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找初中语文的生活元素

2014-11-03刘丽

新课程·中学 2014年8期
关键词:课外实践生活化初中语文

摘 要:语文是生活的知识,初中语文更是贴近生活的教学。对于农村语文教学来说,生活元素的融入无疑是为语文教学增添了乐趣和实践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农村;生活化;课外实践

一、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1.生活化教学是农村教学的实践手段

语文是生活的艺术,最简单的生活应当作为农村孩子学习语

文的法宝,也是农村学生学习语文的优势。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有很多作品都是作者根据自己小时候在农村贫苦家庭中生活的经验来进行写作的,比如《在山的那边》《童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等,多是取自农村的生活和农村的景色。农村的孩子对其有着精确的理解,能够体会到作者内心的情感变化。生活化的教学将这种感受最大化,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语文,应用语文。

2.生活化教学能够帮助学生记忆语文知识

生活化的教学是将知识变成生活经验,通过在生活中不断实

践,成为学生“血液中的一部分”,与学生息息相关,这样记忆就不再是一件难事,而是一件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情。语文中存在一些和现实场景相似的语句,借助生活的形象就可以让语文知识

生动化,降低理解和记忆的难度。

3.生活化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主探索的能力

生活化教学是实践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探索知识能

力的重要方法。传统的语文教学只教会了学生记忆语文的能力,但是如何应用自己的语文知识却没有能得到锻炼。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不足也是因为它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认为学习它只是为了考试。通过生活化教学,能够挖掘学生的探索精神,发挥他们的潜力,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

二、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的主要手段

1.联系实际教学,进行“接地气”的教学

语文课本中选取的多是一些大文豪、古代诗人、词人的著作,在学生看来是遥不可及的。自然学习时对其的理解也就处在老师的讲解和课本的注解上面,不敢或是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进行进一

步的探究。对其的记忆也仅仅局限在填词考试上面,而忽视了其对生活的真正作用。

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引入自己的生活经验,做一些类似的陈述。比如,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时候,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讲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追求理想,小努力逐渐成就大成功的例子。之后再鼓励学生联系自身,讲述自己的故事。这样联系自身实际的教学拉近了作者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也就更具深度。

2.观察生活,成为自己生活的作家

如果说语文是一件艺术品,那么生活就是其铸造者。也许对于大文豪来说,生活的每个细节都是文学创作的素材,每一处景色都能够引发他们的思考。所以在学习语文的时候,重要的就是对生活的观察,不仅要观察作者带领我们走进的生活,更要观察我们“设身处地”的生活。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带领学生走进作者的生活,利用生活中的元素来进行教学。比如,在《童趣》一文中,为什么作者能够观察到如此美妙的画面,就是他善于观察,富有童心。老师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生活中的这些场景,然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看能否有新的发现。在日常的作业中,也要多加入生活元素,让学生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去完成语文作业。

3.改变语文考查方式,生活化语文测验

传统的语文考试就是试卷一张,写个作文、背个课文、写写生字就能够“过关”。但是这离真正的语文教学还有一段距离,特别是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讲,家庭的教育不够,课外的活动不多,一些兴趣和爱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培养。所以在语文的教学中,老师要扩大教学面积。

首先,要从考试的层面开始。改变原来单一的试卷考试的模式,采用多样化的测验方式。比如让学生针对某一个课题做调查报告,写出自己的感想。也可以结合某个课文写一篇自己的读后感,然后让同学老师评分,并作为考察的一部分。也可以放宽要求,让学生自己选择一种方式来展示自己的语文所学。对于语文知识的积累也可以采用周记或是日记的方式,不断总结自己的所学,和实际相联系,转换成自己的语文知识。

总之,语文的生活化教学是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创新手段,能够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应用知识,其具体的教育手段和措施还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总结。

参考文献:

[1]梁红妮.初中语文阅读之我见[J].陕西教育,2007(8).

[2]张继初.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科技咨询,2008(09).

作者简介:刘丽,女,1984年9月,本科,就职学校: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市鳌头中学,研究方向:初中语文。

猜你喜欢

课外实践生活化初中语文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质量提升的几点措施
略谈小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