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好书,就是一盏明灯
2014-11-05于民雄
于民雄
一
孔学堂书局成立伊始,就推出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等17本图书,在2014年金秋时节问世,虽然还不能构成洋洋大观的景象,但已经开了个好头。它契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凸显中国文化继往开来的使命,符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潮流。一个好的开头总是令人欣喜的,也是值得庆贺的。我们有理由相信,正因为孔学堂书局立意高远,它走的路一定会越来越宽广;我们同样有理由相信,正因为孔学堂书局的视野指向与发展格局符合时代的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孔学堂书局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一定会越来越大。
这17本图书中,有我正在读的4本:《淑世济人——大众儒学纲要》《孔子真精神》《阳明精粹》《中国人的文化自信》。这里,我简要地谈谈我读这4本书的心得体会。
二
《淑世济人——大众儒学纲要》是一部通俗的普及性作品。什么是儒学,什么是儒学的传统,我们是否了解儒学发展的来龙去脉?如此等等,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清楚的。如果我们对自己的文化一无所知,如果我们对自己从何处来,到何处去都不清楚,我们如何安身立命?一个对自己民族的文化与传统不甚了了的人,更可能是无根的、盲目的,也更可能是了迷失人生方向的。显然,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了解自己的传统,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演变发展过程,可以开阔自己的视野,可以提升自己的境界,可以对自己的文化充满自信。
《淑世济人——大众儒学纲要》的价值在于:它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儒学的性质、价值与作用。我相信,书的价值不在于是否深奥,一本关于儒学的通俗的普及性的读物,只要它有价值,它就能起到它的作用。虽然《淑世济人——大众儒学纲要》的价值远不能与儒家经典相比,但它既然是一本通俗性的普及性的读物,它就能在浅层次上为初学者了解儒学提供帮助。
三
廖名春教授的《孔子真精神》是一部学术力作。该书独具匠心又引人入胜的是:作者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一经典《论语》17个问题的讨论、解读与分析,提出了某些对孔子原文的不同以往的新的理解,纠正了过去某些训诂上的错误,清理了过去某些对孔子思想的讹传,否定了过去某些强加在孔子身上的不实之辞。当然,《孔子真精神》存在一些值得商榷之处,例如,该书第三章通过对“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辨析,为孔子“轻视妇女说”辩诬,用心良苦,但我感到或多或少有牵强之嫌。但总的来说,该书大致能比较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历史上某些对孔子思想的误读造成的危害,也澄清了古往今来一些对孔子思想的望文生义的谬见。
什么是孔子的真精神?我认为,孔子真精神就是人道主义的精神,是以“仁”为核心的观念体系。但这并不意味着:孔子是人民的领袖。无论孔子是哪一个阶级的思想家,无论孔子是什么政治势力的代言人,都与孔子思想的价值没有多少关系,过去贴标签的做法既是武断的,又是空洞的,无助于我们对历史真实的把握,也无益于我们对孔子的理解。孔子只是按照自己的视野和观念回答当时的重大社会问题,正如老子、韩非子以自己的立场、观点去分析他思考的、面对的社会问题。代表谁的利益不是思想有魅力的根据,也不是思想不朽的根据,而在于思想本身是否超出历史实用性的价值。孔子思想的价值在于自身,无论他代表谁的利益,都不能否认孔子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无与伦比的影响,不能否定孔子思想历久弥新的价值。
儒家是与孔子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没有人可以否定孔子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的巨大影响,两千多年来,孔子的圣人地位无论在官方还是在民间都得到一致认同,就是证明。既然孔子对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既然儒学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与价值资源,我们就应该发扬光大我们自己的真精神大智慧。
四
《阳明精粹》由《哲思探微》《原著辑要》和《名家论今》组成。
《哲思探微》是张新民多年研究王阳明思想而成的一本学术专著。该书全面地把握了以“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三大命题有机构成的王阳明思想体系,系统地、准确地分析与阐释了“良知”永恒性、不变性和普遍性。
