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肠外科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分析及控制研究
2014-11-08蒋玉芳
蒋玉芳
(湖北省咸宁市中心医院肛肠科,湖北咸宁,437100)
医院往来人数众多、人流量大,且部分患者合并如乙肝、梅毒、艾滋病等传染疾病,医护人员因其职业原因常暴露于血源性疾病感染因素中,导致其感染风险显著增加。临床护士因每天接触患者、注射、抽血以及输液等工作,与临床常用的锐利、易割伤器械接触较多,成为病原体职业暴露的高风险人群。疾病的感染对医护人员的身体健康会造成重大影响,甚至威胁其本身及家属的生命安全,给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1-2]。因职业暴露、疾病感染危害严重,故加强护士对血源性疾病及职业暴露相关知识的了解以及降低职业暴露与疾病感染发生率就极为重要。本研究观察了本院肛肠外科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情况,并积极采取防治措施,现将观察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肛肠外科28名护理人员作为观察对象,年龄24~47 岁,平均(30.2 ±6.7)岁,本科及以上学历16名、专科学历12名;副主任护师3名,主管护师7名,护师9名,护士9名;平均护龄(7.3 ±3.5)年。
1.2 方法
分析本院肛肠外科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情况,并分析暴露途径及相关因素。采取相关措施加以干预:①提高护理人员防护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观念,较多护理人员尤其是刚入职人员,因缺乏相关自我保护意识,盲目认为不会造成自身损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因不注意而导致伤害,增加了职业暴露风险。临床工作中,应由护士长向相关护理人员讲述职业暴露危害,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从思想上改变护理人员,促进保护行为;②提供法律保护,改进工作环境,减少职业暴露,根据CDC标准进行预防,对于可能造成职业暴露风险工作应做好个人防护措施,严格遵守针刺预防原则,保障护理人员安全;医院提供足够数量且保证质量的手套、隔离衣、面罩,并配备足够数量的感染控制人员;③建立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报告及反馈制度,整理、统计职业暴露情况,统计出高危人群、高危操作以及高危产品等相关信息,为预防暴露及减少职业暴露风险提供可靠性依据;④革新医疗器材,国内外已研制出较多相对更为安全的器材和个人防护产品,如手术衣、手术巾,其次有安全注射装置,可减少针刺损伤,避免血源性感染;再次,建立完善的废物安全处理系统,对使用过的注射器等废物及时、安全处理,以免污染。本研究对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得分进行比较。
1.3 问卷调查内容
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一般情况、血源性疾病相关知识以及暴露相关知识等。
1.4 统计学处理
将调查问卷相关信息进行量化,采取百分比进行统计学描述。
2 结果
2.1 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途径分析
经观察分析,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途径主要为针刺、玻璃碎屑等锐器损伤导致;另外一重要途径为黏膜接触。
2.2 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相关因素分析
经统计,职业暴露因素主要有:① 个人因素,护理人员操作熟练与否、工龄时间长短以及工作强度等均为影响因素;② 环境因素,工作场所、护理人员数量配备是否足够以及患者是否配合等均为影响因素。
2.3 肛肠外科护理人员对职业暴露相关知识了解情况分析
分析结果显示,仅2名(7.14%)护士知道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13名(46.43%)护士知道污染锐器伤处理步骤,具体见表1。
表1 28名护理人员对疾病传播相关知识及行为掌握情况[n(%)]
2.4 肛肠外科护理人员对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相关知识回答情况分析
28名护士中,5名(17.86%)护士回答正确HIV、HBV职业暴露预防措施,21名(75.00%)护士回答正确治疗血源性疾病患者应采取何种隔离措施,具体见表2。
表2 肛肠外科护理人员对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相关知识回答情况分析[n(%)]
3 讨论
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问题自1981年Mclormick[3]报道医护人员感染艾滋病毒以来,一直颇受临床重视。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相关研究[4-5]表明,至 2000 年底,美国已有 57 位医务人员因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毒,其中护理人员占24位。众所周知,护理职业为特殊行业,其具有独特的工作环境及特殊的服务对象等特点,因患者本身可能合并血源性病原体,加上环境的特殊性,日常工作中护士接触各种病原体的可能性大为增加,为职业暴露感染增加了风险。据研究[6-8]表明,护理人员为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最高危群体,职业暴露会给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地威胁。正因职业暴露发生率较高,且后果严重,临床一直较为重视其防治,分析职业暴露途径及相关因素并采取积极对策,对医疗行业保护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主要指医疗环境或者实验室环境下工作人员因接触患者含有传染性病原体体液所致的感染。经研究发现,职业暴露途径主要有2种:①锐器损伤,护士日常工作中,因注射等相关操作较为普遍,接触锐器较为频繁。锐器因接触患者而含有血源性病原体的可能性较大,护理人员在接触锐器的同时,较易割伤、刺伤自己,导致病原体感染发生;② 黏膜暴露,护士在日常工作中,接触患者分泌物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含有病原体体液接触护理人员黏膜的可能性大增,如分泌物意外溅入眼睛而导致感染等。明确职业暴露途径对降低其风险具有重要意义,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可有意识切断暴露途径,在日常工作中尽量减少接触锐器,尤其是使用过的器械,工作中提高警惕,以免锐器刺伤,并妥善处理针头等,以降低刺伤概率。
