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德州大豆生产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4-11-05高凤菊曹鹏鹏王乐政贺洪军山东省德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中国农村科技 2014年2期
关键词:德州市调查表大豆

文|高凤菊 曹鹏鹏 王乐政 贺洪军 山东省德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目前,德州市作为传统农业大市,大豆常年种植面积8~10万亩,平均亩产150~200kg,总产量1.5~2.0万吨,但大豆加工企业年需求量在200万吨以上,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要。目前德州市的非转基因大豆需求旺盛,但德州需求的非转基因大豆主要来自东北三省。种植方式以单作为主,玉米—大豆间作方式很少。针对德州大豆生产的现状及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发展德州市的大豆产业。因此,我们进行了“德州市大豆蛋白产业的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的项目。共印发了4000份针对农民的调查问卷,分别发送到德州的乐陵、宁津、平原、武城、临邑、陵县共6个县市。调查了6个县市中具有代表性的45个乡镇的2462个村(社区),乡镇覆盖率72.58%,村庄(社区)覆盖率50.08%,回收试卷3614份,回收率90.35%。其中无效问卷22份,有效样本容量为3362份,样本有效率93.03%。

德州市农业概况

德州市位于北纬 36° 24'~38° 0’、东经 115° 45'~117° 24’之间,黄河下游北岸,山东省西北部。自古就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称,是华东、华北重要的交通枢纽。德州市辖一区二市八县(德城区、乐陵市、禹城市和齐河、平原、夏津、武城、陵县、临邑、宁津、庆云)和两个经济开发区,总面积1.03万平方公里,人口560万,耕地面积900多万亩。人口543.6万,其中农业人口424.85万。土地肥沃,属北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条件良好。全市年平均日照时数2592小时,平均气温12.9℃,无霜期长达208天,平均降水量190毫米。

全市的农业总产值增长到303.9亿元,粮食总产增长到552.4万吨。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48%。初步统计,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2651元。2011年,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423万亩(其中玉米580多万亩),平均单产554.6kg,粮食总产157.85亿斤,实现“九连增”,连续三年“亩产过吨粮,总产过百亿斤”。

德州市大豆种植现状

种植面积。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62.2%以上的村庄现有的大豆种植面积在10~50亩之间,有22.13%的村庄目前没有种植大豆,种植50亩以上的村庄只占15.68%。(表1)

种植时间。从调查结果看,有25.11%的农户曾经在1980年以前种植过大豆,有37.58%的农户在1980~1990年间种植过大豆,有30.78%的农户在1990~2000年间种植过大豆,而到2000年以后种植大豆的农户只有2.24%,有4.28%的农户从未种植过大豆。从表2中可以看出,从1990年以后,大豆的种植积极性有下降的趋势。

不种植时间。从调查结果来看,有7.69%的农户从未种植过大豆,有20.10%的农户在1980~1990年间开始不种植大豆,有34.75%的农户在1990~2000年间不种植大豆,有37.45%的农户在2000年以后开始不种植大豆,可以看出,自1990年以后,不种植大豆的农户有上升的趋势,说明农民的种植积极性正在逐渐下降(表3)。

未来种植意愿。在对未来潜在持续种植大豆意愿进行问卷调查时发现,只有6.66%的农户愿意种植大豆,而67.46%的农户不愿意种植,25.85%的农户表示无所谓(表4)。

不种植原因。为了进一步分析意愿的影响因素,我们对影响农户种植意愿的因素进行了问卷调查,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有6.36%的农户认为是用工多;②有12.33%的农户认为是大豆的市场价格偏低;③有73.27%的农户主观认为是种植大豆的效益低;④有8.05%的农户认为是销售渠道不畅。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农户是因为种植大豆的比较效益低才不愿意种植的,也有人提出不愿意种植的原因是国家的补贴力度小等因素造成的(表5)。

表1 德州市大豆种植面积调查表

表2 德州市农户种植大豆时间调查表

表3 德州市农户不种植大豆时间调查表

表4 德州市农户未来种植大豆意愿调查表

表5 德州市农户不种植大豆的原因调查表

表6 德州市大豆产量调查表

表7 德州市已种大豆品种调查表

大豆产量。(表6)当问到如果种植大豆,您理想的亩产量是多少斤时,有2.65%的农民认为300斤就可以了,有6.18%的人认为350斤是理想产量,有29.76%的人认为产量应该在400斤,而61.41%的人则要求产量达到450斤以上才有可能种植。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多数人认为产量在450斤以上才有种植的意愿,而目前全国大豆的平均产量只有120公斤左右,山东省的平均产量只有180公斤左右,德州市的平均产量在180~200公斤之间,这就为我们农业科技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尽快地选育出高产优质多抗的大豆新品种,提高植豆效益,才能提升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促进大豆产业的发展。

