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途径探究

2014-11-06张文郑树军

科技创新导报 2014年10期
关键词:转化科技成果途径

张文 郑树军

摘 要:该文分析了目前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障碍,认为企业的创新能力,政府的支持力度,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科技成果转化动力,人才流动机制等因素制约了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必须提高创新能力,加强产学研用联合,注重成果中试,并建立合理的人才机制,以促进企业科技成果转化。

关键词:科技成果 转化 途径

中图分类号:C9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a)-0218-02

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产业等一系列活动。换言之,科技成果转化就是将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领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产生经济效益的过程。中国目前整体的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着不小的差距,而在科技成果的有效利用方面差距更大,根据有关资料统计,真正有效实现产业化的科技成果与成果总数之比低于10%,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而科研工作是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是企业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如何以市场为导向,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1 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障碍

1.1 创新能力不足

创新是科研工作最重要的因素,科技成果能否最终转化,首先取决于科技成果本身的价值。企业拥有的科技成果一般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企业自己研发的科技成果;二是与高校和科研院所或其他企业共同研发的科技成果;三是企业为了自身经济、技术发展需求而引进购买的技术成果。就科研成果本身而言,企业的创新能力直接决定了科研成果的质量,目前众多企业都拥有独立的科研部门,但是一些科研人员急于追求效果,思维方式缺乏创新,只追求表面,很少去认真研究科学真谛和成果转化中的细节问题,或者只懂技术而不懂市场,研究的成果找不到出路,一些科研管理部门把项目、经费、文章、奖项等指标作为考核标准,使得科研成果的转化得不到真正的支持,这些因素都从根本上限制了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

1.2 政府支持力度不足

政府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起着调控和组织管理的作用,政府对企业发展寄予厚望,但是对一些关系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领域支持力度不够,政府的作用仅限于引导和协调,只注重转化效果,对于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关注较少,在很多情况下,政府将科技成果转化视为企业自身的行为,仅仅停留在宏观政策的制定上,而对于成果转化的具体实施则没有详细的指导细则。一些政府的相关科技成果转化部门或仅为纯行政管理部门,对于科技成果的转化作用甚小,很难适应市场对成果转化的需求。

1.3 转化的动力不足

通过艰辛的工作获得的科技成果如能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效益,对于企业科研工作者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极大激励,而一些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过多追求实际效益,忽视了对科研人员的关注,对研发人员的激励措施不够。国内很多企业在成果得到生产应用后,相应的研发人员没有得到应有的价值回报,也没有明确研发人员的知识产权权益,对科研人员的激励机制与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实行的让研发人员占有一定的成果(无形资产)知识产权并鼓励其成果转让、转化的政策相比,具有很大差距。这种状况不利于调動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不利于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反而科技成果的成功转化使得一些从事利用该成果进行生产工作的员工获利更丰,企业的科技人员长期得不到应有的利益,则会不断地积累不满情绪,使得科技人员仅着眼于完成考核目标,而不考虑科研成果是否能够最终转化,导致科研成果质量下降,这对于企业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是一个非常不利的因素。当然对于研发人员的激励不仅仅局限于经济效益,如成就感、认同感、工作的挑战性等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1.4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

我国知识产权相关法律规定职务发明的专利权属于单位,这从根本上使得企业控制了职务发明从申请到授权和使用的整个过程,而发明人没有权利在企业不实施专利的时候要求单位实施,或者可联合其他企业实施,导致了一些本可满足市场急需的成果得不到重视和有效利用。而且,虽然有关法律规定单位对于专利发明人可以按一定的收益比例进行奖励,但是这些规定通常可操作性差,导致科技人员对研发工作失去热情,专利的申请量和实施率偏低,甚至一些企业还出现了科研人员与外单位私下合作谋取利益的现象,严重损害了企业的利益。

1.5 人才流动机制不健全

企业既有科研人员,也有生产人员,还有负责市场的员工,很多时候,科研人员只懂技术并不懂生产流程和市场规律,而生产人员只懂得工艺技术,对于科研工作知之甚少,负责市场的员工则更多关注市场和销售,这样就形成了各自为战的局面,科研、生产和市场几个环节之间衔接不够紧密,沟通渠道不畅通,使得一些当前市场急需的科研成果得不到及时的转化和利用,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失去了价值,最终被市场淘汰。

2 提升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主要途径

2.1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企业要想保持持续发展的活力,提升创新能力是企业发展首要考虑的问题。在促进成果转化过程中,企业应该研究市场,跟踪市场,准确把握和判断市场需求,同时要组织研发力量跟踪并研究国内外进展与动向,不断进行产品深度开发并研发当前或未来市场急需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并要以新技术成果能最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目标,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和技术工程化,努力确保有市场潜力的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有竞争力的新产品。

