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专利的企业技术竞争力评价研究进展

2014-11-08郑艳红吴新年

图书与情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竞争力专利指标

郑艳红 吴新年

(1.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 甘肃兰州 730000) (2.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

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已经成为影响一个企业兴衰的重要因素,企业竞争焦点正在转向对知识产权的争夺与控制。2008年4月9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并在一次企业座谈中指出:什么是竞争力?竞争力就是知识产权,是专利,是标准。尽管专利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由于其具有的同质性、详细、准确、可获得性、低成本等特点,学者普遍认为专利数据是进行技术相关问题研究的重要且丰富的实证数据源,可以用来分析企业的技术领域分布以及各技术领域的竞争状况。因此,基于专利来评价企业的技术竞争力,比较和分析同一领域内不同企业的研发重点、技术优势和劣势,有助于判断企业间的专利战略,为相关企业的技术战略布局提供参考,进而为如何提升企业技术竞争力提供借鉴,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目前,许多学者就基于专利的企业技术竞争力评价开展了研究。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调研和梳理,在简要分析相关理论问题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目前常见的利用专利评价企业技术竞争力的方法,以及各种方法的优劣势,总结了基于专利评价企业技术竞争力的基本流程。

1 专利与企业技术竞争力

关于企业技术竞争力,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它是一种资源,有的认为它是一种能力,还有的认为它既是一种资源又是一种能力。资源学派的代表人物Wernefelt从企业内部资源的角度出发,认为企业竞争力来源于自身特有的、不易被模仿的资源集合,并且依据企业的资源位障碍(resonrce posetion banrier)可以进行新战略的选择。基于此,在对企业技术竞争力的研究中,资源学派认为企业的技术竞争力源于企业拥有的技术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利用效率,认为技术资源是企业产生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然而,由于技术资源是企业高度知识密集型的无形资产,具有高度的专业性,一般难以完全编码化,其中还包含丰富的缄默知识。而专利作为企业技术研发活动的产出和进一步产品生产的输入,它包含技术、法律、市场等信息,并且格式统一,高度标准化,便于获取和分析,是企业赖以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资源。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资料介绍,全世界每年发明成果的90%~95%在专利文献中可以查到,而在其他文献中只能反映出5%~10%。因此,基于技术资源的特点和专利数据的优势,一般在对企业技术竞争力进行分析评价和实证考察时,许多学者往往倾向于利用专利来表征企业的技术竞争力,认为专利是研究企业技术竞争力的重要技术资源,可以对其进行深入挖掘并借以分析和评价企业的技术竞争力。

专利分析最早开始于1949年Arthur H.Seidel的一篇关于专利引文的文章,但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得到快速发展,学者们也开始探讨用专利评价企业的技术活动和技术能力。1985年,Pavitt就研究过专利数据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评价的相关问题。“专利计量之父”Narin认为专利数据是一个能够很好地表征企业技术实力的指标,并进一步指出专利计量就是利用专利和专利引证进行技术活动的评价。Banerjee等认为专利统计指标对于了解某一技术领域内的竞争程度和竞争驱动的研发战略十分有用,即使它在研究成果的经济产出评价方面不是一个很好的指标。因此,在同一技术领域内,企业由于研发投入、研发效率等不同,很可能会形成不同的技术优势,而企业的专利数量和质量就体现了企业技术投资能力、技术影响能力、技术垄断能力等,可以反映企业在某一技术领域内的技术竞争地位。

2 常见的基于专利的企业技术竞争力评价方法

2.1 基于单一指标的评价方法

选择单一的专利指标评价企业技术竞争力是学者们较早采用的方法。例如,John Cantwell认为企业为了生产差异化的产品,需要输入知识进行学习和问题解决,而这种特有的知识是企业技术竞争力的来源,并且可以用专利信息来表示,因此提出可以用相对技术优势(RTA)表征某一产业内企业的技术竞争优势;Fai提出可以利用授权的发明专利来衡量核心技术的竞争力;国内学者刘爱东也以发明专利授权数量来量化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研究了企业研发投入与企业技术竞争力的关系;周磊等学者在研究专利引用行为与企业技术竞争的关系时,使用企业占企业集合的专利申请份额来表示企业技术竞争力。

由此可知,专利数量可以作为评价企业技术竞争力的最基本指标,一般用授权的发明专利数量来表示,可以反映企业实施技术研发活动的活跃程度和技术储备实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较好地对企业的技术竞争力做出评估。但是,这种评价方法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例如,不能恰当地反映专利技术的质量,评价维度比较单一,不够全面,等等。

