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小院”,服务三农记河南农业大学建在禹州市的“科技小院”
2014-11-05佟屏亚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文 | 佟屏亚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眼下虽是寒冬,但在河南省禹州市顺店镇康城村,一个农家小院格外热闹,前来咨询农业技术的村民络绎不绝。大门两边写着:“科学研究示范推广紧密结合传技术,政府专家企业农民共同参与保丰收”。院里居住的是来自河南农业大学的老师和学生,“传技术”、“保丰收”道出了“科技小院”的任务和宗旨。
近日,笔者一行走进禹州市康城村“科技小院”,参观了农业大学师生的小麦试验田,听同学介绍小麦长势、品种表现、试验趋势;最后参观宽敞明亮的村民培训教室、实验设备,观看了科技入户的视屏演示。
↓本文作者(中)在科技小院前留影。
搭建农业科技入户的桥梁
发展现代农业,根本靠科技,让广大农民掌握科学种田的本领。2012年9月,河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联手许昌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禹州市农林局、王新农业专业技术服务合作社,在康城村建起了这座“科技小院”。河南农业大学选派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在教学实习期间长驻“科技小院”,传播农业科技知识,开展田间试验,指导农民科学种田,逐步探索出“零门槛、零费用、零时差”技术服务新模式。
“科技小院”师生“出诊”是每天重要工作之一。研究生刘海坤告诉笔者,他和“科技小院”的同学经常披星戴月,早出晚归,针对农户提出的和生产上出现的问题,大到庄稼病虫害,小到菜园锄地灭草,师生根据农户需求出现在田间地头,释疑解惑,指导农户科学施肥、打药、灌水等。提起5月18日那次“出诊”,刘海坤记忆犹新。他说:一大早就有农户打来电话,说是小麦出了问题。我们就开着科技服务车来到田间,农户已经在路边等候,我们检查发现一些地块小麦感染了全蚀病,立即敦促农户赶快把病株清除,确保病情不再蔓延。刚要返回,突然气喘喘地跑来两位村民:“大学生,快来看看俺家的瓜苗咋啦!”他们又来到约1公里外的瓜田,发现正处在开花期的西瓜叶片有点发黄萎蔫,而其他部位长象正常。根据农民介绍,这片瓜田施肥、浇水充足,师生估计这可能是药害造成。在仔细询问下,女主人告知刚打过农药三唑酮,捡拾包装察看,发现这包农药80克,系两亩地的用药量,而农户却打在不足三分地的瓜苗上。病因找到了,他们及时地给出了解决方案,避免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李朝蓬夫妇是康城村少有的“80后”种粮大户,夫妻俩承包村边坡岗地,每年种麦子都发生麦穗早黄现象,有的上穗半截是空粒。今年5月16日,夫妻俩发现点片麦穗出现早黄症状,赶忙骑摩托到“科技小院”求医。师生取土样化验分析,找到发病症结并提出解决方案。李朝蓬说,现在村里的同龄人大都出去打工赚钱了,他们夫妻俩就是想用现代科学技术在生养自己的土地上实现人生价值,是“科技小院”帮他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科技小院”师生定期举办科普讲座,开展技术咨询,以及进村入户调查及田间检测,针对农户存在的施肥不合理、病虫害防治不及时等田间管理问题,讲解粮食高产技术,解决农业生产遇到的难题。在不到一年时间,“科技小院”先后办培训会20余场,500余人次,发放明白纸5000多份,覆盖禹州市4个乡镇、20余个村庄,8000余亩耕地。拓展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科技小院”提供了可资借鉴推广的模式。
↑作者考察禹州科技小院,与师生农民在田间交流。
农业教育培养人才的新课堂
“科技小院”组织师生开展教学实践和科学研究,研究生、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或实习报告都在这里完成。同时针对农业生产开展高产示范展示、远程视频服务、传播农业科技知识,开展田间试验,通过实践为师生创造锻炼成长的机会。
刘海坤等数名研究生在科技小院开展了“施氮对小麦、玉米产量和病害发生的影响;配方肥应用效果对比;不同施肥管理模式效果比较;叶面喷施尿素对小麦群体的影响”等研究题目,相应的测土配方施肥、高产高效栽培等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尤其是今年遭遇了强降雨和大风后小麦出现的倒伏和穗发芽,给小麦生产带来影响。而“科技小院”的示范田采用优化高产高效管理模式,与农民习惯的管理方法不同,小麦倒伏明显减轻。同一块地的不同氮肥用量试验表明,过多施用氮肥会加重小麦倒伏,向农民展示了合理施氮的重要性。“在学校实验室的研究,经常会与实际脱节,在田间地头得出的数据,是更能令人信服的第一手资料。”研究生刘海坤如是说。“玉米小麦配方肥设计与应用效果研究”等题目也依托“科技小院”结合学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同学从正月初9到正月19,为期10天完成对241户调查。通过调查、入户取土化验、科技培训、田间指导等活动,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热爱专业以及求知欲和责任心,扩大了资源与环境专业在农村的影响,也为村民建立了科学施肥习惯,受到农户欢迎和政府好评。
