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编读往来

2014-11-07

人物 2014年1期
关键词:田沁鑫秦海璐李阳

编读往来

《田沁鑫和秦海璐》

我记得采访那天,记者问的问题非常细致,我也说了很多话。看完文章,我有一种感动,不单是对我自己的语言,海璐说的话同样很温暖我。隔时空的相遇,是我们各自回答记者的同一个问题,却奇妙地有一种相似和接近。我希望海璐生活得幸福,希望我的爱让她更加快乐和自由,海璐也还给我另一个时空的体贴。我理解她说的意思,她不希望我太累,太累了她会心疼。

我会记住这篇文章,不但记录了我们两个没有约定的相似,也同时让我在这样别致的采访里感受到演员给我的爱。

作为这样奇妙结构的文章,我对前来采访的记者印象深刻,她是个有心人,是有爱心、能够调动我们内心关爱的人。希望这样的文章能多一些。

田沁鑫

谢谢田导美言。“关系”栏目是2013年《人物》杂志着力新打造的一个短报道栏目,旨在挖掘两个或多个人物间秘而不宣的情感关系。记者的有心自然值得肯定,但这篇稿件获得美誉还要仰赖于田沁鑫和秦海璐两位主人公的理解、真诚、清澈和敞开。田导牺牲了本来应该宣传自己新作的采访时间,不矫饰也不掩过地剖析这段关系的起伏;秦海璐把车停在路边接受我们记者的电话采访,说到动情处泣不成声。或许只有这样的两个人才能成就一段如此美好而深刻的关系,《人物》和采访对象的关系亦如是。

《李阳说:“现在我在拯救你”》

从稿子本身来说,采访问题设置很好,切中重点,但是如果从阅读层面来说,最终让人觉得李阳是个神经病,是通过你们设置的问题诱导出来的这个结论,读完,心里非常不舒服。因为从这些问题里让我觉得这个记者也是一个偏激而有心机的人。

火烨

关于这篇访问,我们收到了来自两极的阅读体验的反馈。多数人的看法是,读完过瘾;第二种就是你所说的,读起来让人不舒服,形象点说,仿佛是在斗牛,一点点地激怒对方。

关于两种反馈,都要感谢,因为你们都是投入而较真的读者。关于后者,我们想说的是,采访的目的不是为了激怒对方,对方被激怒了只是一种结果。“问话”这个栏目的定位是,向争议人物提问,针对受访者的争议点,有一问一,直截了当。我们一贯是这么问,不管对方是李阳还是张阳、赵阳。好比一面镜子,照出来的是对方姿势,至于顺眼与否,不是镜子的责任。

《夜班公车司机对夜长情》

开始没注意作者,越看越觉得有味道,心说这是篇绝好的人物特写,很有《北京零点后》的范儿,连忙翻到开头——果然是王天挺——我的直系学长,偶像级的学习榜样。想我啥时候也能如此驾驭语言,去记录这个时代呢……

这不长的一篇稿子,又花费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去采访,最后呈现出的大时代夜幕下的公交司机,又不知经过了多少次反复打磨。

向真实记录时代的记者由衷致敬!

从前有一只小猴子

这“不长的一篇稿子”被主管编辑打回去重写两次,逼着王天挺又多坐了几夜车,费劲地补足这趟夜班车的外围采访,然后还在评刊会上露出一副不太满足的面孔。致敬?等下次天挺和自己足够较劲再说吧。他的潜力值得匹配更好的作品。

《霾困北京时》

呵呵,北京这点灰都是过家家的。我在江苏盐城上学,这里PM2.5常年在200以上,12月1号晚上11点半左右居然飙到了811!全国第一。对面相距六七米的宿舍已经看不到灯光,宿舍走廊上全都是雾。班上已经有一个人呼吸道感染回家了。

每次都是看到北京上海如何如何,我们这些小地方的污染成这样了根本没人管。南京今天PM2.5 300多中小学就停课了。盐城呢?全天420以上不是照常上学?我准备元旦旷几天课回家避难了,不然还没等我毕业可能已经肺癌死了。

实名认证耶和华

我们知道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因为我们来自于你们。《人物》员工来自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只占很小的比例。我们写北京,因为这里既是中国梦的汇聚之所,亦是中国病的集大成者。它有更大的代表性,自然也有更大的关注度。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但我们可以选择的是:知耻而后改。

猜你喜欢

田沁鑫秦海璐李阳
女主角成了电影投资人
天竺取经之二
特殊的考卷
“闺蜜值满格”的秦海璐和刘涛
李阳 让品茶成为视觉艺术
用爱融化孩子内心坚冰秦海璐智慧当继母
田沁鑫:回归自己的表达
开在心头的花
田沁鑫:为戏剧置身出世入世间
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