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探索与研究

2014-11-07曹志伟付春玲胡振涛

科技创新导报 2014年19期
关键词:创新素质探索培养

曹志伟++付春玲++胡振涛

摘 要:对当前高等学校教育中大学生创新素质的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归纳了影响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要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涉及:大学精神、个性培养、德育、评价机制等方面的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探索与研究方案。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素质 培养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a)-0239-01

民族的创新之本源于民族人才的创新能力,而民族人才的创新则依赖于国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大学教育在这个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时至今日,国内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已经对创新型人才教育都具有足够的认识,对其重要性做出了肯定,并为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探索和实践行动。但面对新形势,由于主观和客观等方面原因,现有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影响了青少年全面发展,无法适应国民素质提高的需要[2]。目前国内高等教育制度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还存在众多尚未解决的问题。因此,探索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教育途径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1 大学生创新素质现状分析

1.1 创新认同与创新欲望

当前,在主观意识方面无论处在何种教育阶段,大多数学生具有对知识创新的认同感,对于学术怀抱着比较深刻的认同理解与崇尚意识,能够产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取得创新成果的想法和欲望。特别是入学伊始阶段的大学生,对于未来的学习任务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充足的动力。可以说,大学生的创新认识与创新欲望是普遍存在的,对于大学生开展创新素质培养教育的前提是成立的,基本条件是充足的。

1.2 创新意识与创新勇气

虽然当前的大学生对创新有一定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创新动机,也希望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创新成果,但在行动上他们却迟迟不能落实,主动作用发挥不够,投身创新实践的勇气和能力欠缺,凸显出了主动性与自信心缺乏的一面[3]。学生在创新行动的初级阶段,由于缺乏学科之间合理的知识整合,也可能会遇到知识面的限制,致使自己的创新想法受阻,而在克服这些困难方面则又会由于本专业学科任务压力,个人自信心和毅力不足等原因难以做出更长远的探索和努力,导致大多数创新想法难以得到有效的挖掘和实际的施展。

1.3 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

国内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大学生的智力已经达到优秀水平,而创新能力则只属于中上水平[4]。这与批判精神的缺失不无关系,由于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当前的大学生普遍对权威的怀疑与批判缺乏自信,害怕因与众不同而带来的孤立感。能够取得的一些学术成果也以本学科及其细化的方向内的一些继承性、整合性成果为主,内容往往比较单一独立,难以与其他知识融会贯通,且很少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5]。

2 创新素质培养过程中的影响要素

影响一个人创新能力的因素是不能简单的以量化形式呈现出来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思维、个人毅力以及比较纯粹的学术目的,艰苦朴素的个人作风,高尚的学术道德与创新人格等因素决定了一个人能否能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在教育过程中,这些因素的把握分布域一个人成长的各个阶段。就大学教育阶段来讲,创新素质培养的主要工作就体现于校风学风的建设,创新教学、综合素质教学的开展,师资队伍的建设,科学的创新行为鼓励机制的建立与实施等。

3 创新素质培养的探索与研究

人才的创新素质培养需要所有教育工作者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才会得到理想的效果,相对于大学教育阶段来说,关键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3.1 营造具有特色的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是在某种价值理念支配下,贯穿于大学发展过程的始终,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长期凝聚积淀而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共同性的价值理念及精神追求[3]。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的特色和灵魂精神,当今大学在建设教学硬件设施和校园规模的同时,更应注重校园精神的建设。往往创新能力的培养其决定因素不在与校园硬件设施与校园环境,而是在于一个大学校风、学风对学生的引导规范作用,感召和激励作用,凝聚作用。

3.2 正视个性培养的重要性

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注重学生个人优势的发展,也就是个性培养。没有个性就没有特色,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人们的创造活动依赖于创新人格的发展水平。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共性,而更要承认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独特性、创造性和自主性的存在,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引导学生的个性在有利于自身发展又不妨碍他人的前提下获得尽可能大的发展[6]。

3.3 重视德育与学术的关系

创新人才必须具备克服困难的勇气、艰苦奋斗的作风与坚持不懈的毅力。而做到这些是与良好的学术道德和个人品质是分不开的。因此,德育是一个人能否成为高素质人才的基础。学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不应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教会学生怎么为人处事。当德育得以成功进行,学生的道德、人格、品质得到了正确的引导和发展之后,知识的传授也会受益其中,在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追求的引导下,知识创新行为便成为水到渠成之事。

3.4 构建更加合理的评价机制

学校教育离不开一套对学生的评价体系,这往往能对学生造成比较大的激励作用。考虑到对创新素质的培养后,评价行为不应以给学生优劣定性为目的,而应致力于发挥评价行为的促进与改造功能。评价体系的内容不应过分同质化而缺乏个性的鼓励机制。评价体系的标准除了具体的量化尺度指标外,还应考虑结合定性评价的方式。

4 结语

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教育不但与学生个人发展、学校竞争力息息相关,更是关系到国家兴旺、民族复兴的大事。本文在深入探讨当前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中主要影响因素,给出了大学教育阶段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工作的方式方法。

参考文献

[1] 江泽民.在全国科学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5-06-04(A1).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J].中国高等教育,1999(13):3-7.

[3] 刘丰林.大学精神在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中的作用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1):90-92.

[4] 刘纯娇.论大学生自主创新素质培养[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8(5):77-80.

[5] 王春华.论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5(6):18-19.

[6] 姚谦峰,张荫.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模式探讨[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2006,3(25):90-92.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新素质探索培养
新课改下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功效研究
创新教育在大学成功素质教育中的实施
生物活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实践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