2.2 基于多指标的评价方法

随着对专利数据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将专利数量、专利分类、专利权人、引文、法律状态等,与时间(申请时间、授权时间)和空间(个人、机构、地区、国家)等变量进行量与率的计算,从而得到了更多的专利指标。

而在对企业技术竞争力进行评价的研究中,为了弥补单一指标评价的不足,后来的学者利用一系列的指标,希望从多个角度对企业技术竞争力进行更全面的评价。例如,Narin在1987年就探讨了专利数据以及专利引文数据与企业绩效的其他指标(如销售额、预算、研发预算等)之间的关系,认为专利数据是一个可以很好地测度企业技术竞争优势的指标;官建成等学者对25家在华跨国公司与国内企业在15个主要的信息通讯技术领域(ICT)的技术竞争力进行了评价研究,主要从某技术领域对公司的相对重要性、公司在整个ICT领域的竞争指数、公司在某技术领域的竞争指数、公司在某技术领域的比较优势指数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评价;WD Yu等提出可以通过专利数量(Patent Quantity)、相对技术优势(Revealed Patent Advantage)、专利活动(Patent Activity)、被引比率(Be Cited Rate)、相对被引指数(Relative Citation Index)等多个指标来衡量企业的技术竞争力,从而制定相应的技术战略规划;乐思诗通过分析专利计量指标,提出用专利权人的技术强度和h指数作为企业技术竞争力的测度指标,并重点对h指数在企业技术竞争力评价中的使用进行了讨论;Mu-Hsuan Huang充分肯定通过分析专利数据可以衡量企业技术竞争力,并且基于技术竞争力的复杂性,采用了多专利指标并且从数量和质量角度,提出利用专利份额、科学关联、即时影响指数、引用强度四个指标来综合衡量专利权人的专利绩效。

综述,多指标的评价方法虽然仍然主要是从已有的基本专利指标中选择指标进行评价,但由于同时考虑了多个角度和方面,一般兼顾专利数量和专利质量,因而评价结果能够更好地反映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并且,可以看出专利引文分析的提出和发展使得评价指标更加丰富,其中被引比率、技术强度、h指数、科学关联等指标体现了企业的技术影响力、技术重要性和知识转化过程等。多指标的评价方法虽然增加了企业技术竞争力的评价维度,但是只能在同一指标上进行企业间的对比分析,指标之间是分离的,不能进行综合对比,因而在使用中也存在一些不足。

2.3 基于专利组合分析的评价方法

专利组合分析是指通过建立能够衡量专利潜在价值的一系列定性和定量指标,用以客观、科学地对企业(专利权人)的专利相对位置和市场位置进行组合分析。它通过专利指标的选择、专利组合矩阵图的建立,为企业提供一套科学的可视化分析工具,使得企业能够根据专利组合图中各企业的位置和指标的大小,动态监测和实时把握本领域内企业的技术竞争力。

专利组合分析方法最早是由Brockhoff在1991年提出的,德国学者 Ernst通过进一步研究,提出了一组监测、测度企业技术竞争力的专利指标,并且提出了4种专利组合分析模型:企业层面的专利组合分析模型;技术层面的专利组合分析模型;发明人层面的专利组合分析模型;专利-市场一体化的专利组合分析模型。在对企业技术竞争力进行评价时,最常用的模型是企业层面的专利组合分析模型和技术层面的专利组合分析模型。

在企业层面的专利组合分析模型中(如图1所示),横坐标表示专利活动,纵坐标表示专利质量,企业根据其专利活动和专利质量的值落入不同的位置,由此来判断企业的技术竞争力,识别出某一技术领域的技术领导者、技术活跃者、潜在竞争者、技术落后者。技术层面的专利组合模型(如图2所示)是在细分技术领域的基础上,对企业的技术竞争力进行评价,其中横坐标表示技术相对位置,纵坐标表示技术吸引力,图中的圆圈大小表示企业的研发重点,因此,此模型可以分析各企业的技术领域分布,以及在某一技术领域内不同企业的技术竞争力。例如,朱相丽通过专利计量数据计算技术吸引力、专利相对位置、专利相对技术优势等指标,采用了技术层面的专利组合分析模型,对储氢技术领域的10家企业在6个关键技术领域的技术竞争力进行了评估。李姝影等通过对公司层面的专利组合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得到的三个主成分:专利技术活动质量、专利合作申请活动、专利申请质量,并且依据三个主成分的值绘制三维坐标图对比不同企业的技术竞争力,并对组合分析的指标进行了改进和扩展。

