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分析+牢记知识:复习备考的制胜组合

2014-11-06李明海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高考基础知识

关键词 高考,历史题,科学分析,基础知识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4)15-0021-04

高考历史试题以材料为载体呈现,“读懂材料”便成为了做好高考试题的基本前提,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怎么样才叫读懂了材料?这是较难弄明白的问题。弄明白了这一问题,也就有了培养学生应试的具体办法。要弄明白这一问题,只能从近年历史高考试题的特点入手。

因为在实际的应考之中,考生真正害怕的,真正拉开考生之间距离的是选择题。所以,本文将以近三年(2012、2013、2014)选择题(全国卷I)为例讨论这一问题。

近三年全国卷I选择题,根据设问、选项与题干的关系看,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多个选项,甚至四个选项都源自于对题干,即对试题材料本身所创设新情境的解释、说明等。做对这类试题需要更多的是对历史材料,特别是对选项的科学分析能力,要能够区分出四个选项与题干之间的不同关系。如2014年第25题,就属于这类试题。第二类只有一个选项与题干相关,这个选项大多只是题干本身的陈述、结论等。做对这类试题主要依靠准确的历史知识,能够从题干所创设的新情境之中确认一个与之直接相关的选项,其科学分析的能力要求较低。如2013年第31题,就属于这类试题。上述两类试题,从考察能力的层次看,第一类试题属于分析性试题,笔者称之为科学分析类;第二类试题属于记忆性试题,笔者称之为牢记知识类。这两类就是近年高考全国卷选择试题的基本特点。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复习备考只能是:科学分析+牢记知识。抓住了这两点,就能从根本上赢得高考。

根据上述这两点,所谓“读懂材料”,就不仅仅只是停留于对题干材料字面意思的准确把握,更重要的是要能结合题干材料所处的历史背景,准确地把握住其所讲的历史事象。如2014年第25题,题干材料具体所讲的就是有唐一代儒、道、佛三教的关系问题,这是其一;其二,“读懂材料”还要包括读懂选项,准确把握住每个选项与题干的具体关系等。这实际上需要分析,还要具有具体的、准确的历史知识作支撑才可能做到。如上例中的A项“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的兴亡”、B项“佛教的社会影响大”、D项“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都能直接从题干材料之中找到一定的根据,如若在此没有掌握有唐一代儒、道、佛三教的关系及其社会地位的具体而准确的历史知识,就很难选对标答C项“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事实也是如此。考后同学们反映的情况是,四项都有人选,特别是A、B、C三项所选比例非常接近,就更说明了一这点。

总之,所谓“读懂材料”,就是在读懂材料字面意思的基础之上,能够联系题干材料所处的历史背景读懂选项,能够将各选项准确地对应具体的历史知识,也就是“分析材料”。只有能够科学地分析材料,才叫真正读懂了材料;不能科学地分析材料,就不可能真正懂得这一材料的试题价值,仅仅停留于材料的字面意思,怎么叫读懂了材料呢?有唐一代,虽然儒、道、佛三教并举,甚至有时道、佛地位还高于儒教,但总体而言,科举的主要内容是儒学经典,在朝廷的主要当道者也是儒学之士,儒学的政治地位是没有动摇过的。这就是分析,同时也是具体的历史知识。因为设问是“这反映出唐代”,即整个唐代,而不是唐代的某个具体皇帝,所以,唯一正确的答案只能是C项。

近三年来,科学分析类和牢记知识类的选择题,具体比例如何?笔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此进行了统计。

需要说明的是,对此表中的试题分类,是就试题的总体能力要求而言的,若要细分,其中还有一些试题,既包括了科学分析,又需要牢记知识的选项。如2013年第27题,A、B、C三个选项都与题干相关,似乎都是1688年英国议会迎立荷兰执政威廉为国王,并拥立他的妻子玛丽为女王的目的之一,但真正的目的却只是D项:“为光荣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此题A、B、C三项都源自于题干所创设的新情境,恰恰D项与题干本身的内容没有直接联系,而选出正确项D只能依靠记住所学相关历史知识的准确性。

