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天水经济区的背景条件、制约因素与优化发展探析
2014-11-01杜忠潮刘秀秀寇辰晨
杜忠潮,刘秀秀,寇辰晨
(咸阳师范学院 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关中—天水经济区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重点建设的经济区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经济区的建设是提升区域经济实力、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和复兴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大举措。对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发展,不同领域专家学者给予热切关注和研究。仅2008年以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关中—天水经济区”为主题的研究文献有271篇,其中88%以上是期刊论文。这些成果涉及该经济区的制约因素、选择路径、产业发展及城镇化等多方面的研究和探讨。本文将着眼于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过程中的背景因素、形成条件和制约因素,探讨关中—天水经济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针对经济区的更好更快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一、关中—天水经济区形成的背景条件
我国“十一五”期间发生的美国次贷危机,引起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并对中国的资本市场产生较大冲击,导致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外汇储备缩水、进而影响到国内部分金融机构的业绩;其次是出口受阻,贸易额不断减少。21世纪以来的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一直占据总出口额2成以上的份额,出口速度增长较快。美国作为中国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国之一,其经济放缓和全球信贷紧缩将使我国经济的外部环境趋紧。虽然我国已将出口结构升级和出口市场多元化,但次贷危机通过减少出口导向型企业的投资需求,最终无可避免地波及整个中国宏观经济。[1]同时,由于国内能源和原材料资源的短缺,导致我国中东部地区依赖出口贸易的企业破产、倒闭,以及一些产业向内地市场转移,一些向国外市场转移却又受到当地政策限制,举步维艰。因此,国家必然将扩大内需提高到一定高度,减少本国经济对外界的依赖性,重点将侧重于中西部内需市场的开拓。[2]
(一)关中—天水经济区城市间的吸引和辐射效应
城市之间的相互吸引和辐射是经济区形成的根本动力。[3]关中—天水经济区是以超大城市西安为核心,以其外围的咸阳、杨凌、宝鸡、渭南、铜川、商洛和天水等为节点形成的城市经济区。通常使用引力模型测评各级中心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以确定其辐射范围。[4]其一般表达式为:
公式(1)中:Iij为i和j两个城市间的相互作用量,Pi、Pj为i和j两个城市的人口规模(反映城市规模),d为i和j两个城市间的距离,k为经验参数。但实际应用该模型时则需要修正。
表1 关中—天水经济区(含辐射区)主要城市指标与规模值(2011年)
本研究选用反映城市经济实力及其工业经济效益的四个指标:常住人口、邮电业务总量、社会商品零售额和国内生产总值表示城市规模(表1)。并采用该四个指标的几何平均值作为城市综合规模值Vi,计算公式为:
公式(2)中:Vi为 i城市综合规模,xi1、xi2、xi3、xi4分别为i城市的常住人口、货运周转量、社会商品零售额和国内生产总值;至于城市间的距离,选用交通线距离(城镇公路或高速公路里程,图1)。则修订的城市间相互作用引力模型的公式为:
公式(3)中:Iij为i和j两个城市间的相互作用量,Vi、Vj为i和j两个城市的综合规模,d为i和j两个城市间的距离,k为经验参数,取k=1.利用公式(3)可计算出关中—天水经济区及其辐射区各城市间的相互吸引力强度(表2)。
图1 关中天水经济区及其辐射区城市间(高速)公路里程
关中—天水经济区内,西安作为经济区极核的地位无可替代(表1、表2),咸阳、渭南属强紧密层经济体,杨凌、宝鸡、铜川和商洛属弱紧密层经济体,而天水、平凉、庆阳、延安、汉中、安康和陇南则属于外围层经济体,由此形成了核心—外围式空间结构。同样可以求得行政上隶属于甘肃省的天水、陇南、平凉和庆阳与其省会城市兰州之间的引力强度为0.59、0.21、0.25、0.23,分别比其与西安之间的引力强度在数值上相差0.48、0.13、0.76和0.66.因此,天水、陇南、平凉和庆阳诸城市受西安的吸引和辐射作用明显大于其所受到省会城市兰州的影响。表明将平凉、庆阳、延安、汉中、安康和陇南等城市作为该经济区的辐射区是有着一定的客观依据。
表2 关中天水经济区城市间的吸引力强度
