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优绿茶及其加工工艺
2014-11-04徐旻涓邹晓庆
徐旻涓 邹晓庆
摘 要 绿茶属于不发酵茶,我国绿茶历史悠久,名优绿茶种类繁多,工艺考究独特,通过了解绿茶发展历史,探究绿茶的制作工艺,并对代表性的名优绿茶加以研究,可以增进对中国名优绿茶的了解,以更好地提高名优绿茶品质。
关键词 名优绿茶;历史;制作工艺
中图分类号:TS27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24--03
绿茶是中国的主要茶类之一,年产量在10万吨左右,位居全国六大初制茶之首。它历史悠久,品质优异,产区广泛,产量高。河南省、贵州省、江西省、安徽省、浙江省、江苏省、四川省、陕西省(陕南省)、湖南省、湖北省、广西省及福建省是我国的绿茶主产省份[1]。
1 名优绿茶历史
绿茶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一类茶。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来看,绿茶最早起源于巴地(今川北、陕南一带)。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当年周武王伐纣时,巴人为了犒劳周武王的军队,就曾有“献茶”。通过信史《华阳国志》,可以认定:在西周时代,川北、陕南一带的巴人就已开始在园中人工栽培茶叶。因此,可认为种茶的历史可追溯到3 000 a以前的巴人[2,3]。在1 000多a前的唐朝,我国已采用蒸青的方法加工绿茶,被称为“蒸青团茶”。其制法是先将茶树上采来的鲜叶放入锅内进行蒸煮,然后将其捣碎制成饼状,在穿孔烘干,以便收藏引用[4]。其中比较出名的蒸青团茶有龙凤团茶、顾渚紫笋等。
到了宋朝元朝的时候,将蒸青团茶改进为蒸青散茶。明朝的时候,又进一步发明了炒青的制法,这样可以利用干热来发挥茶叶的香气,是绿茶的品质有了更大的提高。明朝许次纡的《茶疏》中写道“生茶初摘,香气未透,必借火力以发其香。然性不耐劳,炒不宜久。多取入铛,则手力不匀,久于铛中,过熟而香散矣。甚且枯焦,尚堪烹点”。闻龙的《茶笺》中更详细的讲述了绿茶炒制方法:“炒时须一人从旁扇之.以祛热气。否则黄色,香味俱减,予所亲试。扇者色翠,不扇色黄。炒起出铛时,置大瓷盘中,仍须急扇,令执气稍退。以手重揉之,再散入铛,文火炒干,人焙。盖揉则其津上浮,点时香味易出。田子以生晒不炒不揉者为佳,亦未之试耳”[5,6]。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绿茶制法继承发扬了传统的炒制技术,并由手工的生产方式逐渐实现机械化生产。使产量和品质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也使我国的名优绿茶有了新的发展。
2 名优绿茶的加工工艺
名优绿茶的形、质特异,按照它的形状特点可以分为九大类型:扁形、条形、针形、卷曲形、圆形、芽形、片形、尖形和束形。不同形状的茶叶对鲜叶和加工工艺的要求也不同。绿茶一般分为杀青、揉捻、干燥3个阶段,不同类型的绿茶对于工艺也有不同。
2.1 鲜叶要求
合格的鲜叶原料是制作高品质名优绿茶的基础。一般来说名优绿茶要求芽叶幼嫩,有的要求一芽一叶,有的要求一芽二叶初展,也有要求只采幼嫩单芽。而且鲜叶要保持新鲜,装茶的容器透气性要好,摊叶要注意时间,以防止鲜叶发热变红。同时,要注意鲜叶的匀度和净度,要做到大小规格均匀、净度好,不带鱼叶、老叶、老梗等。
2.2 杀青
杀青是形成和提高绿茶品质的关键加工工序。其主要目的是破坏酶的活性,制止多酚类物质的酶促氧化;同时,散发部分青气、发展茶香;改变鲜叶中内含成分的性质,促进形成绿茶应有的色、香、味;而且还通过蒸发部分水分,使叶质变为柔软,增加韧性,便于揉捻造型[7]。
