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茶产业实现项目协同创新模式

2014-11-05蔡德军安徽农业大学

中国农村科技 2014年1期
关键词:科技成果安徽省成果

文∣蔡德军 安徽农业大学

李 静 韩立生 安徽省科学技术厅

安徽是一个农业大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在全国农业生产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安徽省科技主管部门借助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和省级科技计划项目,针对产业需求做“科技文章”,重点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增强安徽特色产业的优势地位。特别是在茶产业的发展上,围绕省政府“茶产业发展行动”,通过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省重大科技专项、省科技攻关计划等渠道,发挥安徽茶产业领域的科技优势,一方面主动对接产业需求,合理配置科技项目,引导资源向关键、共性技术难题集聚,通过产学研合作,不断破解瓶颈制约;同时凝练科技方向和重点项目,支持技术创新,以转化项目及时支持技术应用、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引领产业发展;从而,总结探索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支持特色产业发展的成功模式。

主动对接产业需求,支持产业链各环节的技术项目

安徽省是我国传统产茶大省,茶叶种植名茶众多,历史悠久,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更是中国名茶祁门红茶、黄山毛峰、六安瓜片的原产地。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安徽省茶园面积仍居全国第二、三位,产量位居前五。然而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安徽茶叶生产开始停滞不前,在全国的地位开始下滑。近年来,在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共同努力下,茶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实现连年增产增收,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和茶叶出口量分别位居全国产茶省份的第六位、第七位和第三位。全省16个市105个县(区)中有12个市58个县(区)产茶,现有茶园面积224.5万亩,茶叶总产量9.53万吨,产值44.2亿元,茶叶产业成为众多县(市)的特色优势资源和支柱产业,以及安徽省人民政府确定的农业产业化十大主导产业之一。特别是2011年省政府出台“茶产业发展行动”以来,产业对成果、技术的需求更加强烈。

为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做好技术支撑和引领,安徽省科技厅组织有关专家编制了《安徽省茶产业技术发展指南(2012-2015年)》,明确了发展思路和重点任务,引导技术研发单位积极解决产业技术需求,加快技术链与产业链的对接;强化项目跟着产业走,资金跟着项目走,加大了对茶产业相关科技项目的支持,积极推荐相关项目申报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2006年以来,我省共获得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153项,财政拨款8830万元;其中茶产业类项目有13个(其中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3项),财政拨款1130万元,项目数和经费数均占很高比例。这些项目涉及茶树品种、茶叶原料与成品检测分析设备、茶叶加工技术与装备、综合加工利用等关键技术,如抗寒优质茶树新品种皖茶91中试与示范、数字化智能茶叶色选机的中试、外销绿茶清洁化生产关键技术的集成应用、太平猴魁茶机械化加工关键技术与设备中试应用、茶叶籽油低温压榨制油技术应用及产业化,还有 “黄山茶叶系列功效成分提取新工艺中试放大”、“山区茶园立体生态改造技术应用与推广”等省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涉及茶产业的品种、栽培、管理、加工等各关键环节。特别是,2013年度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提高鸡肉和鸡蛋品质安全饲料添加剂的生产及其养殖示范”,利用低档茶作为肉鸡和蛋鸡饲料添加剂,取得很好的应用效果,开辟了夏秋茶利用的新途径;2012年度国家项目“抹茶食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中试示范多种茶食品,推进了“饮茶”向“吃茶”的拓展;这些项目利用技术链的延伸有效突破了产业链的限制,拉伸了产业链条。

项目引导资源集聚,推进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的组织管理中,安徽省科技厅和财政厅、地方政府协调配合,坚持并积极引导项目实施全过程的产学研合作;积极推进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引导和批准安徽农业大学与40多家相关研究机构、生产企业组建了安徽省茶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并作为首批省级试点联盟,并推荐或直接立项支持等措施,如支持联盟为主体实施了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夏秋茶加工与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科技部星火计划重大项目“安徽省名优茶高效安全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等,从而放大了财政资金的引导效应,吸引社会投资数亿元,有力地促进了研发力量、资金等资源向安徽茶产业集聚。

