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杂志:领军者的经营秘籍
2014-11-03王高峰
□ 文/王高峰
尽管纸媒从整体上看已经进入了寒冬,很多从业者也随着广告商一起去了网络媒体,但可以肯定的是纸媒并不会在寒冬中“集体死亡”。至少在行业媒体中,尤其是在细分领域,纸媒生存空间和市场前景依然可以预见。
事实上,有不少纸媒并未受到当前整个传媒生态剧变的冲击。由于定位精准,经营成本较小,很多细分领域的纸媒业绩,在大环境下行的情况下反而逆势增长。因为以特定行业为报道对象的媒体,其业绩增长更多受制于行业的景气度,与媒体当前的发展态势并无直接关系。
《能源》杂志是比较典型的行业媒体,主要关注包括油、气、煤、电、新能源和低碳经济等领域的采写和报道。创刊6年来,由于长期坚持花大量人力物力放在内容上,《能源》杂志目前在国内能源行业中,尤其在几十家中央能源企业和能源主管部门中,已形成广泛影响,并成为很多企业高管和政策制定者的必备读物。
由于能源行业是国民经济基础性行业,市场容量巨大,尽管其行业景气度也随着整体经济形势而波动,但自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行业本身表现较为强劲,尤其是以风电和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在经过一段时期的“短暂停歇”后,目前又重回快速增长通道。这为《能源》杂志的市场经营,提供了良好的产业环境。
精准的多元化经营
《能源》杂志在经营思路上,一直较为多元化。包括广告、活动、培训和研究报告在内,杂志社开发了多种服务项目,尽可能多地为读者和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月度会议。目前《能源》杂志坚持每个月组织一次小型会议,以行业热点为话题,组织企业负责人、行业专家和政府相关管理者进行小范围交流,会议以闭门形式为主,以“务实”和“有用”为目的,能够让参与企业真正得到其想要的思路和观点。在该形式的会议中,我们会充分考虑整个产业链上不同企业的需求,邀请上下游企业共同参与,这样既能够为企业提供一个交流平台,还能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企业的市场合作。
例如,我们曾组织过能源企业物资采购公司的交流会议,邀请了包括供应商在内的多家企业参加,会议不仅讨论了物资采购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多家企业达成了化解问题的共识,还密切了采购企业和供应商之间的关系。
清华能源课程项目。近些年来,圈子文化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功能,尤其是企业经营过程中,能否进入到一个圈子更为重要。这些圈子文化以长江商学院、中欧商学院和各大名校的MBA最有代表性。三年前,能源杂志社与清华大学经管学院联合打造了针对能源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培训课程,目前取得了较好效果。
清华能源课程招收对象主要以能源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为主,每期招收30人左右,共分10个模块的课程内容,学制为一年,周末上课。当前第三期课程正在进行中,包括中央能源企业、地方能源企业和民营上市公司、私营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成为了该课程的学员,目前三期学员已达到百人。
清华能源课程项目不仅为杂志社带来一定的收益,更大的意义在于,这一项目聚合了能源领域非常多的优质资源。由于这个项目会经常组织一些活动,整个圈子的互动交流非常频繁,三期学员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而多数学员又是企业的决策者,这为企业之间的业务合作搭建了平台,也为每位学员提供了更有价值的服务。
能源中国行。能源中国行是能源杂志社较有特色的活动之一,活动起始于2010年,每年2—3次,最初的目的是利用《能源》杂志在行业的优势资源(包括企业资源和媒体资源),带领国内权威媒体和专家对能源企业进行走访,实地考察企业经营状况,客观反映行业现实。以“能源中国行——西南水电行”为例,我们曾组织10多家媒体一起走进四川和云南,在大渡河、金沙江、雅砻江等地前后10多天进行实地采访考察,最终形成了一批客观和非常有影响力的稿件,扭转了水电企业当时面临的压力。
随着活动的推行,目前参与者逐渐增加,除了媒体之外,包括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代表也参与了进来,这样整个活动内容就更加丰富,除了媒体报道之外,还能够促成企业之间一些项目的合作。
研究报告。《能源》杂志还为客户和读者提供研究报告的服务。由于在行业内有着较多的专家资源,很多资深的记者和编辑本身也对行业较为熟悉,目前能源杂志社为很多客户提供了较为个性化的研究报告项目。很多客户为了解一个行业或细分的领域,需要研究报告支持,我们会集中优势资源,组成一个项目团队,在较短的时间内为其提供详实的研究报告。
以上几个活动,正在成为杂志广告之外的主要创收来源,而且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事实上,由于长期在能源领域进行报道和“耕耘”,使得为客户和读者提供精准和有价值的服务成为可能,这也是细分领域媒体的最大优势。由于细分领域读者和客户为特定人群,虽然是小众,但他们有刚需,因此只要坚持将内容和活动做深做实,提供个性化服务,就比较容易打开市场。
扩大服务外延
尽管纸媒整体生态对《能源》杂志当前的影响不大,但作为引领趋势的行业媒体,不能满足于当前。在保证报道质量、“内容为王”的编辑原则下,如何扩大市场,开发更有价值的项目,为读者提供更加多角度的服务,是目前《能源》杂志团队正在思考的话题。
能源商学院是目前正在筹划中的项目之一。作为一个整体概念,能源商学院将成为集培训、会议活动、咨询服务等为一体的项目。在商学院旗下,将划分为油气专业委员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光伏专业委员会、煤化工专业委员会等数个不同的专委会,并聘行业内知名的企业代表为负责人(或召集人),定期举办活动(包括研讨会、专题讲座、媒体培训等),这样一来,每个领域就会进一步细化,按照原有的经营思路,细化领域的增加,将能够为更多的上下游企业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由此带来的社会效益也会相当客观。
另外,作为行业的引领者,《能源》杂志在新媒体和自媒体方面也正在发力。目前《能源》杂志的官方微信已经吸引了数万人关注,由于在新媒体领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关注的人数每日以数百人的数量增长,我们希望未来微信影响力也可以转化成实际效益。
当前,利用微信推广的项目正在引起越来越多读者的关注。不久前利用微信推出的短期培训项目,已经吸引了很多人报名参与。我们将结合行业热点,邀请业内专家和政策制定者,为读者提供及时、有行业指导性的培训,如“混合所有制”“互联网能源”等话题,都将成为近期短期培训的内容。
纸媒的寒冬,主要是针对受互联网行业冲击较大的新闻类和泛财经类媒体,对行业细分的媒体而言,并不尽然。由于能够提供多层次和较为精准的服务,行业媒体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事实上,即便在最传统的行业,只要能够做到行业顶端,就绝对会有生存的机会。
当然,细分领域也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比如这些媒体的市场容量相对有限,它们多受制于所报道的行业的市场情况等等。但只要及时调整思路,顺应大势,做到行业内最佳,那么它就会具有较强的生命力。随着媒体未来传播形式的继续变革,行业细分媒体可能会变成一种小众和奢侈的读本,变成一种为特定人群服务的载体,届时,它也可能会因此失去其传统意义上的媒介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