2.2.1 杀青技术管理
杀青品质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干茶的质量,抓好杀青叶的技术管理,是绿茶加工的重要环节之一。
2.2.1.1 温度
杀青对叶温的要求有一定的范围。高温杀青的主要标志就是在短时间内使叶温达到80℃以上,以尽快抑制酶活性,同时散发部分青气。但是锅温的高低又与投叶量密切相关。一般投叶量越多,锅温要求越高;投叶量越少,则锅温相对可以稍低。
2.2.1.2 投叶量
一般嫩叶、雨水叶含水量相对较高,投叶量宜少;而老叶等含水量较少,投叶量可适当增加。如果投叶量过多,就可能会产生杀青不透,出现红梗红叶;投叶量过少而锅温又较高,则会出现焦边、焦叶和爆点现象,产生焦味,影响杀青质量。
2.2.1.3 杀青时间
杀青要求“高温、短时”,在极短的时间内达到钝化酶活性的目的。一般杀青技术要求叶温在1~2 min内升高到80℃以上,最长不能超过3~4 min,否则就会出现红梗、红叶。
2.2.2 杀青原则
杀青时讲究“高温杀青,先高后低;抛闷结合,多抛少闷;老叶嫩杀,嫩叶老杀”的原则[8]。
2.2.3 杀青程度
杀青适度的标志是:叶色暗绿、梗弯曲不断;青气消失,略带茶香;手捏叶质柔软,略有黏性;手捏叶子成团,略有弹性。杀青不足,青气未除尽,滋味薄涩,而且容易产生红梗、红叶;杀青过头,杀青叶色泽变黄,香气钝熟或出现焦味,滋味不正。
2.3 揉捻
揉捻的目的是为了卷紧茶条、缩小体积,有利于炒干成条,适当破坏叶片组织,使茶叶内含成分容易泡出且耐冲泡。
2.揉捻技术管理
老叶热揉,嫩叶冷揉。老叶含较多的纤维素、糖、淀粉等物质,在一定含水量范围内,其黏稠性会随温度上升而提高。此外,叶片越老其角质层越厚,冷揉不易成条,应采用热揉。嫩叶纤维素含量低,又有较多的果胶等物质,揉捻时容易成条,一般采用冷揉[9,10]。揉捻一般遵循“先轻后重,逐步加压,轻重交替,最后不加压”的原则;同时在加压适当的前提下,时间必须保证,要求揉透而不断碎,既成条又不损毫尖。同时,要注意投叶量要适宜,投叶量过多,使杀青叶在揉桶内翻转困难,揉捻不匀,条索不紧,产生扁碎茶;投叶量过少,导致松散条过多,起不到揉捻应有的作用。endprint
2 揉捻程度
首先达到揉捻均匀。三级以上原料成条率要求在80%以上,三级以下的原料则要求在60%以上;同时组织破碎率一般为45%~55%[11];茶汁黏附在揉捻叶表面,手摸有湿润粘手的感觉。
2.4 干燥
绿茶干燥采用分次烘干,温度先高后低,中后期做到低温长炒,这样做成的干茶色泽绿润,香气鲜爽清高,汤色清澈,叶底鲜翠。同时分次干燥,能促使茶叶均匀于透,对提高品质也有一定的好处。
3 名优绿茶代表介绍
3.1 西湖龙井茶
西湖龙井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属于扁形绿茶。有“四绝”:色绿、香郁、味甘、形美。
西湖龙井的炒制工艺分为青锅和辉锅2道工序。当炒锅加热到80~100℃时,投入100~150 g摊放叶,以抖、搭、抹、捺的手法交替进行,达到茶梗干瘪,外形扁平的程度,含水率约25%。青锅叶出锅后立即簸去片、末,降低叶温。分筛摊凉40~60 min后进行辉炒,以搭、抓、挺、捺及磨为主。开始搭炒7~8 min,在提高温度到80~90℃,改用抹、推手法,使茶叶磨光扁平,茸毛脱落,叶质干硬时,降温到50℃左右,改为荡炒。辉炒约20 min,使茶条扁平光滑,干硬一致,含水量3%~4%[11,12]。
3.2 洞庭碧螺春
洞庭碧螺春属于螺形绿茶,炒制工艺分为杀青、揉捻、搓团及干燥。
