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自制痄消膏治疗儿童流行性腮腺炎的疗效观察
2014-11-05广东省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510800罗海燕许欢
广东省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510800)罗海燕 许欢
儿童流行性腮腺炎是患儿由腮腺炎病毒通过飞沫及接触传播侵入腮腺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各年龄期小儿普遍易感,临床症状以发热及腮腺的非化脓性炎症为特征[1],也常常合并性腺炎、脑膜炎、胰腺炎等严重并发症。为寻求儿童流行性腮腺炎较为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法,我科于2009年3月~2013年9月观察研究了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现将观察研究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研究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100例儿童流行性腮腺炎患者为观察对象,其中男孩62例,女孩38例,用随机号码表法随机将所有入组患者分成两组各50例;发病年龄中最小3.6岁,最大12.3岁,平均7.8±0.4岁;腮腺肿大者中单侧21例,双侧79例;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降低者78例,稍升高者22例;其中血淀粉酶升高者91例,正常者9例。排除发病前已经过治疗处理的患儿及有其他疾病和并发症的患儿。临床资料详见附表1。
由附表1可见两组病例在临床资料中的年龄、性别、临床表现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选择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依据
1.2.1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版)中拟定的流行性腮腺炎诊断标准[2]:起病急,有腮腺炎流行接触史,不同程度发热,一侧或二侧腮腺以耳垂前下方为中心肿胀,局部肿块肤色不变、边缘不清,肿块压痛明显,口腔内一侧或二侧腮腺管口可见有红肿,腮腺管口处始终无溢出脓性分泌物,可或无伴有舌下腺及颌下腺肿大,血、尿淀粉酶值增高,血常规检查中白细胞计数值正常或稍低于正常值,而淋巴细胞计数值略增多。
1.2.2 纳入标准 同时满足发病24h内,有不同程度的全身发热及腮腺肿胀疼痛,且未经其他药物治疗者;取得家长及患儿理解同意配合按要求用药治疗并能坚持者。
1.2.3 排除标准 排除发育异常患儿或既往有严重基础病患儿;排除发病时已并发有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脑膜炎等的患儿。
1.3 治疗方法 将100例儿童流行性腮腺炎患儿按随机号码表法随机分成对照组、治疗组,每组各50例患儿。对照组给予喜炎平注射液结合利巴韦林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其中喜炎平注射液按10mg·kg-1·d-1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缓慢滴注,每日2次,利巴韦林注射液按5mg·kg-1·d-1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中,稀释成每1ml含1mg的利巴韦林氯化钠注射液后静脉缓慢滴注,每次滴注时间控制在20min以上,每日2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额外加用局部外敷“自制痄消膏”(药物主要组成调配为青黛粉10g、黄芩10g、川芎5g、细辛5g、冰片5g,碾成粉末后用凡士林膏调制),涂敷于腮腺肿大处,每日3次。各组发热低于38.5℃者均采用多饮水及物理降温,高于38.5℃者除采用上述处理外加口服布洛芬混悬液;无法进食者给予液体支持疗法;并发睾丸炎者,可局部给予硫酸镁溶液湿敷,并将肿大的阴囊用绷带托起以减轻患儿疼痛感;治疗疗程为3~7d。
1.4 观测指标
1.4.1 血淀粉酶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淀粉酶含量变化。
1.4.2 各组疗效比较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退热、疼痛缓解、消肿、治愈的时间比较。其中退热时间是指从接受治疗至体温恢复正常的天数,以持续1d以上的腋下温度等于或小于37℃为退热。腮腺消肿时间是指从接受治疗至患侧腮腺肿胀完全消退的天数,采用触诊法和目测法确定。腮腺疼痛缓解时间是指从接受治疗至患侧腮腺疼痛完全消除的天数,采用触诊法和患者自评确定。
1.4.3 各组出现并发症比较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出现脑膜炎、胰腺炎、睾丸炎、卵巢炎的例数,需相关辅助检查明确诊断。
2 统计处理
所有观察数据均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3 研究结果