已种品种。当调查种植过的大豆品种,包括听说过的其他人种植的品种时,有62.43%的人种植过鲁豆系列的品种,包括鲁豆4、10、11号等;有19.07%的人种植过菏豆系列的品种,如菏豆12号等;有7.95%的人种植过冀豆系列品种,如冀豆12号等;有10.56%的人没有种植过大豆或不知道别人种植大豆的品种名称(表7)。

喜好品种。当调查到你喜欢种植什么大豆品种时,有55.59%的人喜欢种植大粒品种,有19.51%的人喜欢种植小粒品种,而24.50%的人表示无所谓,大小皆可,不作要求。说明大多数的人喜欢大粒的品种,而大粒的品种一般蛋白质含量比较高,这就为推广高蛋白大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表8)。

自用来源。您平时吃的大豆产品是自己种植还是市场购买的?只有12.67%的人表示是自己种植的,有80.85%的人食用的来源是市场上购买的,还有6.48%的人是其他途径得来的,如亲戚朋友、同乡的馈赠等(表9)。

用途了解。您种植或购买大豆的主要用途是什么?有43.86%的人用于做豆浆,有38.89%的人用于做菜,主要是煮豆或生豆芽等,有17.25%的人做其他用,如蒸豆面馒头、喝粥等(表10)。

对转基因大豆的了解。调查发现,有20.59%的人从来没有听说过转基因大豆,有65.21%的人通过电视、报纸、杂志等渠道听说过转基因大豆,但是了解不多,有14.20%的人对转基因大豆有一些基本的了解,如转基因大豆抗性好、产量高,但对人体有危害等(表11)。

对间作模式了解。您采取过玉米——大豆间作吗?什么时候采用过?有32.48%的人采用过玉米——大豆的间作模式,并且是在1990年以前,而67.52%的表示没有采取过(表12)。

间作模式种植意愿。调查问题之一:如果采取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亩收入超过单种玉米的话,您是否愿意种植?有29.54%的人坚决地表示愿意种植,还有23.35%的人表示不愿意种植,有47.11%的人表示可以考虑,大家犹豫的原因,主要顾虑是用工多,是否可能采取机械化作业(表13)。

调查问题之一:如果大豆亩收入和玉米一样,您是否愿意种植大豆?有19.39%的人表示愿意种植大豆,仍有27.87%的人表示不愿意种植,而有52.74%的人表示可以考虑。但建议政府多采取宣传、补贴等措施,提高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针对大豆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市场需求,扩大非转基因大豆的生产优势是我们首先要做好的工作。作为大豆科研工作者,我们必须要做好宣传、政策引导、示范带动工作,转变农民的认识,改变大豆是“低产作物”、“搭配作物”的看法,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调动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振兴德州乃至黄淮海的大豆产业。结合问卷的实地调研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争取政策支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畜牧业发展对大豆需求的增加,给大豆进口留下巨大的市场空间,但过量进口给国产大豆产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致使国产大豆的积压,影响了大豆生产效益的提高,更加剧了农民卖豆难的问题。近年来东北三省出台了大豆种子补贴及订单政策,无疑给大豆生产注入了活力,同时完善了与大豆产业相关的调控政策,给大豆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

一是建立有效的最低收购价格机制。目前国内大豆市场受到国外非转基因大豆的强烈冲击,加之我国对农业保护水平较低,没有充分运用WTO赋予我们的使用权限,导致大豆价格波动大、最低收购价格机制不健全,政府应适时地探索中国非转基因本土大豆的最低收购价格,赋予农户种植信心度。因此,我们应根据当年种植面积、产品质量、供需趋势确定收购价格,直接补贴农民,避免豆农的利益受到损害,提高种植积极性。

二是大豆生产实行补贴制度。建议国家针对大豆种植比较效益低、农民出现的弃种倾向,以大豆与玉米的比较效益差额为标准,提高大豆生产补贴标准,从而提高豆农种植大豆的积极性。在减少中间环节,直接向生产环节注入资金的同时,要加大大豆生产补贴规模,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使更多生产大豆的农民得到更多实惠。

三是建立大豆重大技术推广补贴政策。将良种与良法、农艺与农机有机结合,促进新技术、新品种的集成创新;提高大豆科研与生产的补贴标准和补贴范围,提高大型农机具的补贴力度;开展大豆农业政策性保险工作,扩大保险范围,提高保费补贴标准;促进大豆总产量的稳定增长,大力扶持大豆综合加工利用项目,提高大豆产业效益,推动我国大豆产业的健康发展。

四是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农户售出大豆的价格侧面反映了其获得市场信息的能力,对外界信息有一定了解的农户,能够更合理地做出选择。建议政府应积极建立国内外大豆市场即时供需网络平台,及时更新各地交易价格、交易量等交易信息,为农户决策提供参考。按市场机制运作,从种子、化肥、农药以及农业机械等生产资料的供给等,为大豆专业化生产提供信息咨询、技术指导等多方面的市场化、社会化服务,搭建好服务“三农”的信息平台。

