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世界读懂当代中国

2014-11-04贾平凹

党员文摘 2014年11期
关键词:作家文学文化

贾平凹

当下的中国,作家何其多,作品也何其多。在这么庞大的作家群和作品堆里,怎么去识别哪些是有价值的作品,哪些是意义不大的作品。我的意思是:能多读些作品,就尽量去多读些作品,从而能从中国文学的整体上去把握和掌控,如同把豆子平放在一个大盘子里,好的豆子和不好的豆子自然就发现了那样。

这样,就可能遴选出一大批作品来,这些作品因作家的经历和个性不同,思想和审美不同,他们的故事和叙述方式就必然在形态上、色彩上、声响上、味道上各异。如何进一步解读,我认为这就涉及两个问题,那就是了解中国的文化,了解中国的社会。

说到了解中国的文化,现在许多文学作品中,包括艺术作品中,是有着相当多的中国文化的表现,但那都是明清以后的东西。而明清是中国社会的衰败期,不是中国社会的鼎盛和强盛期,那些拳脚、灯笼、舞狮、吃饺子、演皮影等等,只是中国文化的一些元素,是浅薄的、零碎的、表面的东西。

中国文化一定要寻到中国文化的精髓、根本上去。比如,中国文化中关于太阳历和阴阳五行的建立,是中华民族对宇宙自然的看法、对生命的看法,这些看法如何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它的哲学观念?比如,中国的宗教有儒、释、道三种。道是讲天人合一,释是讲心的转化,儒是讲自身的修养和处世的中庸。这三教如何影响着中国的社会构成和运行?比如,除了儒、释、道外,中国民间又同时认为万物有灵,对天的敬畏,对自然界的阴阳的分辨。

中国文化中这些核心、根本的东西,才形成了中国人的思维和性格,它重整体、重混沌、重象形、重道德、重关系、重秩序。只有深入了解这些,我们才能看得懂中国的社会。

说到了解中国的社会,中国是长期农耕文明社会,又是长期的封建专制社会,农耕文明使中国人的小农经济意识根深蒂固,封建专制又是极强化秩序和统一。

几个世纪以来,中国人多地广,资源匮乏,但闭关锁国,加上外来的侵略和天灾人祸,积贫积弱,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法制等等方面都处于落后。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后,中国社会长期积累的各种矛盾集中爆发,社会处于大转型期,接受西方的东西多,日子好过之后更有了诉求,人觉醒之后更不满种种束缚,导致整个社会信仰缺失、道德缺失、秩序松弛,追求权力和金钱,人变得浮躁、放纵,甚或极端。于是,改革成为一项虽然很难但必须要做,而且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重大任务。在这个年代,中国是最有新闻的国家。所以,它的故事也最多,它的生活是那样的丰富多彩。可以说,中国的社会现象对人类的发展是有启示的,提供了多种可能的经验,也给中国作家提供了写作的丰厚土壤。

在中国的古典长篇小说里,国人认为最能代表中国的、文学水准最高的是《红楼梦》,它是中国的百科全书,是体现中国文化的标本,最大程度地传导了中国人的精神和气息。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中国人推崇鲁迅,鲁迅作品中充满了批判精神。而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之后,中国人在推崇鲁迅外,也推崇起沈从文,喜欢他作品中更浓的中国气派和味道。

从中国文学的历史看,历来有两种流派,或者说有两种作家的作品,我不愿意把它们分为什么主义,我把它们分为阳与阴,也就是火与水。火是奔放的、热烈的,它燃烧起来,火焰炙发、色彩夺目;而水是内敛的、柔软的,它流动起来,细波密纹、从容不迫,越流得深沉,越显得平静。火给我们激情,水给我们幽思;火容易引人走近,为之兴奋,但一旦亲近水了,水更有诱惑,魅力久远。火与水的两种形态的文学,构成了整个中国文学史,它们分别都产生过伟大作品。

从研究和阅读的角度看,当社会处于革命期,火一类的作品易于被接受和受欢迎,而社会革命期后,水一类的作品则得以长远流传。中华民族是阴柔的民族,它的文化使中国人思维象形化,讲究虚白空间化,使中国人的性格趋于含蓄、内敛、忍耐。所以说,水一类的作品更适宜体现中国的特色,仅从水一类文学作家总是文体家这一点就可以证明,而历来也公认这一类作品的文学性要高一些。

基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中国文学的批判精神历来是强烈的。拿现在来看,先是“文化大革命”之后,批判“文化大革命”中和“文化大革命”以前政治的、种种不人道的、黑暗的、残暴的东西,再是在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之后,批判社会腐败、荒唐以及人性中的种种丑恶的东西。

长期以来,中国文学里的政治成分、宣传成分曾经太多,当我们在挣扎着、反抗着、批判着这些东西时,我们又或多或少地以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模式来挣扎着、反抗着、批判着,从而影响了文学的品格品质。这种情况当然在改变着。中国国内的文学界和读者群也不满这种现象,在呼唤着、寻找着、努力创作着具有深刻的批判精神,同时又是从社会现实生活中萌生的有地气的、有气味和温度的、具有文学品格的作品,而不再欣赏一些从理念出发编造的故事,虽然那些故事离奇热闹,但它散发的是一种虚假和矫情。

中国当代文学在这几十年里,几乎是全面地学习着西方,甚或在模仿,而到了今天,这种学习甚至模仿可以说毕业了。

中国文学正在形成和圆满着自己的品格和形象。我们固然要看到中国故事中的政治成分、宣传成分,要看到中国文学中所批判的那些黑暗的、落后的、凶残的、丑恶的东西,但更要看到从这种政治的、宣传的、批判黑暗的、落后的、凶残的、丑恶的东西中发现品鉴出真正属于文学的东西,真正具有文学品格的作家的作品。

我们不但需要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政治、经济、历史、体制,更应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中国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普通人在平凡的生活中干什么、想什么、向往什么。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深入地、细致地看清中国的文化和社会。

(张源荐自2014年8月31日《人民日报》)

猜你喜欢

作家文学文化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年味里的“虎文化”
我们需要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谁远谁近?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