如若上表能够成立,通过此表可知,近三年来选择试题的一个基本导向,是加强了非选项的干扰性。三年共计36个选择题,主要考查记忆的试题只有14个,仅占38.9%;需要科学分析的试题占了22个,达61.1%,其中四个选项都与题干材料相关的试题占13个,达36.1%。这13个试题,2014年8个,占了本年度12个选择试题的66.7%。所以,加强对选择题选项的研究,特别是对非选项的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分析能力,对于提高应试成绩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加强非选项的干扰性,即尽可能让非选项与题干材料,或者说与所创设的新情境紧密相连,但又不是最佳选择题或程度性选择题(三年中,只有1题在设问中用了程度性的“最”字,即2013年的第29题,仅占22个试题中的4.5%),这种试题无疑是非常难出的。正因为难出,所以,对于考生而言,也是非常难做的。如何攻克这一难关呢?重在落实下列两点:

一、准确理解、分析题干材料的含义

2013年第28题:

恩格斯称赞一位近代科学家的研究成就是“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他指的应是

A.哥白尼的“日心说”否定了宗教神学崇信的“地心说”

B.伽利略创立的试验科学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C.牛顿创立经典力学完成了科学史上的划时代飞跃

D.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颠覆了关于人类起源的传统观念

此题题干中的“独立宣言”是指美国独立战争中的《独立宣言》。美国《独立宣言》的发表,标志人类近代史上第一个殖民地的独立,从此开启了人类历史上民族国家争取民族独立的新纪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那么,“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也就是在自然科学领域内具有同等价值的科学发现或发明。这是理解题干。谁的科学发现或发明具有如此伟大的价值?四个选项所代表的四位科学家,他们的科学发现或发明,从某个特定角度讲,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虽然如此,其划时代的意义是否与《独立宣言》的特定意义——民族国家争取民族独立——相类似呢?只有相类似者,才是恩格斯所指的科学家。这是分析题干。因为哥白尼之前的一切科学、哲学都是宗教神学的附庸,那时的宗教神学是崇信“地心学”的,现在哥白尼否定“地心学”,提出了“日心说”,开启了脱离中世纪宗教神学的近代自然科学的新纪元。“政治上的独立宣言”是美国脱离英国而独立,“自然科学上的独立宣言”则就只能是哥白尼的“日心说”脱离宗教神学而独立。二者“特定意义相类似”,所以,此题只能选A。这是进一步分析题枝(选项)。从中可见,分析时,一是需要联系具体的历史背景,二是要将题枝与题干创设的情境联系起来进行比较,不然,难于得出正确答案(附带说一下,此题的四个题枝都可以不要其后半句的解释语,这样会使本试题显得更精美,同时也可以增加一点难度:A.哥白尼的“日心说”B.伽利略创立的试验科学C.牛顿创立经典力学D.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二、排除字面干扰,紧扣知识背景

2014年第28题:

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此题提供的情境是,1853年中印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的差距。因为中国消费大大低于印度,所以其原因可能是:“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而使中国人太穷消费不起,“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的高关税而使中国人消费不起“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消费不起英国的棉纱、棉布。A、B、C三项似乎与题干材料都有联系,都是这一现象的成因。针对这类试题,第一要求仍然是读懂材料的字面意思,再次要求的是分析选项与题干的关系。在分析选项与题干关系的过程之中,因为是四选一的要求,既然它们与题干都有关系,其中必然有三项与题干的关系是虚假的,是拟题者故意而为的。所以,必须排除这些字面上的干扰。如何才能排除这些看起来你半斤我八两似乎都有道理的选项呢?唯一可靠的办法就是扣住其所在的知识背景。此题只要紧紧扣住了1853年这一年代所反映的历史知识,就不会被拟题者有意编造出来的这些原因所迷惑。1853年,中国经济在整体上并没有遭受鸦片战争多么严重的破坏,更谈不上因此造成了中国人太穷而消费不起英国的棉纱、棉布的情况。所以,A项不对。B项所说,也不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一是根据《南京条约》,要协定关税,这就从法律上规定了中国政府无法实施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二是学生所学的情况是,从来就没有讲过清政府自被迫开关以后还制定过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所以,B项也不对。试题材料本身又没有提供中印经济发展水平的数字,中学历史教材也从来没有讲过中印之间的经济发展历史,所以,仅仅从消费英国棉纱、棉布多少的角度作如此判定,显然C项不对。1853年的中国,仍然是传统的小农经济占绝对主导地位的,所以才有后来英法要求进一步扩大在华贸易权益的“修约”之争,并以此为导火线而发动了第二次侵华的鸦片战争等。上述这些都是学生已经学过的历史知识。只要牢记了这些历史知识,此类试题是不难做对的。