其次,发展订单农业。在东北三省、黄淮海地区,但主要是黄淮海地区,发展订单农业。一要推进大豆规模化种植。在各大豆主产区,根据生产和生态条件统一区划,筛选出适宜的高蛋白专用品种,施行规模化生产,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加工。建立商用大豆生产基地,实行订单农业。在生产环节,应该发挥黄淮海大豆的资源优势,坚持非转基因的发展方向,保持一定的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同时,利用3~5年时间,调整大豆品种种植结构,大力发展高蛋白大豆,进一步推动大豆产业升级、产品多样化发展,提升大豆产业的竞争力。二要继续推进土地流转。土地规模经营是农业发展的方向,土地规模效益在种植规模扩大过程中得以体现,能够为农户带来较高的利润。因此我们应在土地分割严重的农村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土地流转方式,使规模效应得以充分体现,进而通过大规模种植的机械化节约农村劳动力。

再次,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利用政府出台的惠农政策,扩大大豆栽培面积,种植优质大豆新品种,并利用玉米——大豆间作等模式,提升综合效益。

一要加大资金扶持。制定大豆产业发展计划,从财政列支专项资金,用于大豆产业发展,稳定并扩大种植面积;

二要形成“一县(乡镇)一品”的格局。依据不同县或乡镇的生产情况,选择适应性好、高产、多抗的高蛋白品种,使专用大豆区域化,管理规范化,建立基地,创立品牌,提高竞争优势,形成“一县(乡镇)一品”的格局,为加工企业提供高品质的原材料。同时加强大豆制品的科研力度,使大豆生产、加工、流通形成合力,建立“企业+农户+科研+基地”大豆产业开发模式,带动大豆产业链条形成,建立高蛋白大豆生产基地。

第四,探索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加强大豆科研和优良品种的推广,加快推广品种区域化种植和成熟配套栽培技术。以农户为基础,以企业为龙头,以市场为导向,形成“三位一体”的产业化开发集团,引导种植大豆的小农户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实现“育、繁、推”和“产、供、销”的一体化开发增值体系,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增加高科技含量,恢复我国在世界大豆产业中应有的地位。

发展合作经济,建立大豆相关生产、储运、加工、销售的合作组织。我国大豆生产经营多是家庭式的、小规模生产,农民获取的市场信息有限,交易过程中谈判地位低,农民的经济利益受到严重损害,必须发展合作经济组织。今后要健全专业合作社,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解决一家一户分散种植与销售带来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低下问题。

第五,选育高产优质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大豆相适应的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模式,总结出一套完整的从原种、良种生产到精密播种、平衡施肥、生化调控、病虫害防治、化学除草等高产、高效大豆栽培技术体系,将技术体系编制成简便易懂的技术操作规程,用于指导大田生产,构建“良种+良法+科学”的管理框架。

一要让农艺农机相结合,加大新技术推广力度。大力推广良种繁育、深松少耕、蓄水保墒、秸秆还田、培肥地力、配方施肥、精量点播、节能降耗、增收增效的大豆生产技术,提高大豆生产的标准化水平。制定技术规范,明确新品种、新技术的适用范围,加强农机播种收获装备,强化标准化管理,推动大豆生产整体水平提高。实行专用品种种植、模式化栽培、规模化生产。

表8 德州市农户大豆品种喜好调查表

表9 德州市大豆自用来源调查表

表10 德州市大豆用途调查表

表11 对转基因大豆了解调查表

表12 对间作模式了解调查表

表13 如果大豆收入和玉米一样,是否愿意种植大豆

二要实施玉米与大豆轮作。在不增加土地面积的情况下,增加大豆总产量。如前所述,玉米与大豆轮作模式是最符合生产实情也是提高大豆总产的有效措施。玉米与大豆轮作必须与土地肥力、施肥水平、作物品种、混种密度、管理水平有机结合起来,在保证玉米总产量的情况下,增加大豆总产量。

最后,关于大豆产后深加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展龙头企业。培植龙头带动,扶优扶强大豆产业龙头。鼓励建设自有基地,引导企业与基地、种植户签订订单合同,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降低种植风险。

实施大豆产业化经营,关键是要培育出有较强牵动能力的大豆加工龙头企业,如谷神集团、禹王集团等。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快技术改造速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政府要出台优惠政策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在大力发展小型大豆初级加工企业的同时,对有条件的大豆加工企业进行改制创新,进而形成龙头企业,提高大豆精深加工能力和水平,生产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广阔的大豆产品。

猜你喜欢

德州市调查表大豆
注意防治大豆点蜂缘蝽
从大豆种植面积增长看我国粮食安全
山东省德州市杂技团《蹬伞》
巴西大豆播种顺利
大豆的营养成分及其保健作用
德州市市场监管局赴济宁市学习观摩
少年闰土 教学设计
读者调查表
读者调查表
读者调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