↑河南农大学生张小涛与村民交流。
“科技小院”师生零距离接触农民和农业生产,要经常“动脑”思考农民提出的技术问题,要随时“动嘴”向农民讲解科技知识,还要亲自“动手”教农民应用农业技术。本科生马晓晶在实习日记中写道:“在小院实习1周,感觉比在学校1年收获都大”。坚定了农科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校同学都积极要求到禹州“科技小院”实习,由于住宿条件有限,学生们只得“轮岗”了。农户也打心里喜欢这群学生,盼望有更多的学生能够科技小院。
科研教学与农资企业合作的纽带
“科技小院”师生针对当地农村外出打工人多、科学技术普及率低等问题,努力实现种子、肥料、农药等农资供应与技术配套,使技术物化便于农民掌握。“科技小院”师生采用技术培训、田间指导、示范带动、科技长廊展示让农户认识科学种田的重要性。由农业合作社对入选的农资企业进行初步筛选,再由“科技小院”对筛选出的作物品种和农资产品进行小区验证,把质量合格、效果好的产品推荐给农民。
依据康城村的土壤分析结果,“科技小院”师生为当地玉米生产设计出配方施肥方案,让有资质的北京根力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生产,当地王新农业专业技术服务合作社负责配送,科技小院师生跟踪技术指导。第1批10吨配方肥料受到农民欢迎,效果明显,农民要求增加供货。前来考察“科技小院”的农资企业负责人纷纷表示与“科技小院”建立合作的愿望,提高了农业技术的普及率,也减少了假冒伪劣农资带来的损失。
“科技小院”使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负责植物营养学这门课程的叶优良教授,增加农业生产实践中植物营养问题的授课内容,鼓励学生到科技小院实地学习。叶教授的研究工作也是针对生产中的问题,承担了相关企业的委托研究,从企业获得经费资助,研究成果很快地应用于生产。叶教授很有感触地认为,这比写几篇研究报告更有成就感。
叶教授介绍说:“经过实践,建立专家、学生、企业、农民良性可持续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即选派学生下农村、接地气,了解现代农业和农户需要解决的难题,反馈到学校由专家提出解决方案,委托优势企业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再由科技小院通过试验示范、农技培训等教给农户。“科技小院”集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农业教育创新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基层科技服务平台,探索政府、企业、学校、合作社等多方面共同服务普及农业技术的新模式。”
农村科学文化传播的新途径
“科技小院”活动受到康城村委会的信任,受到村民的欢迎。村民们被农大师生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服务当地农业的热情和奉献精神深深打动,遇到科学技术、文化生活或其他方面的问题,经常跑到小院去咨询,寻找解决办法。“科技小院”制作了60余张农业技术宣传板,整齐有序地布置在街道的两侧,全长有千余米,被形象地称为“千米科技长廊”,村民们茶余饭后经常驻足观看,丰富了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有一次,康城村委会组织该村妇女参加禹州市五一劳动节广场舞大赛,请“科技小院”师生指导编排广场舞并负责舞蹈培训。资源学院立即选派辅导员赵洁、学生梁雪彦,为村民指导排练一支名为“天下姐妹”的新广场舞,受到大赛组织部门的好评。
“科技小院”建立不到一年,康城村及周边8个村庄家喻户晓,几乎每天都有来访的农民。科技小院密切了师生和村民的关系,不管是村干部还是普通农民,有啥事都喜欢找“小院”,村民们经常自发地制作一些有当地特色的食品,给师生们送去,果园的杏刚刚熟就采下来让学生尝鲜,甚至一些热心的村民要为“小院”的男生介绍对象,希望他们能够长远留下来。
禹州市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康永亮盛赞“科技小院”是农技推广的先锋,他说“科技小院”利用高水平的后台技术支撑,高效地服务于基层农户,不仅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也降低了政府农技推广的运行成本。他希望河南农业大学在禹州建起更多的“科技小院”,派来更多老师和学生,建立高产示范农田,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
河南农业大学在禹州建立的“科技小院”成绩显著,名声远扬,各地前来参观考察的农业官员、专家对这种零距离农技服务模式给予高度评价。认为“科技小院”为服务三农、开展农业科技推广搭建了一座便捷的桥梁,缩短了农业与科技、农民与高校的距离;农业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受教育、长才干、热爱专业,愿意扎根农村为农业发展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