综上可知,基于专利组合分析的评价方法可以从不同的评价层面,有针对性地选择一定的专利指标进行多维比较来识别竞争对手、分析技术竞争状况,从而为合理配置企业资源,制定技术发展战略提供依据。而且,专利组合分析的评价结果可以可视化地直观显示,便于读取和理解。目前,专利组合分析不再局限于Ernst提出的分析指标,对于指标的选择及其计算方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扩展和修正,来构建相应的评价模型,例如专利指标的选择上可以关注企业专利法律状态、专利寿命指标等,计算方式可以结合主成分分析方法。因此,专利组合分析方法还有广泛的研究空间。

图1 基于企业的专利组合分析模型[23]

图2 基于技术领域的专利组合分析模型[23]

2.4 基于综合加权指标的评价方法

随着评价中考虑的因素越来越多,一些学者开始选择一定的专利指标进行指标体系构建,并且将指标进行加权后计算出综合指标值对企业技术竞争力进行评价。由于综合加权指标的评价方法有较为系统的评价体系,因而能够较为客观、全面的反映企业的技术竞争力。

近年来国内学者在这方面有较多的研究成果。黄庆等构建了评价我国、地区、企业专利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专利指标体系,刘洋则利用此指标体系对区域技术竞争力进行了实证研究,其中专利数量类指标权重均为1.0,质量类指标权重均为0.5,价值类指标权重均为0.5,综合指标为这些指标的加权相加。李清海提出了同一国家企业的技术竞争力评价体系和企业的技术竞争力跨国比较方法,将已有的专利指标分为专利数量指标、专利质量指标(包括综合性指标和专业性指标),定义“企业技术竞争力=专利授权量×专利被引用次数指数”,以及“企业技术竞争力=专利授权量×专利族大小指数”两种评价方式,专业性指标作为辅助指标直接比较;在对跨国企业进行比较时,考虑到不同国家的专利制度和技术发展的不同,要对其中一个国家企业的专利指标进行加权,以保证指标之间的可比性。黎薇等将影响企业专利竞争力的指标分为数量类指标、质量类指标和价值类指标,并且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从而构建综合评价企业专利技术竞争力的数学模型。

综上可知,在这种评价方法中,学者们提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从专利数量、专利质量、专利价值等多角度、多层次对企业技术竞争力进行评价,并对不同的专利指标赋以不同的权重,从而保证可以更好地反映企业真实的技术竞争力状况。但是,由于权重设置主要依靠主观赋值,获取权重的方式,如同一类指标等权重赋值、专利质量指标作为权重赋值、专家赋值等,方法上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从而也影响了相关评价的效果。另外,由于各国专利制度的不同,一些国家的专利信息的不完善,导致实证过程中一些专利指标的使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尤其在专利引文数据方面;以及对于在不同国家申请的专利,指标加权问题也需要关注。

2.5 基于专利网络与专利矩阵的评价方法

随着网络分析方法广泛使用,学者们开始利用专利之间引文关系、共现关系或者合作关系等,构建相应的技术网络,并分析企业在技术网络中的成分、密度、中心度等,从而评价企业的技术竞争力。

Shyama V.Ramani等认为专利信息可以衡量一个组织的技术竞争力或者技术知识基础,利用专利权人、专利申请量和专利IPC分类等专利特征项,从专利的密度和中心度概念出发,设计了4个基于技术成分的指标和4个基于技术网络的指标,来衡量个人、实验室、企业或者国家的技术竞争力水平。Byungun Yoon将形态分析法与联合分析、专利引文分析相结合,通过从专利文献中抽取出的技术形态矩阵和相关专利文献的被引频次,确定各个技术属性和技术水平的效用值,从而计算出每个企业在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份额,用技术份额指标来评价企业的技术竞争力。王贤文等学者认为企业专利共被引网络中指向企业节点的连线数量越多,则说明在给定的阈值标准下,与该企业产生共被引关系的企业越多,可以判断出该企业在行业中的技术竞争力越大,因此通过计算指向企业节点的连线数量,可以判断该企业在行业中的技术竞争力地位。张冬丽、冯建勋等结合交叉分析理论,认为技术竞争力由技术可竞争性竞争力和技术独特竞争力两个模块组成,其在实证研究中选取钢铁企业作为研究的技术领域,用专利的IPC分类作交叉分析的矩阵集合的来源域,通过分析企业之间交叉的技术领域和独有的技术领域,对企业的技术可竞争性竞争力和技术独特竞争力进行了分析评价。

