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评论,如何以小搏大?
2014-11-03□文/王健
□ 文/王 健
与传统评论相比,微评论的特点截然不同:140字的容量,在草根中传播的贴近性,开放的互动空间,都要求我们改变传统评论的语态和写作方式。那么,微博有哪些特点需要注意?怎样才能让“微”评论发出“大”声音呢?
找准目标受众
根据新浪微博数据中心的统计,青少年是微博的绝对主体和最活跃的用户群。 从用户年龄结构分析,90后是微博用户的绝对主力,占53%;80后用户占37%。此外,从学历分布情况看,微博用户以高学历人群为主,其中大专及以上用户占70.8%。
目标受众的特点告诉我们,微评论要贴近他们的生活。语态上首先要力争鲜活,摈弃暮气沉沉的论理方式。内容上、表达上可以灵活多样,甚至使用80后、90后所习惯的网络语言。2013年2月16日,时值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在青年人中大热,“@人民日报”的“你好,明天”发布了这样一条微评论:
“【你好,明天】从春晚舞台上的“欧巴”,到“炸鸡与啤酒”火爆,令人再度惊呼“韩流”凶猛。韩剧入境20年,何以始终人气延绵?剧情轻松,制作精良,是剧迷喜爱的理由;环境宽松,政策扶持,是韩剧风靡的土壤。一个国家的强大,离不开文化的强大。虚心学习,悉心培育,让世界为“华流”买单,尚需几时?”
这篇微评论所探讨的本就是80后、90后热议的话题,整篇评论的用词、表达方式和关注的视角都能让年轻人找到共鸣。事实上,微博评论的效果在于能否让微博用户找到共鸣。如果微评论打动人心,病毒式的传播扩散方式将大大推动评论的影响。相反,如果微评论搞错了目标受众和传播对象,评论很容易“石沉大海”。
快些、再快些
一条微博的转发,只需要一秒钟的时间。正因于此,在微博上首先披露的新闻事件,数量和比例不断上升。根据《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2)》所做的统计,微博首曝的热点新闻事件在2010年占比9.3%,2011年飙升至20.3%。2011年影响巨大的“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钱云会事件”“红十字会万元餐”等事件均由微博曝出 。
信息的快速传递需要观点的快速跟进,因此,微评论也常常被人称为“快评”。事实证明,评论发布越是紧跟新闻事件,传播的效果也就越强。2013年3月25日夜23点43分,“@平度公安”发布消息,平度纵火案告破,这样一起因征地纠纷而行凶杀人的案件终于水落石出。数十分钟后的凌晨0点23分,“@人民日报”发布“人民微评”,就案件的最新进展发表观点:
“【人民微评:凶手归案,问责不能止步】在各方关注下,平度纵火案告破,凶手自会受到法律严惩!告慰逝者的同时,追问不能止息:征地协议村民是否知情?征地程序是否合法合规?案件告破不是句号,调查与问责必须跟上!”
评论因新闻而发,时效性要求不应放松,对微博而言更是如此。虽然评论有时需要观察、沉淀,但“快评”显然更符合传播规律,带来的影响也更大。
力争一击而中
传统观念认为,评论应该有完整的框架,清晰的逻辑和详细的论证。而微评论只能在140字的篇幅里做文章。对于微博专栏而言,字数会更加受限。例如,“@中国之声”的“早安今天”栏目,在140字中还需包括“#早安今天#”六个字符,余下134字的空间。
微评论局限于字数,其言论的结论性表达,缺少必要的完整论证过程;情绪宣泄感性简单,无法进行理性的深入分析;即兴的随意表述,缺乏深思熟虑。 那么对于一篇微评论,怎样化繁为简,同时不失锐度呢?
首先,微评论所立足的事实,多是关注度较高的新闻事件。因此,在微评论的内容中,叙述和铺垫的部分应尽量“瘦身”。即便是必要的叙述和铺垫,也要尽量争取多些干货,少些冗余。那些与后面的评论无太多关联的事实,则可以一笔带过。来看一例:
“#早安今天#湖北两所幼儿园再曝喂服病毒灵,震惊之余难免质疑:还有多少幼儿园曾经无视生命,突破底线?更应追问的是,一粒药片到达幼儿口中,本有药监、卫生、教育诸多部门,重重关卡,为何却关关失守?师者仁心,监管义务,法律规章,道德伦理去哪了?面对无辜幼童,应该被责问的何止是那些幼儿园!”
