须养成根据数学的逻辑规律进行分析的习惯。所接触的任何一首作品,都必定要分析调性调式和声曲式,直至弄清每一个音在作品中的意义,以发挥感性的想象。追寻曲外之音,设计作品的音乐处理,安排好乐曲在情感、速度、力度等方面的变化,处理好声部之间的关系,全身心投入,创造性地声情并茂的演奏,完美地表现音乐。

我认为,只有在这样严格有序、以情带理、以理带情、理解和感情相结合的过程中,对孩子们逻辑思维的培养、对智力的发展,才是全面的。

音乐演奏是触觉的科学

再从触觉看,在感觉客观对象时是直接接触。所以,容易引起人的实效性反应——触觉。这是学习音乐技能所必须的,无论演奏钢琴,还是小提琴、二胡、琵琶、笛子等任何乐器,都是一种触觉训练。它必须通过指头触琴键或触琴弦,才能发出声音,又必须左右手运用不同的技法,要同步,要协调一致,紧密配合才能演奏出优美完整的乐曲。

1955年德国康斯坦茨大学的研究者,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对九名小提琴演奏者的推测发现,其左右手指联系的体感皮质显著地大于非提琴演奏者,还发现在皮质图上的这种差异,主要因素是与演奏者每天练琴时间的长短和开始学习音乐时期有关。学习乐器的时期越早,儿童们的体感皮质发展越好,这一推测与德国明斯特大学神经科学家潘泰夫所做的听觉皮质的推测结果相吻合。

另据现代脑科学研究的结果表明:人大脑左右两半球各有着不同的功能。左半球是语言中枢,主管语言和抽象思维;右半球则主管音乐、绘画等形象思维材料的综合活动。左脑发达型的人,能将右脑记忆和储存的大量信息逻辑化;而右脑发达型的人,能把少量信息作为图像贮存在脑内,并使其直观化,他的瞬间逻辑化能力强。所以,左右大脑对于语言性和非语言性信息的处理能力是不完全相同的。左脑对语言性信息的处理能力较强,在抽象思维方面占优势。在正常情况下,两侧大脑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有着两亿排列得很规律的神经纤维,每秒钟可以在两半球之间往返传输四十亿个神经冲动,共同完成思维活动,因而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这两种思维方式,实际上是不可能截然分开的,而是互相交织、互相补充和互相转化的。在学习音乐演奏过程中,左右手指的复杂的触觉活动,将大大加强对左右大脑两半球的刺激,特别是平时很少使用的左手指的活动灵敏度得到加强,这就使右脑的神经细胞受到更多的刺激,右脑“突触”也就相应增加,平时“沉默”的右脑也活动起来了,这就能使人更聪明些。科学又进一步证明,右脑是主管记忆、情绪、联想、形象、创意和感知时间、空间、把握大局的脑,决定学习、事业知觉的也是右脑,所以我们更要通过音乐学习加强对右脑的刺激。

对智残儿童来讲触觉的训练更为重要。因为智残儿童自我意识比较淡薄,自我追求的意识相对来说比较弱,往往需要家长加以引导。家长要用优美动听的音乐引起他们的兴趣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在乐器上弹奏出优美的旋律。即使刚开始时还不能弹奏老师所要求的曲谱,但手指在乐器上弹奏客观上已经产生一定的触觉作用。若他还是不会弹奏,老师或家长可进一步协助他,先教孩子唱曲谱,再一个音、一个音把着他手按琴键,若他还不会唱,老师或家长可在旁边和他一起唱,逐渐地在听觉的配合下,使他能自己找到琴键的位置。当琴键发出的声音和他自己或老师家长所唱的声音相同时就会引起兴趣。一个键一个键、一乐句一乐句地练习,他就会在琴上弹出简短的曲子,这就迈出了学琴的第一步。在这样艰难的学习训练过程中,音乐的触觉功能已经在发挥着作用,因为双手手指的触觉活动对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刺激不是主观可以控制的,而且刺激越频繁,效力也越大。所以,对所有儿童,特别是智残儿童,刚开始学习乐曲时即使碰上困难也要耐心帮助,慢慢去引导。这对儿童的智力开发和智残治疗都有好处,音乐的这些独特功能,是其他所无法替代的。

音乐是艺术的科学

音乐不仅仅是人们在演奏(或演唱)过程中技术性地模仿,而是艺术美的再创造。作曲家写在谱上的音乐作品,一定要通过演奏的再现,才能使人们听到。所以,演奏者必须进入对作品的审美再创造。这就要求演奏者要丰富和深化自己的心理信息储备,包括感觉、情感、理性、意念的信息储备和深厚的文化修养。演奏者联想和想象能力,是他们进入审美再创造境界的原动力,只有这样才能产生艺术的感染力。

音乐是心灵的科学

音乐是心灵的科学,是人们内心深处思维情感的反映,是任何其他艺术所无法替代的。音乐对人们精神、思维、行为、情感等方面的影响,只有身临其境通过学习才能真正体会和理解到它的深刻内涵。

世界大文学家托尔斯泰,曾学过钢琴并精通音乐。在他的《艺术论》一书中,专门谈到音乐艺术,书中写道:“如果一个人体验到或想象到愉快、欢乐、忧郁、失落、爽朗、灰心等感情,以及这种感情互相刺激,他用声音把这些感情表现出来,使听者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使他一样体验到这些感情,这就是艺术。”反之当演奏者缺乏与音乐作品相同的心理信息储备,则他们审美再创造的思维和心理活动就会受到很大限制。所以,音乐训练绝不仅仅是技术的训练,它包含着丰富的心灵深处的认知,而心灵深处认知的发展将全面启动儿童智力潜能的开发。

(待 续)

猜你喜欢

右脑触觉演奏者
演奏心理对长号演奏的影响与建议
唤起人工触觉 实现“意念控制”的假肢
高中数学如何加强右脑开发
食的触觉
关于双排键电子琴即兴演奏学习方法之分析
论演奏心理对长号演奏的影响
触觉设计在产品设计中应用研究
针对视障者的触觉图形呈现及其设计实现研究
浅析钢琴演奏过程中如何放松
右脑开发是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