综上可知,利用专利网络或者专利矩阵,可以直观、整体地评价某一个企业的专利技术在本领域的技术网络中的竞争地位和发展状况。其中,Shyama V.Ramani、Byungun Yoon和张冬丽等的评价方法,是从不同的细分技术层次对企业技术竞争力进行评价,但是计算过程较为复杂,计算量较大,如果不能依靠计算机完成,则只能对有限数量的专利技术进行评价,并且由于人工手动完成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王贤文的方法可以对企业技术竞争力进行宏观评价,发现不同行业内企业间的技术关联关系,但是不能从微观层面解释企业技术竞争力来源或者构成。

3 基于专利的企业技术竞争力评价基本流程

基于以上评价方法的调研和分析,可以看出,基于专利的企业技术竞争力评价主要分为5个步骤(见图3):

(1)确定评价对象。评价者需要综合考虑评价对象所在的技术领域、行业、地区和国家范围,来确定企业集合,这是之后选择专利数据源的依据。

(2)采集专利数据。不同专利数据库有不同的专利著录项规则,需要考虑专利指标的可获得性和可比性,结合评价对象的范围,选择相应的专利数据库,并且根据数据库的检索规则制定检索策略,采集专利数据。

(3)清洗专利数据。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针对专利数据集中可能出现的录入错误、拼写不一致、同义词、子母机构名称等问题,需要制定一定的清洗规则,对数据进行去重合并、规范标引、分类整合等处理。这里比较常用的工具是Thomson Data Analyzer软件。

(4)分析专利数据。经过数据清洗后,评价者可以根据不同的评价需求,选择不同的评价方法:①如果只是想大致地了解一下企业在某一技术领域的技术竞争力状况,则可以选择能够表征企业技术竞争力单一指标(如授权专利数量或者相对技术优势)来判断;②当需要从多角度、多层次评价企业技术竞争力,可以选择多指标或者综合加权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可以更加科学、客观地评价企业技术竞争力,但是进行综合对比分析时需要注意指标的权重赋值;③如果需要动态、直观地监测企业技术竞争力的水平及其变化,专利组合分析提供了很好的可视化分析结果,可以选择不同的指标组合进行分析对比;④而选择专利网络和专利矩阵分析方法的优势是既可以从技术子领域微观层面深入分析企业的技术竞争力和技术发展情况,又可以从宏观层次整体把握某一领域的竞争态势和企业间的关联关系,但是此方法需要依赖文本分析、数据挖掘等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使其变得更加智能化和便利,是未来评价方法的研究热点和前沿。总之,可以利用所选择的一种或者多种评价方法,分析专利数据并解读评价结果,撰写分析评价报告。

(5)应用评价结果。利用专利分析、评价企业技术竞争力的最终目的是将评价结果应用于企业实践中。因此,针对专利分析的成果报告,首先需要相关专家评估、判断评价结果的合理性和适用性,通过专家评估后,可以提交相关决策部门参考,指导制定相应的技术战略并实施。

4 结语

图3 基于专利的企业技术竞争力评价流程

随着企业间知识产权竞争的加剧和我国专利制度的完善,越来越多的学者和决策者意识到专利信息对于企业技术活动的重要性,并且专利指标和分析方法的不断改进和发展使得专利信息分析成为企业获取技术竞争情报、评价企业技术竞争力的重要开放数据源。本文通过文献调研,将现有的利用专利评价企业技术竞争力的方法进行分类、综合、对比分析,发现不同评价方法各有优势和劣势,评价者可以根据具体需求和评价方法的特点,选择一种或者多种方法进行企业技术竞争力的评价分析,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技术战略决策。

总体来说,目前基于专利的企业技术竞争力研究主要关注如何利用专利数据来评价企业技术竞争力,但是针对技术竞争力的认识以及评价指标、评价方法的选择原因缺乏深入研究。另外,已有的基于专利的评价方法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企业的专利只是企业技术资源的一部分,无法对企业技术竞争力进行全面评价,更不能恰当地对开放创新背景下的企业技术竞争力做出评价,因此需要与企业其他技术资源数据、经济数据等配合起来使用。

[1]温家宝:竞争力就是知识产权,是专利,是标准[EB/OL].[2014-07-02].http://www.sipo.gov.cn/yw/2009/200902/t20090205_439906.html.