(二)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历史文化联系与政区沿革
据研究考证,关中和天水的历史文化联系源远流长,政区沿革有分有合。一是秦文化一脉相承。据《史记·秦本纪》记载,周孝王时秦部族首领非子善养牲畜,被派往汧渭之间养马,结果“马大蕃息”,孝王“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秦”即后世的秦亭(天水市辖区),表明秦部族结束游牧,在天水一带定居下来。至秦仲时,其地为西戎所夺,周宣王以仲子五人领兵七千,讨伐西戎获胜,“于是复予秦仲后及其先大骆地犬丘(今陕西兴平附近) 并有之,为西垂大夫”。即秦人不但夺回秦地的封邑,而且将势力发展到关中。周幽王时犬戎攻破镐京,秦襄公率兵救周,“战甚力,有功”,并亲自领兵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这样秦国便有了立足之地,并经过几代的努力,牢牢地控制了关中。其重心也转移到关中地区,先后建都雍城(今陕西凤翔一带)、栎阳(今陕西临潼东北)和咸阳等地;[5]二是丝绸之路一线牵。关中(古长安)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天水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和历史上茶马贸易的重要集散地。从古西安出发的商队途经天水,通过河西走廊向西行至西域,一条丝绸之路将关中地区座座历史文化名城与天水市在历史上连接起来;三是空间地域毗连、政区沿革上有分有合。天水与关中经济区拥有陕甘两省的共同边界长达120km,故在行政区域的沿革变化上有分有合。据考证,[6]秦汉时期天水分属陇西郡和天水郡,关中则属内史等“三辅”之地。唐朝(唐太宗时)分天下为十道,关中属关内道,天水为秦州,属陇右道,治所在秦州。到了北宋初年,全国分为十五路,包括陕西路。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将陕西沿边地区分为秦凤、泾原、环庆、鄜延四路,后又增加熙河、永兴军路,共六路。当时关中大部属永兴军路,治所为今之西安。天水则属秦凤路,称秦州且为秦凤路治所。而秦凤路还管辖关中西部(今宝鸡市的大部分)地区,天水与关中在行政上已密不可分。元朝分天下为十个行省,所置甘肃行省主要管辖河西走廊地区直至今宁夏、青海一带。而秦州(天水)与关中同属于陕西行省;明朝初年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布政使司,其中陕西布政使司管辖“东至华阴与河南山西界,南至紫阳与湖广、四川界,北至河套,西至肃州外为边地”,包括今天水市(称秦州)在内,属陕西布政使司巩昌府管辖;清初设陕西行省管辖范围与明代同。到了康熙二年(1622年),“析临洮、巩昌、平凉、庆阳四府,置甘肃省,移右布政使治之”,史称“陕甘分治”。从此天水随巩昌府转归甘肃,仍称秦州,为直属于省的直隶州,天水与关中合治六百年后,最终分途。
(三)发达的交通网络联系
关中地区现已建成以西安为中心的米字型立体交通网络。早在1937年,陇海铁路就贯通了关中平原。[7]70多年来,相继建设了宝成、西候、西延(包)、西户、南同蒲、西康、宝中等铁路和郑西高铁、西成高铁(2017年通车);20世纪80年代建设了西临、西铜高速公路和西安咸阳国际机场。90年代以来建设了西潼、西宝(连霍高速G30)、西榆、西康(包茂高速G65)、西富(商南县富水镇)(沪陕高速G40)、咸长和西漫(商州市漫川关)(福银高速G70)、西禹(韩城禹门口)和西汉(京昆高速G5)等高速公路段。[8]迄今为止,关中9个城市全部分布于铁路和高速公路沿线,关中地区的61个县(市、区)中,有铁路或高速公路经过的市区或县城的比重在85%以上,所有重要市镇均有省道等主干公路相连。目前,地处甘肃省的天水与关中地区之间有陇海铁路宝天复线、宝天高速公路(连霍高速G30)、宝天310国道以及民航天水机场相通,地面与空中的构成了相对完整的立体交通体系,加之天水与关中地区间的渭河水系,高压输电线路、国际互联网光缆干线等线状基础设施在某种程度上又强化了交通体系的功能,使两地联结为一体,为人力流、物质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提供了保障和支撑。
二、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制约因素
(一)资源环境制约因素
1.气候、地形条件与地质灾害频繁
关中—天水经济区位于西北地区的关中平原和天水盆地,大部分地区在800mm等降水量线以北,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量较少;加之该地区内河流的径流量小,大型河流只有黄河一级支流渭河,故该地区的水资源相对缺乏。关中平原北部为黄土高原南缘,地形为阶梯状河流阶地、黄土台塬及山前洪积冲积扇等,植被覆盖率低,地表覆盖层为结构松散风积黄土与河流冲积洪积物,抗风化能力较低,在斜坡地区较易引起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关中地区南部为秦岭北坡的山前洪积扇、黄土台塬与河流阶地等,农业发达,河流众多,同样易发生泥石流和洪涝灾害。天水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陕甘川的交界地带,山地多,平原少,土地起伏大,降水量偏少,自然灾害频繁。总体而言,关中—天水经济区较之我国东部及西南地区,降水量少,地表起伏大,植被覆盖率低,深居内陆,远离出海口,阻碍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
