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疫苗还有多远?
2014-11-04马迪
马迪
人类使用疫苗的历史相当悠久,第一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是牛痘。通过疫苗,人类消灭了天花,有效控制了麻疹、风疹、腮腺炎、白喉、破伤风、黄热病、流感、乙肝等传染病。随着青霉素为代表的一系列抗生素的问世,人类生命最主要的威胁从传染病逐渐变成了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和癌症。那么,是否也可以靠疫苗来提高免疫力、预防或治疗癌症呢?医学家们对此梦寐以求。
癌症免疫疗法
癌症免疫疗法听起来像是一种新式疗法,但其实它产生于化疗与放疗之前,甚至早于科学家对免疫系统科学认识的形成。19世纪90年代,美国医生威廉姆·科莱(William B. Coley)发现某些癌症患者虽然在手术之后出现意外的感染,但治疗癌症的效果似乎要好于其他患者。科莱深信,是感染激发了患者的免疫系统消灭了癌细胞,但这种疗法也受到了广泛质疑,因为它像段誉的六脉神剑一样“时灵时不灵”,并非对所有患者都有效,因此无法取信于医学界。很快,手术、化疗、放疗异军突起,免疫疗法渐渐被遗忘。随着人们对免疫系统的认识不断深入,上世纪80年代,免疫疗法才又重出江湖。其中最吸引人的设想莫过于癌症疫苗。广义来说,所谓的癌症疫苗,除了可以预防致癌病毒的感染外,也可用来直接治疗癌症。它无疑代表了一种美好的愿望,可惜实际应用起来却非想象一般顺利。
“日防夜防,家贼难防。”免疫系统消灭“外敌”(病毒、细菌等病原体)很有经验,但对来自内部的“敌人”却疏于防范。癌细胞则是一个狡猾的对手:它会使用伪装(如蛋白质或多糖)把自己包起来,让免疫系统难以识别;被识破的癌细胞被消灭了,而不易被识别的则存活下来,跟“优胜劣汰”一样,越来越会伪装;癌细胞繁殖迅速,即使能被识破,免疫系统消灭癌细胞的速度也赶不上癌细胞增多的速度。
人类对自身免疫系统的认知不足,使得癌症疫苗在各类药物研发中,成功率排名倒数第一。但即便这样,也还是有所收获的。
第一支癌症疫苗
2006年6月,HPV疫苗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预防癌症的疫苗。但严格来说,与其说它是癌症疫苗,不如说是病毒疫苗更准确。
人类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简称HPV),目前判明的100多种类型中,约有30到40种会通过性行为传染到生殖器及周边皮肤。研究发现,99.8%的宫颈癌患者体内都存在该病毒,HPV与宫颈癌的关系不言而喻。
而事实上,虽然宫颈癌和HPV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但并非所有感染了HPV的女性都会患宫颈癌。感染HPV的人群中,98%的女性可以自愈并产生免疫能力,不会再被此种类型的HPV感染。少数免疫机能较弱的女性无法消除体内的HPV,使得病毒潜伏下来,一旦机体免疫力降低便恢复活动,最终发展为宫颈癌。在世界范围内,每隔两分钟就有一位女性因为宫颈癌而去世,这已经成了全球女性的第二多发的恶性肿瘤(第一为乳腺癌)。HPV疫苗的研究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其中,人工合成出多种HPV的病毒样颗粒是最关键的一步。所谓的病毒样颗粒,指的是具有病毒的外壳(蛋白质)但内部不含DNA的“安全病毒”。这种虚有其表的病毒一旦进入体内,免疫系统会像遇见了真病毒一样对它做出反应,产生相应的抗体来保护人体,并记住这个过程,日后一旦发现真正的病毒入侵,也能在第一时间将其消灭。
没有“神话”
作为为数不多的癌症疫苗成功案例,HPV疫苗并不是十全十美的。部分人认为短短8年时间不足以证明其安全性。而在2013年7月,30多名日本女性接种HPV疫苗后出现浑身疼痛的消息,进一步增加了人们对疫苗安全性的担心。至今,FDA批准应用于临床的癌症疫苗仅有4种。其中3种是预防性疫苗(2种预防宫颈癌的HPV疫苗,以及预防肝癌的乙肝疫苗),都是针对致病病毒,而非癌症本身。真正针对癌细胞本身的疫苗仅有1种,用来治疗晚期前列腺癌。虽然被证明有效,但也仅能延长晚期癌症患者4个月的生存期。
面对癌症,没有“神话”。然而,癌症免疫疗法近年来不幸成为骗子们的行骗工具之一。某些网络或者街头广告,宣称抽取患者的血液或者肿瘤细胞,经过处理输回患者体内,就能达到所谓的“高治愈率”。
而现实情况是,肿瘤领域一般不说“治愈率”,而谈生存期或者5年生存率,因为除了少数早期肿瘤和特殊类型的癌症,没有哪种恶性肿瘤是能够被“治愈”的。癌症疫苗的艰难发展,注定了免疫治疗不会取代传统治疗方法。肿瘤逃避免疫系统的方法多种多样,因此绝对不会只有一种癌症治疗法,疫苗也不可能是万能的。在治疗癌症时,我们必须考虑到所有的可能性,同时也要觉悟—我们可能不会治愈所有的癌症,但是我们能很好地与它们长期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