[2]Patel P, Pavitt K.The technological competencies of the world's largest firms: complex and path-dependent, but not much variety[J].Research policy,1997,26(2):141-156.

[3]Cantwell J, Fai F.Firms as the source of innovation and growth: the evolution of technological competence[J].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1999,9(3):331-366.

[4]Wernerfelt B.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84, 5(2): 171-180.

[5]孙艳玲.因特网上查专利[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

[6]Ramani S V, de Looze M A.Using patent statistics as competition indicators in the biotechnology sectors:An application to France, Germany and the UK[C].8 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cientometrics and Informetrics July,2001:16-20.

[7]Su F P, Shih H C.Building core technological competence: Patent portfolio perspective[C].Technology Management in the Energy Smart World (PICMET),2011:1-8.

[8]Seidel A.Citation system for patent office[J].Journal of the Patent office Soeiety,1949, 31: 554-567.

[9]Pavitt K.Patent statistics as indicators of innovative activities:Possibilitiesandproblems[J].Scientometrics, 1985,7(1): 77-99.

[10]Narin F, Noma E, Perry R.Patents as indicators of corporate technological strength [J].Research policy,1987,16(2): 143-155.

[11]Narin F.Patent bibliometrics[J].Scientometrics, 1994,30(1): 147-155.

[12]Banerjee P, Gupta B M, Garg K C.Patent statistics as indicators of competition an analysis of patenting in biotechnology[J].Scientometrics,2000,47(1):95-116.

[13]Fai F M.Us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data to analyse China’s growing 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 [J].World patent information, 2005, 27(1): 49-61.

[14]刘爱东,刘亚伟.大中型工业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与R&D 投入的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 (4):67-69.

[15]周磊,杨威.基于专利引用的企业技术竞争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3):42-48.

[16]官建成,戴珊珊.我国信息通讯技术领域专利战略分析[J].技术经济,2008,27(2):1-11.

[17]Yu W D, Lo S S.Patent analysis-based fuzzy inference system for technological strategy planning[J].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 2009, 18(6): 770-776.

[18]乐思诗.动态专利计量分析及企业竞争力测度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0.

[19]Huang M H, Sung H Y, Wang C C, et al.Exploring patent performance and technology interactions of universities, industries, governments and individuals[J].Scientometrics, 2013, 96(1): 11-26.

[20]朱相丽,谭宗颖.专利组合分析在评价企业技术竞争力中的应用——以储氢技术为例[J].情报杂志,2013,32(4): 28-33.

[21]Brockhoff K K.Indicators of firm patent activities[C].Technology management:the new international language,1991:476-481.

[22]Ernst H.Patent portfolios for strategic R&D planning[J].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1998, 15(4): 279-308.

[23]Ernst H.Patent lnformation for Strategic Management[J].World Patent lnformation,2003,(25):233-242.

[24]Ernst H, Omland N.The Patent Asset Index-A new approach to benchmark patent portfolios[J].World Patent Information, 2011, 33(1): 34-41.

[25]李姝影,方曙.公司层面的专利组合分析方法研究及实证分析[J].情报杂志,2014,(03):39-43.

[26]黄庆,曹津燕,瞿卫军,等.专利评价指标体系(一)——专利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和构建[J].知识产权,2004,(5):25-28.

[27]刘洋,瞿卫军,黄庆,等.专利评价指标体系(三)——运用专利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的地区评价[J].知识产权, 2004,(5):35-38.

[28]李清海,吴泗宗,刘洋.基于专利数据的企业技术竞争力评价和跨国比较体系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5,(增刊):101-106.

[29]黎薇,金泳锋,陈媛.层次分析法在评价企业专利竞争力中的应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103-105.

[30]Yoon B, Park Y.Development of new technology forecasting algorithm:hybrid approach for morphology analysis and conjoint analysis of patent information[J].Engineering Management, IEEE Transactionson,2007, 54(3): 588-599.

[31]王贤文,刘则渊,侯海燕.基于专利共被引的企业技术发展与技术竞争分析:以世界 500强中的工业企业为例[J].科研管理, 2010,(4): 127-138.

[32]张冬丽,李庆恒,张炳烛.企业技术竞争力分析及实证研究——基于交叉分析理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2):101-104.

[33]冯建勋.河北省钢铁产业创新与知识产权现状分析研究[D].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2010.

猜你喜欢

竞争力专利指标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责任竞争力:企业可持续发展 的必选项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2007年上半年专利授权状况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