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水流沙居延海
2014-11-04孙苏敏
□ 孙苏敏
弱水流沙居延海
□ 孙苏敏
披着晨曦的雾霭,我们在黎明前赶到居延海。
在夜幕的遮掩下,居延海很宁静。不辞辛苦的摄影人和游人纷沓而至,几个观景台迅速被包绕着,手持各种长短镜头的摄影爱好者忙不迭地寻找好自己的机位,翘望“日出居延海”。
在额济纳浩瀚的荒漠旷野,如此“海天一色”的宽广水域,给辽阔草原和茫茫荒漠增添了无尽的生命力。
虽然观日出是游人的众望所归,但天公不做美,黎明时分,天空仍旧阴沉着脸,遮盖了“日出江花红胜火”的佳境美景。虽没有“日出”的烘托,居延海更像一位素面朝天的女子,自然庄重宁静隽秀的模样,润心养眼。我贪婪地注视着欣赏着赞叹着,目及所至,望穿湖水,试图将居延海整个儿摄尽眼底。
居延海
为了视野更开阔,也为了避开如织的游人,我们几人决定另辟蹊径,来感受居延海的宁静致远。于是,沿着芦苇小路,穿过一段尘土飞扬的盐碱土路,才辗转踏上离湖不远的景区柏油公路,一番寻觅,终于到达居延海清静的一隅。
先一步到达的几位游人,已经在兴奋地喂食着湖水边成群的红嘴鸥,引逗的这群精灵精气神十足的在湖面上下翻飞嬉戏觅食。我们疾步向前,搜寻包里的可食之物抛向可爱的红嘴鸥,它们娴熟地在空中叼食,几乎准确无误,惹得我们更是频频出手,抛洒着、欢笑着、享受着,久违的人鸟和谐自然美景呵!
居延海,曾是历史上有名的内陆湖,它的源头是甘肃祁连山雪水融化汇集形成的黑河,当湍急的黑河穿过河西走廊流入茫茫戈壁沙漠,到达内蒙的额济纳,就被叫作额济纳河,古时称之为“弱水”。再继续蜿蜒北流,流入居延盆地形成湖泊,因为水域十分辽阔,古人称它为“居延海”。“额济纳”和“居延”都是沿用的西夏语,额济纳是西夏语“亦集乃”的音转,意为“黑水”;“居延”意为“流沙”,沙漠中的居延海,它的位置和大小,变化无常,是一个奇特的游移湖。
弱水流沙,标明了居延海的地理环境、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
据科学工作者考证,史前居延海曾是西北最大的淡水湖泊之一,水面达到过二千六百平方公里,曾有过湖里盛产鱼虾,鸟儿成群飞鸣,沙漠绿洲成片,胡杨红柳茂密的居延绿洲之辉煌。
作为黑河终端湖的居延海,自然、地理、生态环境都很脆弱。新中国成立后,包括居延海在内的河西地区大规模开发,对水资源的利用量日益加大。尽管近50年来黑河出山口径流量变化不大,而且近20年来我国西部地区降水量呈现增加的趋势,但是,因为人类不合理的开挖、断流、改道等活动影响,使得进入下游的水量不断减少,导致居延海的入湖水量持续急剧减少,30年间减少了一半以上。到了1961年,西居延海干涸,1992年,东居延海干涸。
干涸的居延海成为沙魔的发源地,不但给额济纳旗乃至阿拉善盟带来沉重的灾难,沙尘还危及西北、华北、东北乃至华东等地。仅2000年1~4月,我国北方地区连续发生8次沙尘暴天气,危害总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
强沙尘暴从何处而起,沙尘源又在哪里?2000年5月12日,由中央电视台摄制的《沙起额济纳》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播放,人们对居延地区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及其沙魔肆虐的恶劣影响感到震惊。国务院指示水利部门治理黑河,实施分水方案以拯救居延绿洲。水利部着手实施“97”分水方案,2000年下泄水头到达额济纳旗,黑河流域历史上第一次实现跨省区调水成功。2002年7月17日,黑河水首次流入东居延海,干涸10年之久的东居延海水面已扩展到23.5平方公里。
现在,东居延海重现波光粼粼的美丽景象,干旱多年的额济纳绿洲得到了有效的灌溉,部分濒临死亡的胡杨、怪柳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消失多年的甘草、苦豆子和芦苇等植物又开始复苏,草场植被覆盖率和植物种类明显增加。
居延海消亡对人类造成的沙尘灾害,使我们身处祖国腹地的西安也未能幸免,回忆那几年,每年几次黄沙漫天的沙尘天气,使人掩面遮鼻吸尘阻肺,殊不知,这也是遭遇干涸的居延海无奈的奔走和呐喊啊!
居延海的现状,真的和我们的生态环境、生存环境、生活环境休戚与共息息相关。
游历了沙漠绿洲居延海,本想写一篇美妙轻松地游记,留给未来的回忆,但是,回避不了的沉重话题——居延海凄惨的昨天,使我心灵震颤难以自安,还是留下这段纪实性的文字给人以警示吧。尽管今日居延海湖水浩渺重现生机,毕竟,居延海绿洲变沙魔的昨日,离我们尚不遥远!
“人给自然留条路,自然给人以生路”,这是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生物链效应,如果人为破坏了生态平衡,那么,最终受害的一定是人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