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写作选材思路的“导”意识
2014-11-07彭琼��
彭琼��
在初中写作教学中,有很多教师在选材方面都十分赞同“要选择自己亲身体会的、有自己真实情感的材料”的提法,关于这个“热”观点,我们要进行一个“冷”思考。我们既然已经放权给初中生,为什么还是会大面积出现千篇一律的文章素材呢?这是因为他们只敢写所谓的“官方认证”素材,还是因为他们的视野只有这么大呢?英国社会文化学者理查德强调:“我们必须透过社会生活的表象,重新质疑我们之前理所当然的事物。”(理查德豪厄尔斯.视觉文化[M].葛红兵,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17.)面对学生写作选材中出现的“模式化”、“盲目化”、“雷同化”等问题,我们应该认识到,对于处在初中阶段的学生,教师不能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们会选择有“真情实感”的素材。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认识他们所要选择的材料呢?又应如何在学生选材中适度涉入自己的导向,启发引导他们自己生长出自己的材料呢?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要有一个“导”意识。
所谓“导”意识,就是在学生思维正在起步的阶段,重视对学生选材的引导、编导、推导。重视“引导”学生“思”其材,强化思维训练,去选材“模式化”;“编导”学生“辑”其材,重视写作题材编辑与计划,去选材“盲目化”;“推导”学生“主”其材,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去选材“雷同化”。通过“导”这样一个价值取向,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完成选材过程,使他们学会借用适当的素材抒发他们的情感。
一、引导学生“思”其材
“教育者的任务就是在于让儿童去察觉事物和现象当中那些最细微的差别和变化,思考各种因果关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322.)我们所说的文章中的因果关系不仅仅指文章字句间的“因为……所以……”这样的简单句式,更重要的是指学生能否从事物发生的原因中去分析,能否把问题放在时代背景中去认识,能否看到写作提出的问题所产生的后果,以及能否看到这篇文章的逻辑情况。
初中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但他们也常常被鲜艳的色彩和事物的主要特征所吸引,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自己感兴趣的,而丢了许多必须看到也应该看到的东西。因而,要指导学生观察、锻炼学生眼力,不能只局限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一件事物的总体与部分、内部与外部的逻辑联系。此外,还要引导他们把认识世界的窗户全部打开,不能有的开,有的闭,只把部分图像摄入脑内。
为了锻炼学生这方面能力,可从一张小小的照片入手,指导学生观察,把观察所得写成文章,然后图文对照,文文对照。可一人一张图片,也可数名学生观察一张图片。
在这里,我们举一个描写母亲的手的例子:
每做一次针线活,母亲的手上都会留下一层厚皮,一次次增加,成了老茧。每一个老茧,都包藏着母亲对我无尽的爱。母亲的手,原本是那么的细嫩与白皙,如今被岁月与爱雕刻上了一条条痕迹。
在上述写作素材中,感人之处不多,不能给读者留下很深的印象。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位学生写的母亲的手这个例子,放到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母亲身上都适用,也就是说,这位学生并没有思考“我”的母亲的手背后承载了什么特殊的启示。对此,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我的母亲是有一双苍老的手,那么这双手和其他的母亲的手有什么细致区别吗?母亲的手曾做过什么令你印象深刻的事,能举出一些细节吗?这个细节感人之处在哪里呢?”通过以上的引导使学生意识到,写母亲的手本意应该是借助“手”讲述母亲的故事,借助这个局部来体现整体,借助这双手来表达母亲对我们的关爱、关怀。
二、“编导”学生“辑”其材
王荣生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27.)中强调“语文知识的问题主题化”,要求教师重视“教什么”、“适合谁”这两大基本问题。但是,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往往在指导、设定写作选题的问题上出现无序性现象,这周写花,下周特然又写“马”,这种选题方式使学生无从下笔,导致学生盲目选材,甚至使学生对写作感到恐惧。
我们不能否认生活是变化的,选材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在变化中也应该遵循一个原则、秩序。在引导学生选材的过程中,我们要对能对选材产生重大影响的“命题”进行设计,编写命题计划,通过编“命题”去指导学生有计划、有条理选择素材,这样才能更好引导学生去选材,促进学生逐步提升对写作材料的认知。借助编“命题”来更系统、更具有逻辑地扩充学生的认识与储备,让他们的选材有章可循,让他们的题材库更加“整洁”、“有序”。
“命题”不是孤立的,而是瞻前顾后的,是服务、服从于总体的教学计划的。思想范围的形成是教育最本质的部分”(赫尔巴特赫尔巴特文集(三)[M].李其龙,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81.)。教师可以根据每一个学校的具体情况对选题范围进行设计。这里仅就学段作一个大的概括:第一,选题要有计划性。初一阶段重视引导学生描写人或物的外貌、活动,初二阶段重视引导学生描述自己情感,初三阶段重视引导学生讲述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第二,选题应该要有个性特色。我们除了依据大纲之外,还要注意根据学校和学生的不同情况来设定命题,做到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三、“推导”学生“主”其材
陶行知曾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我们在少年学生面前不仅揭示自然界、社会及其规律性,而且揭示他们自己本身”;“生活要求知识的不断更新”。因此,我们可以就某一个事物开展讨论,启发学生多角度、多方向探讨,并将讨论结果与常规的、传统的、习惯性的想法与做法进行比较分析。多开发创新意识,就是鼓励学生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问题,做到由已知导向未知,发现新事物和别人未察觉的、不易觉察的东西。
1放胆训练作文
欧阳修说:“作文之体,初欲奔驰。”因此,写作文不要过于循规蹈矩、准章守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选材内容进行讨论,培养其侧向思维、逆向思维。例如,写“我的校园”,选题可以是校园里的人或事,也可以是课堂,更可以将“校园”两字虚化,将校园比喻为更小的视界或更大的视角等等。
2在写作思路上突破常规
引导学生就自己要写的主题进行研究性调查,让他们自己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主动分析生成自己要选择的素材。例如,同样是写“我的校园”,学生可以先对学校的基本情况、学习环境、人、文化等进行调查,然后再对自己找到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自己想要写的角度。学生生成素材的过程不仅是他们对校园的“再观察”的过程,也是其“引导”自我思考的过程。
(本文作者系湖南师大在读学科教育语文研究生)
作者单位:湖南师大文学院(41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