当锅温190~200℃时,投叶500 g左右,以抖为主,双手翻炒,做到捞净、抖散、杀匀、杀透、无红梗无红叶、无烟焦叶,历时3~5 min。锅温70~75℃,采用抖、炒、揉3种手法交替进行,边抖,边炒,边揉,随着茶叶水分的减少,条索逐渐形成。炒时手握茶叶松紧应适度。当茶叶干度达六、七成干,时间约10 min左右,继续降低锅温转入搓团显毫过程。历时12~15 min左右。搓团显毫是形成形状卷曲似螺、茸毫满披的关键过程。锅温50~60℃,边炒边用双手用力地将全部茶叶揉搓成数个小团,不时抖散,反复多次,搓至条形卷曲,茸毫显露,达八成干左右时,进入烘干过程。采用轻揉、轻炒手法,达到固定形状,继续显毫,蒸发水分的目的。当九成干左右时,起锅将茶叶摊放在桑皮纸上,连纸放在锅上文火烘至足干。锅温约30~40℃,文火烘到足干,再包装贮藏[13-15]。
3.3 黄山毛峰
黄山毛峰主要有3道制作工序:杀青、揉捻和烘焙,各级毛峰都采用传统手工制作。杀青的要求有:单手翻炒,手势要轻,翻炒要快,扬得要高,撒的要开,捞得要净。炒至芽叶柔软,光泽褪去,青气散失,茶香显露即可。特级和一级原料 杀青适度时,继续在锅中进行轻揉和理条;二、三级原料杀青后立即起锅,散热、轻揉。揉捻时掌握宜慢不宜快,宜轻不宜重,边揉边抖的诀窍,以保持芽叶的完整,并使白毫显露,色泽绿润。烘焙分为初烘、足烘和复火三个部分,边烘边翻,且翻叶要勤,摊叶要匀,操作要轻,火温要稳。前两次烘焙之间摊晾一次,最后复火一次,起锅后趁热装入铁筒,封口贮存。
绿茶作为最早出现的茶类,有着悠久的历史,通过不断的改良和创新使绿茶的品质得到不断提高,名优绿茶的种类也非常丰富。如今绿茶仍然占据市场的主要地位,应积极探索和完善绿茶的制作工艺以及品种培育,以更好地提升我国名优绿茶的品质。
参考文献
[1]赵和涛.我国茶类发展与饮茶方式演变[J].农业考古,1991,(2):193-195.
[2]刘勤晋.茶文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38-39.
[3]张忠良.中国世界茶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379-381.
[4]陈椽.制茶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79:156-170.
[5]张敏星,王登良,陈文品.绿茶制造技术理论的发展概况[J].广东茶业,2012(5):17-19.
[6]王贯海.绿茶加工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19):15-16.
[7]倪德江.名优绿茶杀青工艺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0,(6):592-594.
[8]赵先明.名优绿茶标准化交工技术研究[J].宜宾科技,2001,(2):36-41.
[9]徐裕国.揉捻对条形绿茶外形及品质的影响[J].贵州茶叶,2000,(3):28-29.
[10]杨远庆.绿茶揉捻过程中成条率和细胞破损率的动态变化[J].贵州农业科学,2000,(5):11-13.
[11]徐正炳.中国名优茶加工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1:37-38
[12]罗龙新.名优绿茶的加工手法及工艺流程(续)[J].中国茶叶,1995,(1):18-19.
[13]殷建平.名优绿茶工艺与合理应用[J].茶叶通讯,1997,(1):43-44.
[14]司辉清,庞晓莉,刘建军,等. 机制针形名优绿茶工艺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370-373.
[15]殷建平,刘霞林,谭正初.机制名优绿茶工艺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J]. 茶叶通讯,1999,(1):28-33.
(责任编辑:赵中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