立项支持的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等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也集成了多方力量,形成了一些研究团队,并取得了良好的协同效应。例如,在2006年度项目“黄山高绿茶自动化、连续化、清洁化生产工艺中试”支持下,国内首条清洁化、连续化炒青生产线率先在休宁县荣山茶厂进行中试转化,并逐步向名优茶产业领域拓展;先后通过2007年度“黄山毛峰清洁化生产技术集成与应用的中试”、2008年度“外销绿茶清洁化生产关键技术的集成应用”、2012年度“太平猴魁茶机械化加工关键技术与设备中试应用”、2013年度“六安瓜片茶产业化关键技术及连续化生产中试与示范”等项目,集成了大学、研究院所、茶叶生产企业、机械制造企业等多方面研发力量,不断突破不同茶类对外形的个性化技术难题,中试熟化了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名优绿茶等生产线,改变了名优茶单纯依靠手工和单机加工的现状,大幅度提高了茶叶加工效率和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同类生产线在全国20个产茶省区推广应用200多条,已取得经济效益20亿元以上,在我国实现了茶叶大规模连续化、清洁化加工,推动了全国茶叶加工技术与装备水平的跨越式发展;主体成果包含了获得的18项专利,并获得2009年度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些研发团队的突出成绩,也获得社会多方面的高度肯定,如获得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农业部产业技术体系功能研究室1个、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2个(其中1个入选十大优秀团队);团队开展的研究项目也获得国家科技支撑计划、973计划、863计划、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等支持。

↑国内首条清洁化、连续化炒青生产线。

↑智能化茶叶色选机。

↑抗寒优质茶树新品种皖茶91。

成果快速转化和创新突破同步,集成推进产业发展

在项目组织管理过程中,省科技厅和财政厅注重成果转化与创新性成果的快速有效衔接,以推进自主创新成果的快速转化,还注重优先支持创新性强但风险大的自主创新成果转化。例如“数字化智能茶叶色选机的中试”作为2009年度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重大项目,申报该项目时,成果刚形成时间不长、成熟度不高,实施的难度和风险较大;但一旦突破,对产业贡献极大,预期效益也很高;为此,经专家评审论证,省级果断优先推荐,获得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由光电行业重点企业合肥美亚光电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和茶叶研发行业领先单位安徽农业大学紧密联合,围绕色选精度、带出比、产量等关键技术指标和制造成本、作业效率等经济指标,边转化、边研发、边创新,取得重大突破,解决了茶叶色选行业多项共性技术难题,技术水平达国内领先、国际先进,填补了国内智能茶叶色选机的空白,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产品很快占领市场,大幅提升了国内茶叶分选设备的技术水平和国际市场竞争力,引领着国内茶叶加工方式的改进;成果转化与创新的同步,大大加快了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公司取得快速发展,也由小微企业成为创业板科技型上市企业,并获得科技部批准建设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奠定了行业技术创新领先地位。2013年度批准立项的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抗寒优质茶树新品种皖茶91中试与示范”,既示范国家级良种,又中试示范“新的茶树扦插快繁技术”、“以茶树带芽茎段为外植体建立了离体再生体系”等技术,茶苗繁殖系数、苗圃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均提高一倍,并突破了长期困扰国际茶学界的茶树组培再生技术瓶颈,有望取得较好经济、社会效益。

茶叶加工生产线、色选机、优良品种等一系列重大成果的突破,并在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的支持下成果得到快速转化应用;同时,一批科技示范基地得到加快建设,如谢裕大公司在富溪乡和杨村乡各新建了1座大型清洁化加工厂;休宁松萝公司斥资近亿元,打造“万吨外销绿茶生产出口基地”;各项目通过“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企业+基地+农户”等模式,以及大量的技术培训,发挥了良好的辐射带动作用;从而促进了企业的成长和农民增收,大大加快了安徽茶产业的转型发展和创新发展。2012年,全省茶叶产量比上年增8.78%,其中名优茶3.2万吨、产值44.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34%和26.28%。全省300万茶农人均茶叶增收500元,达到2000元,比上年增长33%;无性系良种占茶园面积的24%,较上年增长5个百分点;市场主体规模进一步壮大,省级茶叶龙头企业50家,其中当年新增17家,专业合作组织806家;有21家茶叶龙头企业入选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位居全国第2位;茶产业综合产值达180亿元,不仅一产产值增加,二产、三产也均衡发展,茶产业发展形成良好态势。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安徽省成果
成长相册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验收成果
工大成果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2018数博会4大成果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