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里的“村庄”
—— 上海青浦国家生态区创建走笔
2014-11-04司马沃野靳永新通熊国华徐恺异
□ 本刊记者 司马沃野 靳永新通 汛 员 熊国华 徐恺异
都市里的“村庄”
—— 上海青浦国家生态区创建走笔
□ 本刊记者 司马沃野 靳永新通 汛 员 熊国华 徐恺异
青浦国家生态区
都市里的“村庄”
协调发展的“泰达模式”
上海西郊的青浦区,与江苏吴江、昆山和浙江嘉善接壤,是上海唯一紧密连接长三角的行政区。自东而西的上海“黄金发展轴线”,将青浦不偏不倚地逢中剖分为青东和青西。若从高空俯瞰,整个青浦犹如一只融入多彩明珠的翠蝶。而深入到这片占上海市总面积约十分之一的水网地洼地区,则又不能不让人赞叹,在名满全球的世界大都市中,还有这样偌大的一片“村庄”……
青浦秉赋与野望
青浦地处太湖流域下游,近半地域属于黄浦上游水源保护区,其水域面积达124.49平方公里,占其土地总面积的 18.6%。约相当杭州西湖 11倍的淀山湖,跨青浦与江苏昆山,在全阔 62平方公里的水面中,青浦辖属46.7平方公里占了 75%之強。曾经,偌大上海的饮用水源几乎全出于青浦。即便是如今,出于安全考虑多源头取水,青浦作为一大重要水源地仍在上海占据相当地位。青浦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加之湖光水色,田园牧歌,堪称是造物钟灵之地。清代的本土文士曾作《望江南 .青溪即事》词,誉美其地风物形胜:“青溪好,泽国挂帆时,沪渎农歌梅雨后,淀湖渔唱晚潮迟,荇藻影参差……”青浦资源秉赋及与旧上海城区的血脉共融关系也由此可见一斑。
尽管天赋异秉,作为一个世界级大都市的郊区,如何利用其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为明珠添彩,不能说不是一个令人踌躇难决的选择。90年代,青浦也在改革的大潮下,为了经济的大发展想要把工业搞上去,规划建设12平方公里的“上海西部经济开发区 (县级 )”,并为升格市级付出了三年努力。当这个“梦想”被市里否定后,青浦秉承天赋资源和文化渊源,重新进行区域发展定位,提出“绿色青浦、文化青浦、宜居青浦”的概念,充分挖掘其为上海“水之源”、“食之源”、“史之源”的优势秉赋,将青浦打造成为上海生态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国际贸易、旅游和城市功能拓展的五大重要功能承载区。经过多年的努力,绚丽彩碟的“一城两翼”体系框架初步形成,中部新城突出产城一体 水城融合理念,东西两翼依托资源 转型升级。
青浦有天赋,青浦也有野望。现在青浦的野望即是:在2016年,将青浦建设成“优美江南水乡”、“国家生态区”。若将青浦的野望再细解,一幅美丽的画卷正在向人们展现——
青浦城区:“产城一体”强调居住与产业互为推动,提供人们居住和生活的便利。各镇街道全面开展国家生态城街道建设,以生产性服务业、商务商贸业、休闲旅游业、生态居住业,形成产业对新城发展的有力支撑。 “水城融合”凸现淀山湖等自然湖泊的资源禀赋和湖浜特色,新城向西延伸至淀山湖东岸,充分发挥水资源优势,打造江南绿色水都,让居住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更能享受到宜居休闲的自然环境。
青浦东翼:19平方公里已纳入虹桥现代商务区86平方公里规划范围,由大虹桥辐射带动整个地区。通过产业发展调整、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从工业区转变为商业商务区。目前,一个5.2平方公里集交通换乘、现代办公、生态居住于一体的商贸区规划蓝图已经绘就。与此同时,接受大虹桥辐射,青浦区东翼将重点发展与之配套适应的大型现代服务产业集聚区,包括生产性服务行业、总部经济、设计、信息服务、创业园区、特色展示等。
青浦西翼:主要包括含淀山湖在内的21个天然淡水湖泊,利用上海国际大都市独一无二的自然水资源优势,将大手笔、大踏步发展湖区经济。重点开发度假休闲旅游、会务会展、创意研发和生态居住,力争把这一地区打造成世界着名的湖区之一。
工业园区可休闲
青浦的区域空间布局,以上海由东而西的发展轴线为界,将一只翩翩起舞的翠蝶逢中剖分为东西两翅。被称之为“青东”的区域,是工业、商业和国际贸易区;“青西”则是水源涵养保护、生态农业和传统文化古乡镇旅游区。