2.关中—天水经济区内水资源短缺
水资源作为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9]从关中—天水经济区“7市1区”的水资源状况(表3)来看,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较低,绝大多数城市的人均水资源量(商洛市除外)低于同年陕西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属于较为严重的缺水地区。况且该经济区地域自古以来农业较为发达,农业用水量很大,迄今农田多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更加剧了该地区水资源的紧缺。加之人口密度大,水体污染严重,部分城市地下水资源过度开采等因素,致使该地区水资源相对匮乏。
表3 关中—天水经济区“7市1区”水资源利用状况(2011年)
关中—天水经济区由天水盆地、渭河冲积平原及二者之间的峡谷地带构成,并沿陇海铁路呈带状分布,东西长约600km.由于受气象气候、土质地貌、土壤植被等各种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皆不均匀。总体来看,关中地区中东部的杨凌、咸阳、西安和渭南水资源拥有量和用水量不均衡。如该经济区内2011年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16%和陕西省总人口的77.80%,但是水资源的总量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0.86%和陕西省水资源总量的33.26%;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同时期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40%和陕西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42.75%(表3)。
3.经济区内能源消费结构不平衡
关中—天水经济区及邻近地区内自然资源丰富、矿藏储量巨大:关中富有煤、钼、金、非金属建材、地热等矿产,天水有煤、铁、铜等,其辐射区陇东盆地和陕北南部则蕴藏优质煤、石油、天然气等矿产、陕南商洛一带盛产贵金属、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及各类非金属矿产。陕西省矿产资源储量总价值超过4258万亿元,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居全国之首。煤、石油、天然气三种支柱性矿产保有资源储量和产量在全国的位次分别为煤第3、石油第7、天然气第2.经济区能源储量巨大,消费量也很高。[1]如2012年关中天水经济区“7市12区”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总量达到10787.49万吨标准煤。而且,随着西部大开发以来区域重化工业的快速发展,经济区内的能源消费总量呈逐年上升趋势。
从能源消费结构来看,煤炭能源消费所占比重过高,天然气、水电所占比重过低,消费结构不平衡。煤炭的消费所占比重达73.64%;石油消费量从2000年的546.43万吨增加到2012年的1563.51万吨,石油及其制成品的消费增长很快,主要归因于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和车辆保有量持续上升;天然气消费量从2000年的21.1亿立方米增长到2011年的272.1亿立方米,相对于煤炭而言,清洁且成本较低,应加大天然气使用和开发力度。①数据来源: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2011)。
(二)人文经济约束条件
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面临着多数城市缺乏辐射带动能力,后发型、赶超型城市群发展的内在困境,[2]各个城市之间自身发展不足,工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不健全,经济区域内城市分布不够紧凑,带状式分布制约了城市之间的产业联系,区域内部资源浪费较大,经济发展势头不足等问题。
1.关中—天水经济区城市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关中—天水经济区以西北特大城市西安为经济增长极核,外围城市如咸阳、渭南、宝鸡、铜川、杨凌、天水等为节点城市,对区域内资源、资金、劳动力形成整合的发展态势。但是,该区域内各城市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表4)。如西安市的非农人口是杨凌和天水的35倍和3.6倍,而西安市的GDP分别是该两个城市的51倍和39.5倍,西安市财政收入分别是两个城市81倍和6.6倍。
2.经济区内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但差距越来越大
表4 关中—天水经济区主要城市经济指标(2012年)
图2 “关—天”经济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变化
