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银行体系与金融危机
2014-11-03邢元
邢元
一.影子银行的基本概念
影子银行产生背景。从20世纪70~80年代开始,随着诸多国家金融管制的放松以及金融技术与网络技术的革命,全球金融体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由传统银行信贷方式向新的信贷方式转变。这种信贷融资体系没有传统银行的组织结构,却行使着传统银行信贷运作的功能,即如影子银行一样的银行。这种交易方式的重大变化,形成了一种新的金融体系。
影子银行的定义。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的执行董事保罗.麦卡利首次提出了影子银行体系,指的是游离在市场监管之外,和接受正规的金融监管的传统的商业银行对应的银行系统。
影子银行主要有三个标准来界定:(1)监管标准:游离监管体系之外和商业银行相对应的金融机构和信用中介业务;(2)机构标准:持有复杂衍生金融工具的非银行金融机构;(3)功能标准。具有信用转换,期限转换与流动性转换的中介。
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异同点。影子银行与传统银行相比较,有以下几个区别和特点:
影子银行对外不开展存款业务,这也是与传统银行之间最大的区别,影子银行也因此一直可以游离在银行业的监管范围之外,因此影子银行在吸收资金链条上具有先天的脆弱性。
影子银行为了提供高的投资回报率,往往大量利用财务杠杆举债经营。相比于传统银行,影子银行及其活动不受监管或所受监管较小。因此,影子银行可以将从投资者那里吸取的资金投资于大量风险高、流动性较低的长期资产,并且通过高杠杆率的运用,以获得高额收益,但同时也暴露于更大的风险之中。
影子银行多在场外进行金融衍生品交易(比如CDS,CDO等),相比公开市场中的证券交易,有关交易的披露信息严重不足,交易缺乏足够的透明性。
影子银行资产的流动性较差,由于活期存款账户等对于资金的流动性要求非常高,因此传统银行对其资产进行管理时也着重于流动性高的业务经营。
传统银行一般都要参与FDIC下的联邦存款保险,即使传统银行濒临破产或进入破产,其存款客户也往往会从FDIC那里得以赔偿。而影子银行一旦破产,其投资者并不享受保险赔偿。
影子银行的种类。目前影子银行的主要类型有:一是政府发起的证券化机构,如美国的房地美和房利美;二是信贷市场的投资基金公司;三是结构性投资载体。以下为两种常见的结构性投资载体:
结构性投资载体(Structure Investment Vehicle,SIV)。结构性投资载体(SIV) 是美国信贷市场里面一种以套利为目的的投资管理基金,它的运作十分类似于小型银行。SIV是一个典型的影子银行,它不受美国银行监管体系的监管,同时通过借入短期的、流动性强的负债发放长期的、流动性差的贷款。
高杠杆结构性投资实体(SIV—Lites)。高杠杆结构性投资实体具有管理更自由、杠杆率较高、资产投资组合多样化低且规模小的特点。与结构性投资实体及管道的开放寿命周期和进行交易的特点不同,高杠杆结构性投资实体往往是一次性发行,寿命周期有限。
二、影子银行与金融危机
2008年金融危机的产生过程及本质。
由伊拉克战争带来巨大的美国国债、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使美国政府就不得不做出选择。房地产的繁荣被视作拉动美国经济的重要驱动器,在极低的贷款利率,宽松的信贷政策的刺激下,许多本来没有能力购房的穷人也受到鼓励而贷款购房,带来了大量的次贷。当美国市场的次贷违约率开始出现上升时,短期资金市场迅速出现流动性危机,而以该市场为基础的SIV开始发生挤兑浪潮,大量投资者纷纷撤资。恶化的形式让评级机构开始对它们进行降级,此举又进一步加深SIV的困境。从SIV蔓延而来的危机开始出现在其他机构中。大规模的挤兑开始蔓延到其他的独立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金融危机爆发。
(二)影子银行助推金融危机