现在的青浦工业园区已远非当年那个“经济开发区”可比,作为上海先进制造力承载区之一的青浦工业园区,扩大到相毗连的三个区域,总占地面积达 56平方公里。据园区副总经理张忠介绍,目前在园区落户的中外企业已达1300余家,去年工业产值达850亿元,全口径产值超过1000亿元。园区的产业结构以精密机械制造、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印刷传媒产业和生物医药等“4+1”为主导,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产业链延伸,形成产业集群。在这个园区落户的企业,无一不是当世国内外之精选,“污染型企业不要、高能耗粗放型不要、与主导产业不形成链接的不要”的“三不要”准入门槛,不知让多少家企业扼腕。
走进园区,很难想象到这是个载容千余企业、工业产值达850多亿元的制造业基地。各个厂区绿树成荫,员工住宅前池水粼粼,除了正在建设的工地,整个园区耳难闻机械轰鸣、人声喧嚣。也许是江南细雨菲菲的缘故,眼不见扬尘灰霾,清风暗送花香,令人神清意爽。尤其是走在与员工住宅区隔湖相望的樱花小道上,樱花烂漫的池畔虽垂钓者寥寥,但伴以三五员工漫步,恍似休闲游览胜地。
青浦工业园区作为整个青浦“国家生态区”建设的一部分,自身也在向着“国家工业生态园”推进。不仅全园区形成了庞大的污染物处理系统,入住企业也被严格要求零排放,有的企业甚至自我建设成水资源循环利用系统。园区内的“日立电梯”就将污水经处理后改造成可再利用的中水,现在每天处理后的中水达100余吨,自用有余,还利用园区水管网提供给其它五、六家企业。为了鼓励类似作为,园区免去其类似企业的污水排放费。创建工业生态园区,国家制定了24项常规指标,高于行业标准。青浦园区根据自身情况,更增加了5项重点指标,自我施压加大了难度,并对园区100强主导企业进行重点指导。目前,共计29个达标指标已完成25个,另外两个国家指标和自定指标也可望在今明两年内完全实现。展望新一轮调整,园区有了更秀美的画卷:突出以“产品研发、展示、结算”为核心的总部经济特征,促进工业生态园区的功能多元化,形成“生产——生活——生态——宜居——宜商”的产城一体化。
也许,正是这种认真的劲头和前瞻性的野望,才让这个工业园区似景区。
青浦城区
水环翠绕绣田园
青西是青浦的另一半,与以工业、商业特别是即将在西虹桥建设国际贸易中心为发展方向的青东完全不同,青西定位于水源涵养、农业、工业园区旅游。来到青西,放眼田野河沟似网,林带如织,金黄的油菜花、绿油的青麦苗,水环翠绕将偌大田园阡陌装点如画,仿似大地织锦。当然,也有一片片退耕湖滩枯苇丛丛。
金泽镇蔡浜村是个三面环水的半岛小村,占地面积仅0.34平方公里,全村不过186户508人,近半人都离村打工或创业。全村现有耕地不过320余亩,一年两季,种水稻和小麦。这个小小乡村的生态农业经营方式,令人大感兴趣:
实行土地流转后,全村320多亩地集中由一个农户承包经营了,承包者每年按每亩地1130元的租金返还给原农户。而要承包耕地耕种经营,承包者必须要经过区农业和环保部门培训,取得资格,并在其科技指导下种植耕作。承包农户的资格根据培训内容和成绩分级,级别高才可以多承包耕地。青浦区基本上都实现了鸭稻、蛙稻共生的生态种植,并按农业技术部门对土壤、作物不同时期状况所提供的复合肥料的施用,还严格要求作物秸秆不准焚烧,而进行循环利用,制造成有机质返还土壤。蔡浜村有个草莓基地,村里的秸秆大多便是用作了草莓培育生长,其后的秸秆渣作为有机质还田。区里按照生态补偿的原则,通过肥料等给耕种农户予以补偿。
蔡浜村“麻雀”虽小,却“五臓”具全,2007年就建成了垃圾污水处理站,2008年在村子南、北建成两个排灌站,村里有3个保洁员收集清理垃圾,2个保洁员专门清理河道浮渣浪草。全村整个行政面积只约450亩,原有道路绿化就占50亩。现在,又沿淀山湖建立6至8米宽的林带,增加20亩绿化地。每家农户每年都签有村民环境保护责任书,每月进行考评。农民也在绿化办、农业局的支持下自觉地绿化宅前宅后,常绿的柚树成了农家的一大景观。就是这个不起眼的小小乡村,从 2002年以来,就先后获得“上海市卫生村”、“上海市文明村”、“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点”、“青浦区生态村”等等多项荣誉称号。
漫步在村周湖堤上,前眺是淀山湖万顷碧波,后望是与半岛小村相连的翠绿青西田野,谁又能想到,为了东方明珠的一片翠绿,青浦这个世界级都市里的“村庄”付出了多少的努力!