除上述两点外,还有一些具体方法可用。如2014年第27题,虽然B、C、D三项都与题干材料有联系,但只要看清楚了题干之中的“清初”二字,是直接扣住教材知识就可以选出正确答案A的,因为教材上有明确的结论:清前期的中外贸易,中国处于优势地位。2014年第33题也可以用这一方法直接选出。再如2012年第24题,虽然A、B、D三项都与题干材料有联系,但试题是将“周代”“秦国”“东方六国”三者进行比较,这便可以直接用排除法选出正确答案C。因为秦国除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外,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这是只有消除了周代的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之后,才可能出现的结果。

四个选项都与题干材料相关,是高考命题者近年来的出题追求,不完全成熟在所难免。从已有的高考试题看,事实也是如此。在命题专家看来是唯一答案的试题,通过高考检验和中学老师参与的广泛讨论看,有些试题的答案还是有争议的。如2014年第29题。因为梁启超请废八股取士之制的上书,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若“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是正确的话,其A项“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应该更有道理。因为后来清朝政府下令废科举之后,“各省举贡……生员……不免穷途之叹”,①更何况早在1898年的一介书生梁启超等少数人呢?此时梁启超等少数人提出废除科举,遭到万名举人的“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几被殴击”,是非常正常的,或者说是必然的结果。这是其一。其二,根据试题的意思,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你所提出的改制措施就不会遭到反对了?这显然在历史上站不住脚。因为任何改革,哪怕是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的改革,总是会遭到部分人的反对。因为改革就意味着部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要受到冲击,这部分既得利益者就会反对,这一反对有的还不仅仅停留于“几被殴击”的程度,而是会进行直接的暴力反抗或暴力镇压。2014年第32题,也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学生没有完整地学过古代雅典法律,试题材料本身也没有提供更多的相关法律条文,仅凭题干如此表达,的确很难让考生选对C项。“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这反映在古代雅典A.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B.法律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C.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D.自杀有违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针对这一试题,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在古代西方的法律中,确有B项之意,但也有D项之意的内容。不仅第一类试题有不成熟的,第二类试题中也有出问题的。如2014年第30题关于“中国电影拷贝流通剩重”的问题,试题材料和学生所学都没有这一历史知识的支撑,学生无法回答;2013的第31题,除人民版教材讲了胡佛干预的相关措施外,人教版、岳麓版等教材都没有涉及这一知识,试题也没提供相应的材料,所以,此题对于非人民版的学生就不公平,等等。

四个选项都与题干材料相关,因需要比较、区分,所以难做。加之这种试题不完全成熟,因此,全做对,也就更难了。但不管有多难,作为应试的我们,也只能迎难而上。

【作者简介】李明海,男,特级教师正高职教师,湖北省宜昌市教科院历史教研员。

【责任编辑:王雅贞】

猜你喜欢

高考基础知识
试析高中生物的基础知识体系整理
通过变式训练,夯实基础知识
高考物理新动向——逆向分析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
算错分,英“高考”推迟放榜
假期数学竞赛指导(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