2.2 加强产学研用结合

一些发达国家比如美国,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主要模式是以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合作研究,这种合作实现了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和政府之间的优势互补,企业有资金的优势,政府提供有利于产业化的相关政策以及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条件,而大学与研究机构有人才与技术的优势,强强联合促进了科技成果产业化速度的加速发展。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相对比较薄弱,因此企业应当在产学研用方面多下功夫,比如联合上、下游企业合作进行科技攻关和投资创办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国内高校开展广泛合作,利用高校在前沿基础科学研究方面的技术与设备,共同培养高层次人才以及开展合作研究。与领域内相关企业或科研院所进行合作研发,将创新链上下游企业以及有关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研发力量组合成一个合作创新网络,不仅能促进企业自身的自主研发能力,而且保证了科技成果切合市场需求,可以有效地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可以说,产学研用相结合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主要形式。

2.3 注重科技成果的中试环节

一项科技成果要应用于生产活动,必须是比较成熟而完善的技术,这种技术的成熟是体现在该技术的全过程、全方位的,而不是局部的技术突破。实验室产生的科技成果一般不能直接应用于生产活动,因此中试环节对新产品的开发具有非常重要意义,但却是一个投入更高、风险更大、短期回报少的研制环节。研发、中试和产业化三个阶段可以形象地比喻为“有名无利、无名无利和有名有利”三个过程。而在中试阶段,不仅无名无利,而且需要进行相当多的技术集成和大量的资金投入,是企业乃至科技人员最不愿干的,但却是产业化必需环节。企业必需保持“无形资产只有转化后才有价值”的理念,加强中试环节的支持力度,从众多科研成果中挑选出成熟的科研成果进行中试验证,使已有的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满足市场需求的紧俏产品,使科研与生产加工制造、产品供应链之间建立高效、顺畅的衔接,加速成果转化的进程。

2.4 建立健全的人才培养机制

企业必需建立合适的人才培养机制,让科研人员了解生产和市场。例如可将研发活动与生产活动相结合,即不仅让研发人员做科研,还可让其适当的参加科研成果的中试等活动,加强对生产技术的理解,扩展纵向技术水平,让科研人员对转化后的成果进行技术指导,与生产人员共同探讨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问题。同时还要保持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即使是负责将技术进行产业化、市场化的技术研发人员,也应在完成指导工业生产技术和产品生产调试后回到原来的科研岗位,以保证研发队伍的力量稳定与发展。同时,要平衡科研人员与生产人员之间收入的差异,鼓励科研,革新奖励制度,使得科研人员能够安心工作、潜心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巩固研发队伍,保持持续的自主创新能力,保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科研成果的不断产生、转化。

3 结语

企业与高校及科研院所有着本质的区别,经济效益是企业最终的追求目标,经济效益来源于生产活动和市场开发,企业要保持竞争力,开发出的新产品就必需适应市场需求,这就需要企业必需不断保持创新力,建立合理的人才机制,激发科研人员的工作热忱,让科研人员了解市场,结合市场需求开发出市场急需的技术成果,同时通过中试验证将科技成果不断熟化,并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让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培训,最终将研发出的科技成果源源不断的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 刘新同.对我国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所处地位判断[J].科技管理研究,2005(12):33-35.

[2] 张江.国有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中存在问题的浅析[J].商场现代化,2007(1):259-260.

[3] 朱宁宁.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典型模式及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3(6):34-37.

[4] 刘家树,菅利荣.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测度与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20):113-116.

[5] 姜穎.中外科技成果评价比较及启示[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1(2):78-81.

[6] 陈祖新,翁洁,董晓玲.科技成果转化的一般过程及影响因素[J].运筹与管理,1995(4):55-58.

[7] 李正风.中国科技政策60年的回顾与反思[J].民主与科学,2009(10):23-25.

[8] 潘金山等.美国科技人员技术创新的内外支撑环境[J].经济管理文摘,2001.6.

[9] 葛承军.美国提高科技研究与开发能力的经验及启示[J].国研网,2000,12(7).

[10] 李佳.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政府职能作用[J].理论前沿,2001(4):31.

[11] 俞亚山.影响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难题的因素分析[J].技术创新,2007(12):66-67.

猜你喜欢

转化科技成果途径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多种途径理解集合语言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浅谈学困生的转化
国有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浅谈演员“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的转化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