本研究观察了肛肠外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相关途径,分析其因素主要有:① 环境因素,护理人员配备及工作负荷为职业暴露环境因素之一,护理人员数量过少,劳动负荷加重,在频繁、忙乱中工作,增加了职业暴露风险。据研究[9-10]表明,不同工作科室、岗位因劳动强度不一致,其发生职业暴露的几率也显著不同,DENIS调查发现,职业暴露发生率最高科室为急诊室,其次为监护室、普通外科、产科等,经深入分析发现,可能与床护比、人均工作量、针头使用数量及针头使用后处理方法等相关。其次,患者也为其中影响因素,患者的不配合、操作过程中乱动等增加了针头刺伤的风险,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护士职业暴露风险,据研究表明,小儿、神志不清患者居多的科室职业暴露风险更高;此外,工作环境、氛围以及工作空间等均为影响因素;② 个人因素,护士工作年限、各项操作是否熟练等均为重要影响因素。研究[11-12]表明,注册护士及专科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发生率最低,而临时聘用的护士执业暴露发生率约为正式护士的1.65倍,且低年龄护理人员发生率明显偏高。职业暴露会对护士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临床应注意避免或者减少其发生。首先,提高医护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极为重要,让护理人员了解血源性病原体相关知识及其危险,使其自觉实施保护措施,医院可开展相关讲座活动进行知识宣讲并实施考核,以促进护理人员掌握职业暴露相关知识;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建立完善、合理的职业暴露相关制度;配合足够数量、熟练的护理人员,避免过度劳累以及过重的劳动负荷等。
总之,职业暴露可对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威胁,临床应提高其自我保护意识,减少感染发生,使医护人员在更佳状态下工作,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1]石碧美,陈生刚.急诊手术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防护[J].当代护士:学术版(中旬刊),2013(11):158.
[2]陈润.儿科护士职业暴露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32):159.
[3]黄静,黄晓,刘志娟,等.临床护士HIV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及相关态度调查[J].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2013,15(3):57.
[4]谭晓雪,苏葆育,何玉球.临床护理工作中潜在性损伤因素的分析与管理对策[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26(6):608.
[5]周秀艳.医护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防护[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21):119.
[6]朱建疆,李新兰,张存全,等.昌吉外环境中禽流感感染与分布及高危职业暴露人群调查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3,(14):2976.
[7]Efstathiou G,Papastavrou E,Raftopoulos V,et al.Compliance of Cypriot nurses with standard precautions to avoid exposure to pathogens[J].Nurs Health Sci,2011,13(1):53.
[8]黄瑞红,张淑芳.二级传染病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原因分析与策略[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1):271.
[9]冯树凡,王芬.临床护士职业暴露及防护措施探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3,22(21):108.
[10]林火仙.医护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的自我防护体会[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26(7):675.
[11]王力勤.浅谈如何预防采供血过程职业暴露发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22):251.
[12]Sharma R,Rasania S,Verma A,et al.Study of prevalence and response to needle stick injuries among health care workers in a tertiary care hospital in Delhi India[J].Indian J Community Med,2010,35(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