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言文教学有效策略漫谈

2014-11-07陈福海��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陋室铭桃花源文言文

陈福海��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如何帮助学生消弭文言与现代汉语的距离感并提高文言文的学习效率是不少语文教师关心的问题。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一些初中文言文的教学策略,即鼓励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生热爱文言文,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一、整合知识点

初中生认为文言文难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言语言复杂多变,许多学生对文言文中的生词、一词多义、抽象语法等现象感到头疼。一个文言文水平较薄弱的学生曾向笔者反映:文言文太复杂,仅仅是一个“之”字就有不同的用法,一会儿是连词,一会儿是定语前置的标志,一会儿又和宾语前置联系在一起,学着学着就混淆了。

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教师需要在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区分复杂的知识点。例如,《陋室铭》中有一句:“何陋之有”,这是一个典型的宾语前置句子,借助“之”将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去强调宾语。翻译的时候“之”不译,直接是“有何陋”。另外,教师还可以借助日常生活中的词汇对这个知识点进行讲解。在类比讲解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可以把熟悉的词汇作为依凭,将学过的知识与新知识勾连起来,降低理解的难度,让自己形象地理解新的知识点。例如,学生普遍熟悉的一个词汇“唯命是从”,它与“何陋之有”的用法一样,唯一不同的是有时候借助的是“之”,有时候借助的是“是”。

二、普及文言文知识

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不浓,也和他们不了解文言文有关。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中,教师不断地向学生灌输字词的含义,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为目标,学生在课堂上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思维被固定在含义的追求上,使得文言文的魅力单一化,自然吸引不了学生。

随着语文教学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强调,文言文教学也应该尝试更丰富的内容,让课堂呈现活跃的动态趋势。因此,教师应该使学生对文言文进行全方位的了解,从而激发他们对文言文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笔者先让学生自己结合课文的注释阅读一下课文,大概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大部分学生表示苏轼将景色描写得很美,给自己一种悠然自得的感受。笔者此时再进行发问:“大家会想到,苏轼在承天寺悠然的游玩时,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时期吗?”对此,学生都觉得很吃惊。于是,笔者进一步介绍了文章的写作背景。在了解了苏轼的坎坷仕途之后,学生再去阅读课文时,就会对作者的旷达乐观有更深层次的体悟。

课后,有的学生对笔者课上所说的“乌台诗案”很感兴趣,自己去查阅资料,进行了详细的探索。通过这种自主学习,这些同学对苏轼的人生和心境了解得越发深入,对文中的自我排遣和进取之心也就体悟得更加深刻。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对文言文知识的普及并不是盲目地全面覆盖,而是依据文本进行有针对性的介绍。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吸引到文言文的学习中来,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深层地理解文言文。

三、品读文言文

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分强调文言与现代汉语的转换,使得学生认为文言文必须通过翻译才能被接受。这是不对的,教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也应让学生直接通过品读文言文去感受文言表达思想和情感时的言约旨远。

例如,在学习《桃花源记》的过程中,笔者借助学生对桃花源的向往,为学生展示了桃花源景点的图片,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想象去描绘桃花源,学生的热情很高,不少人写出了一大段文字来介绍桃花源的美景。然后,笔者让学生去对比陶渊明的文字,看看和自己的想象有什么不同。这时,学生发现陶渊明在写景色时多用白描的手法,常用寥寥数语点出景致。笔者接着提问:“那么,作者是怎么体现桃花源如仙境一般的神秘呢?”提问后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言行上寻找答案:陶渊明在渔人的身上用了不少虚笔,以渔人寻找过程的奇异不定来表现桃花源的神秘难寻。全文实笔用来正面描绘,虚笔用来反面衬托,两者结合给后人留下了一个桃花源的仙境幻象。

如上所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分析出作者的写作特色,感受到文言文的特有艺术美感,从而纠正了对文言文的固有观念,并且对古代文人的深厚文笔功底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有的学生甚至尝试着将文言文的学习与日常的写作练习结合起来,这种做法也得到了教师的鼓励。

文言文不仅在修辞方式上有不少值得学生体悟学习的地方,它严谨的格式和独特的音韵美也可以让学生获益颇多。

例如,教师可以用诵读的方式进行《陋室铭》的教学。《陋室铭》全文对仗工整,长短相见,呈现出强烈的韵律感,特别适合阅读。学生可以摇头晃脑地大声诵读,也可以进行齐声朗读,利用声音和节奏去感受文章蕴涵的“金石掷地”的流畅和力度,从而让文章的音韵美和文章的精神品质形成内在的共鸣,进而体现出《陋室铭》强烈而磅礴的进取精神。

四、鼓励质疑

学贵有疑。面对很难理解的文言文,学生只有产生疑惑,才会有学习的动力,才能有所收获。

学生对文言文的疑问大多集中在意思的理解上,面对这一类型的问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学生的疑问,教师不需要一一解答,而应该教会学生自行寻找答案的方法。第一,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使用工具,学生面对生字、生词等方面的疑问首先应该想到求助于工具书,自主解决自己的疑问;第二,面对一些语法、翻译等方面的问题,教师应该适时传授学生一些翻译的方法。例如,基本的翻译原则是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学生在翻译的时候遇到倒装句,要以现代汉语的语序调整;省略句要对省略的成分进行增补等等。

对于学生无法自主解决的问题,在学生提出质疑的时候,教师应该根据问题的价值给出讨论和交流的时间。

例如,在学习《岳阳楼记》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提出“微斯人,吾谁与归”中“斯人”是指谁的疑问。对此,笔者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进行讨论。有的学生根据对文章含义的理解提出是“古仁人”,有的学生则认为是暗指滕子京,他们认为尽管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但仍然能够做到勤政爱民,所以“斯人”一词也包含了对滕子京的勉励。

学生之间的交流比教师直接点出答案更加具有意义,学生之间平等的地位和轻松的交流氛围不仅可以使他们畅所欲言,还可以使其聆听他人的见解,从而学习到不同的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式。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技能与方法的传授,是综合素质的培养。文言文的有效教学亦是如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能力不断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汊河学校(225127)

猜你喜欢

陋室铭桃花源文言文
走进桃花源
再造“桃花源”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四季桃花源》独幅版
陋室铭(行书)
大名鼎鼎的《陋室铭》,作者到底是谁
隐匿的桃花源
《刘禹锡 陋室铭》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