证券化过程放大影子银行的系统风险。在金融机构对衍生产品不断的包装、贩卖及收购的过程中,影子银行互相之间以及其与商业银行之间产生出复杂的信用和派生关系。在不断的对冲中,除了捆绑住更多的金融机构外,风险并没得到减少,反而在证券化产品不断增加中积聚起来,形成一个巨大的威胁。
高杠杆特性加剧风险。没有稳固的资金来源,没有资本充足率的限制,影子银行利用财务杠杆制造出大规模的债务。一旦风险出现,影子银行一般很难弥补断裂的现金流带来的资金漏洞。
去杠杆化过程推进危机。在次贷危机发生以后,为了弥补其流动性的漏洞,影子银行不得不甩卖其长期资产。在各大机构的抛售过程中,这些资产的价格一落千丈。资产缩水的同时,市场受到了严重的震荡,各种资产的价格发生下跌。银行开始惜贷,削减本来应该提供给其他行业,特别是实体经济中的信贷。流动性创造的丧失导致了严重的经济衰退,通货紧缩。
(三)金融危机冲击影子银行体系
全球金融危机对影子银行的影响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票据市场受损,影子银行融资困难。金融危机导致的各类短期票据市场急剧收缩,以短期债券市场为主要融资渠道的影子银行直接面临着“输血中断”的严重问题。
流动性减少,各类衍生品难以生存。由于各类衍生品高度依赖于良好的流动性,金融危机一旦蔓延开来,各类投资者纷纷撤资,甚至发生严重挤兑。此时的市场信心被摧毁,恐慌情绪蔓延,影子银行已经失去了生存的空间。
资产贬值,各机构雪上加霜。各类金融资产和实体资产的价格都开始纷纷贬值,收回的资产不足以弥补债务,难以为继的机构开始倒闭,其欠下的债务又让更多的金融机构陷入困境。这样的恶性循环几乎让市场上所有的参与者都受到重创。
三、国际影子银行监管改革的启示
国际上对加强影子银行监管的改革实践主要集中在六个方面:一是强化对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要求,将部分影子银行纳入监管范畴,提高了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强度;二是在影子银行和传统商业银行间设立隔离带,加强了风险隔离;三是建立风险处置预案,防范道德风险;四是关注并改进银行管理的薪酬激励约束机制;五是突出了信用评级机构的改革和信息披露制度的建设;六是在加强影子银行的监管中,注重在稳健的基础上推进影子银行的监管改革。由此可见,虽然各发达经济体的政府强化了对影子银行体系的有效监管和风险防范,扩大了金融监管的范围,但是并没有把影子银行的负面影响无限夸大和发展的空间。因此在监管改革实践中,在强化监管的同时,需要提高影子银行体系的稳健性,发挥影子银行体系在提高金融效率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认为它依然是金融市场特别是货币市场的重要力量,对经济和金融发展有特殊的意义,影子银行仍具有存在和发展的空间。
影子银行是金融体系巨大弹性的重要载体,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提供了金融工具。在证券化技术普及推广过程中,影子银行系统的影响范围日益扩大。由于影子银行的高杠杆操作以及影子银行体系内生的脆弱性,成为引发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影子银行体系的教训给金融业提供了重要启示,金融监管机构应对金融机构及金融活动实行有效监管。
参考文献
〔1〕 Gross B. Beware our shadow banking system [DB/R]. [2007-11-28]
〔2〕 Roubini N. NYU professor predicting a whale of a bear of market
[DB/R]. [2008-02-28]
〔3〕 葛奇,次贷危机的成因、影响及对金融监管的启示,国际金融研究 ,2008年第11期
〔4〕 范里德,证券化的经济学分析及美国的经验教训,中信出版社2007年版
〔5〕 张健华,美国次贷危机与金融制度重构, 金融研究,2008年第12期
〔6〕 钟伟、谢婷,影子银行系统的风险及监管改革,中国金融,2011,(12),33-35
〔7〕 李东卫,关于影子银行系统监管的几点思考,金融会计, 2011,(4),66-6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