《哲思探微》忠实于王阳明思想,旨在捍卫和传播王阳明的学说。《哲思探微》通过对王阳明思想的解读告诉我们:“良知”先验地实存于人心中,超越一切时间、历史、文化的限制。“良知”同时为自然立法。“良知”既实在又超越,“良知”转移一切,鉴别一切,成为一切经验事物的本质和存在根据。任何东西,无论是物理还是人情,无论是规范还是观念,其价值都没有自明性。它是否有价值,必须经过最高权威“良知”的审查。“良知”具有绝对性、神圣性,“良知”是价值之源。“良知”既是本体又是主体,既是实存又是发用,既是标准又是价值——无论外在环境多么险恶,无论通向理想王国的道路多么漫长,只要“致良知”,我们的一切问题可以迎刃而解,一个美好的世界必将展现在我们面前。
《原著辑要》其实就是《王阳明文选》,所选篇目出自《王文成公全书》。《原著辑要》就所选内容而言,大约只有《王文成公全书》的六分之一,但几乎包括王阳明原著的精华,其中《传习录》中的大部分内容都选入《原著辑要》中,较全面、准确地反映了王阳明的主要观点与基本思想。《传习录》是王阳明的代表作,同时是一部儒家意义上的经典哲学著作,集中反映了阳明道德形上学的基本内容。国学大师钱穆把《传习录》看成是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七部经典之一(其余六部分别是《论语》《老子》《庄子》《孟子》《坛经》《近思录》)。地位如此之高、影响如此之大的《传习录》,尽量把它的基本内容选入《原著辑要》,原本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原著辑要》由《原文》《注释》和《说明》三部分组成。《原文》所选的文章具有代表性,《注释》准确,《说明》简明扼要。
五
《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是一部论文集。该书所选的作者,几乎包括中国近现代一流的国学大师:章太炎、梁启超、马一浮、熊十力、陈寅恪、胡适、梁漱溟、汤用彤、冯友兰、林语堂、费孝通、汤一介、李泽厚等等。大师级的人物总是视野开阔的,总是有独到见解的,并且总是可以给人启发的。
章太炎在《读史与文化复兴之关系》中说:“蔑弃本国文化,则真迷失本性,万劫不复矣。” (见《中国人的文化自信》第8页。以下只注页码)
梁启超在《论中国国民之品格》中说:“品格者人之所以为人,藉以自立于义群之内者也。人必保持其高尚之品格,以受他人之尊敬,然后足以自存。否则人格不具,将为人所不齿。个人之人格然,国家之人格亦何莫不然?”(第9页)
陈寅恪在《王静安先生遗书序》中说:“古今中外志士仁人,往往憔悴忧伤,继之以死。其所伤之事,所死之故,不止局于一时间一地域而已。盖别有超越时间地域之理性存焉,而此超越时间地域之理性,必非其同时间地域之众人所能共喻。”(第29 至30页)
李泽厚在《试谈中国的智慧》中说:“我们可以吸收融化其中许多合理的东西(如严格的语言分析、思辨的抽象力量、个体的独立精神等等),但不一定会被它们所同化,倒可能同化它们。所以,即使从中国思想历史的传统看,也似乎不必过分担心随着现代化的来临,许多外来思潮如存在主义等将卷走中国的一切;相反,我们应该充满自信去迎接未来,应该更有胆量、更有气魄和智慧去勇敢地吸收外来文化和融合它们。”(第117页)
虽然《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所讨论的问题多多,包括中国人心理结构、价值观念、人生境界、道德意识、中国文化走向、文化自信、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民族性、文明对话、历史观与世界观等方面的内容,但它凸显的一个基本指向是: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提供了充分理由与精神支持。
不言而喻,只有有价值的思想才能保留下来。这一事实本身代表了人类文明发展过程的自然选择,同时代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的内在要求。我们今天信奉的一切基本观念,都是从过去的思想家那里继承下来的,都可以在古代思想家那里找到思想原型。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牵引中华文明发展轨迹的,是先哲的伟大思想,它们是人类文明的源头活水,至今熠熠生辉,鲜活无比。
中华民族的真精神大智慧活传统,对中国民族的命运来说,极其重要,因为它为我们的人性更美好、身心更健康、境界更高远、情感更丰富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文化支援与精神动力。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原本自在情理之中。
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真精神大智慧,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之林的最大希望,是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精神财富比物质财富更重要、更根本;而拥有精神财富的基本途径之一,是多读好书。从现在起,少一点浮光掠影的伪文化垃圾,少一些浅薄无聊的感性刺激,多一些优秀文化的抚育,我们就有希望。孔学堂书局推出的好书,契合了我们的希望。我相信,只要我们在中华文明真精神大智慧的牵引下,充满自信,继往开来,推陈出新,我们就可以在21世纪再创辉煌。(作者系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李 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