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入诗意课堂着力个性体验

2014-11-07沈晓玲��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哲思导语文本

沈晓玲��

语文是一条绵延千里、意蕴深厚的文化长廊,镌刻着一个民族生命历程的欢喜忧愁,沉淀着这个民族千年的文明精髓。因此,语文教学理应要引导学生以自我的体验去品味语言、去探究内蕴、去领悟哲思,走入文本营造的诗意之境,最终撷取文本的思想精髓。而要完成这个终极目标,教师就应该要求学生用心去进行文本的个性体验。以下,笔者将就如何增加学生个性体验的问题进行简要讨论。

一、预设情境,营造深度体验氛围

体验是间接经验转化为个体精神养料的“加工厂”,课堂应该是师生解读文本、领悟内涵、生成自我意识的“主战场”。学生身处课堂情景之中,与文本、作者形成情感上的强烈共鸣,能促使自我心灵更好地舒展,并迸发激情、催生哲思。

课堂情境的预设关键在于课堂导语的精心设计及教师课堂用语的巧妙运用。因此,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课文设计导语,通过精巧的导语来营造课堂氛围,使学生通过聆听导语步入回味悠长的诗意之境,从而产生深入解读文本、体悟情感和叩问哲思的冲动。

例如,笔者在教朱自清的《背影》时,就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每个人都有父母,当提到母亲时,我们的脑海里一定会闪出这样一幅动人心弦的画面——‘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在这首诗歌当中,诗人刻画了母亲为儿子精心赶制新衣、祈盼游子早归的感人情景,表现了母爱的细腻绵长、深沉伟大,这个形象是千百年来耸立在读者心中母亲的永恒塑像。而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用质朴无华的语言,为我们描写了一位在人生逆境中仍爱心拳拳的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背影,蹒跚而伟岸,笨拙但坚韧。父爱同样感人至深,催人泪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背影》”。在新课教学开始,这样的导语能自然顺畅地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因子,吸引学生进入了预定的情境氛围,加深了学生最初的体验。而拥有这些初始体验,使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具备了情感储备。

除了课堂情景之外,教师精练激情的课堂用语也可以点燃学生的情绪火苗,激活学生的内在情感,使其更好地与文本对话,最终加深其个体体验。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师生间的真情交流与平等沟通的过程,这个过程强调以教师作为“首席”交流者,强调师生间精神火花的碰撞与交融,通过这种碰撞与交融,使学生更深入地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情感家园,从而把握文本的深刻内涵。只有当教师能以情韵优美、精练而富于启发性的语言引领对话时,学生才会主动积极跟随教师学习,才能使师生间的交流对话不断向深层目标前进。

例如,在《水调歌头》的教学中,笔者是这样与学生进行对话的:

师:豁达乐观是苏轼人格最可贵的特质,仕途失意、贬谪他乡、远离骨肉兄弟的他,并未沉沦于忧愁悲苦的深渊,反而是积极乐观,对饱受离别之苦的人们充满了期待和祝愿。在诗歌当中,哪些诗句反映了苏轼别样的情致呢?

生1: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一句中,我可以看出苏轼超然尘俗的睿智目光,以及旷达洒脱的博大胸怀。

生2: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句中,我可以看出苏轼乐观的情怀和对亲人诚挚的祝愿。

师:同学们的解读都很有质量。的确,身处苦难中的苏轼总能自我安慰、忘怀得失,他的高昂的身姿和达观的心怀将永远铭刻在一代代读者的心中,不可磨灭。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笔者运用情感充沛、言辞优美的语言与学生展开对话与交流,积极推进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加深体验,使得学生与文本、教师三者间悄然撞击出绚烂的智慧火花,从而形成深刻的个体体验。

二、品读吟诵,身临其境生成体验

文学作品是作者情感的喷涌和哲思的外化,激情诵读是走进文学作品的一条有效途径。笔者在进行文本的解读时,经常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文本,把文本读顺、读懂、读透。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在口诵心悟的过程中能触碰到作者的心灵悸动,分享到作者的智慧琼浆,从而对文本产生深层的个体体验。

例如,在《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细节:学生在整体感知诗歌的大意后,反复诵读诗歌,并写出自己的体验,然后讨论分享。

生1:“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晚归,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陪伴。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茂密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我读出了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生2:“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里的“愿”,就是保持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坚持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这太重要了,所以一切艰难困苦,与此相比,都变得微不足道。

生3:人人向往的官场在诗人眼中是不自在又失去自由的,人人看来清苦忙碌的农村生活在他看来是那样的快乐自由,由此可见,具有什么样的性格会决定一个人深处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社会里,诗人的生活理想或许能让人们走出浮躁与喧嚣,重归淡泊安宁,找到更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能站在与作家平等对话的角度,努力感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从而生成自我深层的个性体验。

三、想象联想,再度创作拓深体验

陶行知主张读书不能够拘泥于文字,而应当驱遣着想象来看,通过想象文本,看出文本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这样才能够完全领会它。

文学作品具有形象丰满、意蕴丰富等特点,它本身就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丰富的联想空间。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使学生充沛的才情、明睿的哲思得以展现,从而帮助他们生成更深刻的个性体验。

例如,在教学《最后一课》时,笔者利用文章的“空白处”,引导学生充分调动想象力进行再度创作,让学生描写最后一课下课后小弗朗士的活动场景。在想象创作中,学生借助自己的想象与联想体味这个失落感伤的法国孩子在国之将亡无法学习母语时深藏心底的追悔与痛苦。通过这样的拓展训练,学生不但有效地训练了自己的想象联想能力,而且在创作中自然融入了对主人公的个性理解,使得其自身对人物和文本思想内涵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形成了自我的个性体验。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努力使学生能够“诗意地栖居”,让学生的身心彻底舒展,让学生的精神奔放自由。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让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后,通过个性体验,达到憧憬与回首兼有、赞颂与痛恨并存、追求与反思共生的境地。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使学生走出单一的知识渊薮,进入一条充满情韵、散发馨香的文化走廊,从而获得充满思想与生命质感的个性体验,从而催生富于感悟意识、思考精神的智者。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城东镇西场初中(226600)

猜你喜欢

哲思导语文本
导语
哲思小品
MADE IN CHINA
哲思小品
阳光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本期专栏导语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导语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