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脂球》对比艺术琐谈
2014-11-07冯俊淳
冯俊淳
摘 要:《羊脂球》作为莫泊桑有名力作,其成功之处在于小说独特的艺术表现力上,特别是他在艺术结构和人物形象的设计上采用了强烈的艺术对比手法,使得小说鲜活起来。小说中的多处对比,既增加了人物性格的鲜明感,又使小说主题得到升华。
关键词:对比;写作线索;人物形象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0-0117-02
《羊脂球》在典型人物的塑造方面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其强烈的美丑对比,突出了羊脂球的鲜明人物形象,彰显了人物的个性及艺术美感。莫泊桑就是通过对比展示小说的意义和对存在的思考,读者则通过把握对比这个秘密通道使得莫泊桑預设在小说中的意义得到最终实现——小说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小说主题得到升华。
一、单线结构与线索
赏析文学作品时对于结构的分析一直都是重中之重。有人曾提出这样的观点,线索是“文章中贯穿全文安排质料的序列,组织质料的脉络”。它事实上在提示我们在鉴赏文学作品时应重视作品的结构与线索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讲,线索是结构的灵魂,没有明晰的线索则没有理想的结构。线索凌乱,结构自然就会丧失功能;线索清晰、运用巧妙,结构则会张弛有致、疏密相间。小说的写作线索和结构形态密不可分,两者成对应关系,他们的完美结合使得小说的艺术特色更加无可挑剔。从写作学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把小说中的线索分为单线、复线、连环式线索、网状线索等。而莫泊桑的小说《羊脂球》则是单线结构,它是短篇小说最基本的结构方式。虽然是单线结构,读起来却没有枯燥乏味,其人物形象是那样的鲜活。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的完美塑造完全得力于作者大胆地突破了对比这一传统手法。十个人物都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一个特殊的时空中进行多侧面,全方位的对比,形成特有的对比态势,极具戏剧表演色彩。其次,还有同类的互比、人物自身前后对比。从写作线索中挖掘小说中的对比剖析人物形象也是十分有意义的。整个小说运用对比手法,反映现实深切。作者将羊脂球的爱国心同那些“上等人”的丑恶灵魂相对照,说明那些“上等人”的道德远远不如一个妓女,他们才是精神上的真正下流者。作品中的十个人物,听其言,观其行,无不符合各自的身份,具有鲜明的个性,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二、流亡团体成员的对比
《羊脂球》的写作线索十分明了:写的就是马车上十个人的流亡经历。《羊脂球》的写作线索蕴含了多次对比。比如,马车上的十个人构成了一个流亡团体,在这个团体中作者就巧妙地运用了多次对比,我们可以用平衡性与不平衡性来归纳这几次的比较。
一车人想尽快到达哈佛港是大家的共同愿望和行动的目标,这个共同的目标决定了群体的平衡性。而这个群体内部,其组成有三对有钱夫妇,两个教会嬷嬷,还有一位“民主党”人士和妓女“羊脂球”,共十人。这群人阶级地位不同、身份各异、政治态度思想感情和心理状况迥异,特别是这些所谓的“上等人”处处处心积虑,努力维护自己的特权,视羊脂球为“浊物”,这就无形中形成了不平衡。尤其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群体内部的平衡系数势必要打破,从而使整个群体呈现出不平衡性。这时候鲜明的对比出现了:三个有产阶级的贵妇人从对羊脂球响亮的窃窃私语到公开蔑视、谩骂,加之商人鸟先生轻佻的眼光。这一切的举动迅速地瓦解了流亡团体一致的心理趋向,出现了“九比一”的分裂,即上等人与下等人的根本对立。
马车继续前行,在路上,寒冷和饥饿袭击着车内的每一个人,就在大家都感到前途渺茫之时,羊脂球却从容地从座位下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食品,以此希望解决大家一时之困。起初九个上等人还有碍于面子,不肯放下身段,但人的生存的本能最终战胜了本就很脆弱的等级观念。于是,“吃”的动作则成了一车人的主旋律,他们不再有平时的考究,也不再有往日的装腔作势。在这里,作者用了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来突出这群上等人的丑恶的嘴脸:也会像乞丐获得食物一样,露出粗鄙不堪、狼吞虎咽的丑恶形象。到此,我们第一次感受到原来建立在人群之上的等级观念是这样不堪一击,那些被这群人奉为圭臬的等级原来不过是他们的遮羞布而已。可怜的是,他们毫无节制地将羊脂球足够吃三天的食品无情地消灭了,他们根本不考虑接下来漫长的路程和会有许许多多的饥饿在等着他们。