“@中国之声”的“早安今天”栏目所发的这条评论,叙述事实的部分就一句话:“湖北两所幼儿园再曝喂服病毒灵”。“此前哪里的幼儿园曾经曝出类似情况”“具体细节如何”“是否有孩子身体受影响”“怎样查处”等内容都完全省略。对接下来的讨论最关键的信息就是一个“再”字——再次曝出,其他都不必详述。
第二,论述的过程中应避免不必要的起承转合和旁敲侧击,而是要抓住气力,直击要害,三言两语点出本质。此外,新闻评论可以选取的角度往往并不单一,而是可以从多视角分析同一个话题。在微评论中,“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对于其他的角度,不可贪大求全。3月25日,当人们还在努力寻找马航失联航班MH370的下落时,马来西亚官方仓促召开发布会,宣布航班可能已经坠毁。“@人民日报”发布了一篇仅有30字的微评论。
“【你好,明天】今夜无眠,悲伤与愤怒交集。为逝者默哀,向生命承诺:我们要真相!”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虽然仅有30字,但这篇评论的观点直接而鲜明:“我们要真相”。从传统意义而言,这篇文字甚至算不上评论,却在微博上有近万的转发、评论。
角度小,评论实,言语锐是微评论的特点。拖泥带水的铺陈、四平八稳的论述和八面玲珑的平衡,不仅在140字以内难以呈现,也会让微评论举轻若重,丧失穿透力。
放低重心
微博有天然的草根性,微博账号虽然有认证与未认证之分,但每一个账号之间都是平等的。每位用户都可以自由发布信息、发表观点,也可以选择读或不读某一段信息。事实上,微博上一些草根账号的影响力,大大强于某些官方微博账号或实名微博账号。
此外,微博的信息大多是草根身边的人和事,流露的都是真情实感。微博上信息的表达带有极强的草根特性——口语化、随意化、碎片化,不是洪钟大吕、阳春白雪,而是随性流露、下里巴人。各类微博信息中,越贴近草根生活,传播的效果就越好。
微博是草根的舞台,微博上发布的信息本就应该带着草根的气息,而非“铅字”的墨迹。因此,无论微评论是代表哪家媒体的立场,视角都应该是平视,语言都应该是探讨,用词都应该平实。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当天“@人民日报”的“你好,明天”发了这样一条评论:
“【你好,明天】用青春赚回的钱,难赚回青春;用生命成就的事业,难补回生命;用幸福换来的成功,难带回幸福。今天,世界睡眠日,放下工作,丢开手机,早睡一小时吧,奔波的人们。晚安,中国。”
从文字的风格,很难看出这段微评论出自常常发布重要社论的《人民日报》。甚至很难感受到这是机构发布的官方言论,而非网友发布的“心灵鸡汤”。想象一下,如果把社论的语气和视角搬到网络空间并发布在微博上,会是怎样的效果。
看似无意的交流却有着鲜明的态度,寓观点于口语化的表达中,贴地气的视角和个性化的表达——微评论的生命力就在于草根。它或许没有传统媒体的深度,不会简单上纲上线,但一定抓铁有痕、雁过留声。
做足互动
“转发”“评论”和点“赞”是微博的基本功能,正是由于微博用户间的不断互动,让微博平台的影响力大大增加。一条微博的发出,只是发布而已,如果没有人转发或评论,等于做了无用功。
正是由于微博的互动性,让有些信息的传播能力大大增强。“一传十、十传百”正是微博几何级数般复制的特点,因此如何通过互动性增强微评论的传播效果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微评论的互动性首先体现在选题方面,应当是网友和群众关心的话题。有些新闻事件太过宏观,网友的关注度并不高。微评论既然基于网络空间,应摈弃大而不当的选题。与此同时,对网友热议不断的话题,通过微评论的方式把鱼龙混杂的观点加以厘清,有助于引导大众向着理性的方向迈进。例如,影星文章婚外情曝光,网上就此讨论颇多。“@人民日报”的“你好,明天”就此发出微评,引导大众理性看待:
“【你好,明天】媒体穷追不舍,网上段子迭出,明星私情演变成网络狂欢。既是公众人物,公众当然有知情权,可新闻报道与消费隐私,其实只有一步之遥。可以关注,但别消费家人痛苦;可以报道,但别僭越公私边界。知止,知息。”
微评论的互动性还体现在与网友的直接互动上。“@中国之声”的“早安今天”栏目,每天都会选取网友的精彩评论,在广播的“微博热议”栏目中播出。“早安今天”的微评论,只是起到了抛砖引玉的效果,众多网友的观点汇聚起来,对一个新闻事件的解析才会更集中、更准确、更全面。有专家认为,这样的互动方式“很好地弥补了传统媒体单向交流的缺陷,传统媒体通过微博加强与受众之间的沟通,更好地了解受众,同时也提升了受众对媒体的忠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