3.1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淀粉酶含量变化见附表2。
由附表2可见,两组治疗后血淀粉酶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血淀粉酶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附表1 临床资料对比
附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淀粉酶含量变化(单位:U/L, )
附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淀粉酶含量变化(单位:U/L, )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P<0.01;与治疗组治疗后比较,△P<0.01。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225.6±35.6 159.1±42.5*△治疗组 239.6±40.4 108.5±23.5*
附表3 各组治疗后退热、疼痛缓解、消肿、治愈时间比较(单位:天, )
附表3 各组治疗后退热、疼痛缓解、消肿、治愈时间比较(单位:天, )
注:与对照组相比较 *P<0.01。
组别 退热时间 疼痛缓解时间 消肿时间 治愈时间对照组 3.52±0.80 4.36±0.53 5.28±0.43 6.23±0.68治疗组 2.26±0.36* 1.95±0.56* 3.21±0.69* 4.72±0.32*
附表4 各组出现并发症例数及比例
3.2 各组疗效比较 观察各组退热、疼痛缓解、消肿、治愈时间,结果见附表3。
由附表3可见:与对照组在退热、疼痛缓解、消肿及治愈时间上相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3.3 各组出现并发症比较结果见附表4。
由附表4结果可见,两组均不同程度地并发睾丸炎(卵巢炎)、脑膜炎、胰腺炎等,但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 讨论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腮腺炎病毒属于副黏液病毒,主要经呼吸道唾液飞沫传播,儿童人群普遍易感。儿童人群虽经推广接种流行性腮腺炎疫苗,以减少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率,但小儿由于免疫功能的特殊状态,仍未能完全消灭该病,以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儿童发病率最高[3]。腮腺炎病毒经口鼻侵入后,在上呼吸道黏膜上皮及亲和组织细胞中繁殖,产生毒素后形成病毒血症,引起全身发热、腮腺的非化脓性肿痛等症状,并可对唾液腺、生殖腺、胰腺等亲和腺体,脑、心、肾等器官造成炎性损伤,并出现相应的并发症。由于腮腺的红肿胀大,腺体周围淋巴细胞浸润,间质组织水肿使腮腺导管阻塞,从而导致腮腺分泌液排出受阻,其中的淀粉酶经淋巴管流入血流,使血和尿中的淀粉酶轻至中度升高。流腮患儿血淀粉酶较尿淀粉酶升高出现的时间早,其数值的变化基本与流行性腮腺炎患者的症状相一致,并可检测是否合并胰腺炎,因此成为监测流腮患儿病情变化的重要指标[2][4]。
目前,西医常规疗法对儿童流行性腮腺炎尚无特效方法,只能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利巴韦林注射液虽然有较强的广谱抗病毒作用,但对患儿腮腺的消肿止痛、退热等临床症状的缓解无任何帮助,并可引起贫血、乏力等不良反应。中药穿心莲有免疫调节、抗病毒、祛痰、镇咳、抗感染、解热等功效[5]。喜炎平注射液是采用现代制剂工艺由穿心莲总内酯经磺化而得到的穿心莲内酯磺酸盐灭菌冻干粉针剂,能降低内毒素引起的发热,能抑制释放炎性介质及组织胺刺激所致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可增强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及白细胞对腮腺炎病毒的吞噬、灭活能力,具有良好的解热、镇痛、消炎作用,是治疗儿童流行性腮腺炎药物中安全有效的中成药制剂之一[6][7]。
祖国医学认为,痄腮(儿童流行性腮腺炎)以发热、腮部漫肿疼痛为临床表现。多由外感风温毒邪,经口鼻入郁而不散壅阻于少阳经,气血不畅郁结于腮。治宜解毒清热,散结止痛。本着治病求本,内病外治原则,“自制痄消膏”中青黛粉外用清热凉血解毒、消肿散结,黄芩清上焦热、泻火解毒,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消肿散结,细辛有开窍祛风止痛,冰片散郁火,通诸窍,消肿止痛。诸药合用,共奏解毒清热,散结止痛之功,达到治疗该病的目的。
本研究通过临床对比观察表明,合理地采用中医药内外结合治疗儿童流行性腮腺炎,特别是用“自制痄消膏”外敷后,使儿童流行性腮腺炎的退热时间、腮腺肿痛消退时间、治愈时间等均大大缩短,对症状的缓解、消除效果明显。通过以上临床研究表明,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配合“自制痄消膏”外敷治疗儿童流行性腮腺炎,具有患儿配合度高、简单方便、经济实用等优点,值得中西医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