果不其然,当普鲁士的士兵出现时,短暂的一团和气再一次被打破。多特旅馆两天的扣押事件终于让“上等人”耐不住寂寞了,他们现在几乎有点儿怨恨这个叫“羊脂球”的女人了,为什么她不偷偷地跑去找那个普鲁士人……上等人为自己的处境担心,建议把羊脂球一个人留下,让他们离开;被普鲁士军官拒绝后,他们只有改变方法对羊脂球进行说服和劝说……到最后,羊脂球屈辱地为了大家的利益,顺从了普鲁士军官而换来了放行,却遭到无耻的同车人的冷遇。于是,小说的结构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原有的“一盈九虚”开始转向“上等人”们以“九对一”的独有阵势,置自己的同胞于水火以求自保。
当羊脂球决定“赴汤蹈火”时,新的一团和气刹那间有了作为——羊脂球成了他们的救命恩人。然而,一时形成的平衡并没有持续太久,当马车又开始上路时,新的格局又开始回到“九对一”的局面:就在羊脂球为他们“赴汤蹈火”时,这些人却偷偷地为自己补充了给养,他们开始有了充足的食物。午餐时,九个人开始津津有味地吃着自己弄来的食品,任凭羊脂球在饥饿中痛苦地哭泣。这是典型的“九欢一悲”的格局,开始了小说新的不平衡性表达。
莫泊桑以真实的细节、精练的语言和炉火纯青的技巧,使整篇小说构成了一幅战争时期法国社会的缩影。其中的善与恶时时形成不漏痕迹的对照,使读者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战争的憎恨、对人民的同情和对所谓上等人的蔑视,不愧为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两方面都堪称楷模的名篇、世界小说的精品。
三、小说纵向发展中典型事件的对比
《羊脂球》里没有硝烟弥漫的战场,也没有刀光剑影的搏斗,只是通过妓女羊脂球被迫向敌人献身的遭遇,刻画了各具特色的人物,特别是勾勒了有产者们为了私利而不顾民族尊严的丑恶嘴脸。羊脂球自尊自强、不甘屈服,显示了爱国主义的凛然正气。
小说中,作者态度明确地将十个人分为了正反两面。羊脂球是正面人物的代表,其他九个人则是反面的典型。小说通过羊脂球和其他九个旅客在对待普鲁士士兵的无理要求时所表现的不同态度和行动做比,无疑是小说中最精彩的部分,这也无形中使小说中的正、反两类人物的形象泾渭分明。
羊脂球的社会职业是个妓女,可以说是社会最底层的,最被人看不起的职业,但是被践踏的生活并沒有改变她善良仁慈的心肠,她可以把自己全部的食物献给萍水相逢,而且还辱骂过自己的处于饥饿中的旅伴。她长期被视为是最下贱的,可是正是这样一个被人瞧不起的人却对自己的祖国爱得忠诚,对敌人恨得激烈。她就是因为痛打了普鲁士士兵才不得不逃出卢昂,而当旅店老板转告她,敌人要找她“谈话”时,她思索了一下断然地拒绝了。后来,在旅伴的一再要求下,去了。“谈话”证实了普鲁士士兵企图发泄其兽欲后,她愤然而归,连声骂到:“噢,这个浑蛋,这个浑蛋!”当敌人再逼问她改变主意时,她回答的更加干脆:“没有!”莫泊桑就是这样通过一连串地配合着行动的简洁语言,使一个满怀爱国之情的妇女形象站立了起来。一个被贱视的妓女,原来是谁都可以委身的,可是在敌人的面前她的态度是多么的决绝!而小说中那些“体面的坏蛋”,则是作为反面形象与羊脂球相对应而被展现出来的。这正是在同一事件中正反面人物的一组对照。
狠毒、阴险、自私、卑鄙、无耻是鸟先生等九人团伙的共性,似乎一切不好的形容词在他们身上都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在马车上,鸟先生从一发现羊脂球就心怀邪念,他故意说下流话,又暗中监视着高尼岱和羊脂球。当看到高尼岱抱吻了羊脂球一下后,竟然在屋子中央来了个击脚跳,又回头掀开被子吻了睡着的妻子一下,其实这正是他潜意识中对羊脂球贪欲的又一次变相表现。至于其他几个法国“良民”,他们同样没有站在道德的高地,他们同样是那样的龌龊,他们比的是看谁更道貌岸然些,看谁更会伪装、更会表演。不是吗?当羊脂球说出了普鲁士军官的图谋不轨的企图后,高尼岱率先把酒杯往桌上一掼表示愤怒;伯爵也高声贝大骂那军官是野蛮人,给人以一种敢担当的感觉。而事实呢?接下来的一切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它完全超出我们的想象:几位义愤填膺法兰西贵族是那样地配合普鲁士军官,一种五味杂陈的感觉顿袭我们周遭,我们也有了骂人的冲动。
在多特旅馆第四天晚饭后的场面是整篇小说中最集中最龌龊的表演,其中也是最显著的对比。一方面是羊脂球惨遭普鲁士军官无情地蹂躏;另一方面却是这群号称是贵族、“上等人”狗男女们由于有人为他们解围了而欣喜若狂,庆幸和他们同路有一肯现身的妓女相随,他们是那样的轻松,他们是那样的得意,他们是那样的沾沾自喜,几乎不能自持。在那样忘乎所以的狂喜中,他们早已不再低调:伯爵夸奖拉玛东太太风韵犹在;而拉玛东又狂不停地向伯爵太太献殷勤;鸟先生时而开些低级下流的玩笑,时而创造着不堪入目的恶作剧;高尼岱则一声不吭地陷入了沉默……在这里,莫泊桑完全放弃了对普鲁士军官荒淫残暴的场面描绘,他开始调转枪口,怒写这一群人的变态、猥琐、自私、卑鄙、无耻,其用笔是独到的、神奇的、有力的!他丰富了我们对羊脂球形象的完美构想,同时也让我们对那些号称“上等人”的人的灵魂有了一次酣畅淋漓的痛击。
通常我们在读其他文学作品时,也能读出对比关系比较复杂的文学佳作,它在文学作品中普遍存在,像鲁迅的《药》、莎士比亚的诸多悲剧、托尔斯泰的三大名著无不拥有对比精神。因此,在阅读《羊脂球》时,我们更不能忽视对比手法在结构作品,表现人物,事件安排上的作用。正是因为有了对比的手法的运用,《羊脂球》才具有了一定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