为了东方明珠的翠绿
东方明珠的这片翠绿 ,自从明确了“绿色青浦、文化青浦、宜居青浦”的发展目标定位之后,就制定了创建“青浦国家生态区”的路径,围绕“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文化、生态保障能力”五大体系建设,全面展开包括 32项考核指标、33项重点任务和 95项重点工程在内的生态文明建设。
如果将青浦区的创建工作方式作一个概括,那就是“两覆盖、三考核、四监督”。两覆盖,是指初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组织架构全覆盖、以全区国土空间为载体的涉及城乡、工业、商务、农业、旅游、自然等多要素的全覆盖 ;三考核,是将生态区建设纳入水源地生态补偿考核、街镇生态建设状态纳入环境保护工作考核、生态区建设进度作为相关责任单位目标任务考核;四监督即是指区委区政府、人大政协、社会群众、专家学者对生态区建设的监督。在实现路径的总体设计上,全区上下体现“六明确”:一是明确创建目标,到2016年全面建成国家生态区;二是明确创建机构,区成立领导小组,组下设立政策保障、生态经济、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生态文化、水环境、环境质量监管、绿化市容环境等八个专项组,街镇和区属企业成立创建机构 ;三是明确五大创建体系和“绿色、文化、宜居”的青浦特色 ;四是明确创建任务,突显青浦内涵的生态镇街、生态农业园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低碳商务区、生态城区、生态旅游示范区、青西郊野公园、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等八大生态系列建设 ;五是明确创建工程,经济结构优化、水环境综合治理、大气噪声污染治理、固废危废综合治理、生态人居、生态保障能力等等九大方面总投资约67.3亿元的共计 95项工程;六是明确创建机制,即生态区建设的“三考核、四监督”的整体协调推进机制。
应该说,青浦创建中的协同推进是颇见成效的。据去年不完全统计,可用直接数据说明的就有:优化产业结构,去年淘汰落后产能 63项 ;工程减排,完成包括污水厂扩建、工业企业深度治理和畜禽牧场污染治理在内的8个国家重点减排工程;完成149台燃煤重油锅炉、26台工业炉窑的清洁能源替代 ;完成 30户企业清洁生产预评估,16户企业清洁生产评估和 5户企业验收 ;创建了以青西郊野公园、大观园和东方绿洲为载体的 28.64平方公里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朱家角古镇 5A级景区;完成了 4786户村庄改造、5家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和7944户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成功创建了 83个区级生态村、4个市级生态村、1个市级扬尘污染控制镇、2个市级安静小区……诸如此类等等,点点滴滴皆是秀缀东方明珠不可或缺的付出。
当然,为了保护青西水源涵养地,青浦宁可眼睁睁望着青东每亩上千万的地价掉口水,也坚持青西功能区不开发。这也不能说不是一种操守与奉献。
伴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淀山湖新城列入上海新一轮建设重点,国家生态区建设渐已成型,青浦这片受中华悠久文化浸润的翠叶又绽新绿。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都市“村庄”,正用生态文明的巨大椽笔,描绘“国家生态区”的水墨江南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