图3 “关—天”经济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化
关中—天水经济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总体上呈上升态势(图2、图3),但各市区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却越来越大。如2008~2012年,西安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由5212元增长到1144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5207元增加到29982元,分别增长120%和97%;同时期天水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148元增长到386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9040元增加到15177元,分别增加80%和69%;表明经济区内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皆不断提高。但是各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增大之势,主要体现在2008年西安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天水市的2.43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8倍;西安市城乡居民收入比为市2.42、天水市为4.21;2012年西安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天水市的2.96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前者是后者的2.00倍;西安市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62、天水市相应为3.93.显然,横向上不同市区的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有所增大,纵向上同一市区城镇居民和农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亦有增大之势。
3.经济区内产业结构有失合理,合作领域单一,关联度不强
关中—天水经济区是国家“三线”建设时期形成的国防军工基地,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的综合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重要的装备制造业集聚地,工业部门较为齐全。[2]但从该经济区各城市区的产业特征、主导产业及其产业职能(表5)来看:各城市之间的产业结构有失合理,除了铜川、杨凌和商洛之外的大部分城市都是以加工工业、装备制造业为主,主导产业的合作领域薄弱、交叉产业多,互补协调性差、竞争替代性强,城市之间产业联系不密切,资源浪费严重。如天水市的电子仪表、装备制造业和通信设备与关中地区的宝鸡、咸阳、西安等城市的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加工业多有交叉。况且,除西安具有大型装备制造之外,其余城市均以小型规模为主。大部分主要城市的工业职能特性不突出,产业之间互补协调性不强,城市之间关联度较弱、相互联系不够紧密,城市经济结构缺乏创新性。
4.关中—天水经济区人力资源开发能力较弱
关中—天水经济区内共有高等院校80余所,100多个国家级和省级重点科研院所,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人力资源潜力大,但是人力资源的素质缺乏优势,高等人才的地域分布很不均衡。西安作为该经济区、乃至西北地区的经济中心,分布有70多所高等院校和绝大多数重点科研院所,是关中—天水经济区的人才集聚地和吸引“谷地”,也造成其他等级城市高等人才大量流失。这一方面在于西部地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受教育人群年龄参差不齐;另一方面高等技术人才集聚西安,导致西安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同其他城市存在显著差别。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建立有利于人才均衡发展的人才开发机制。
三、关中—天水经济区健康持续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一)合理利用经济区内的自然资源,保持生态环境平衡
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落后产业,加快节能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利用;在沟壑纵横的黄土区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增加绿地覆盖面积,加大水土保持和生态恢复等工程建设,积极创建生态宜居城市群;加强水资源的源地保护,加大城镇生活污水和垃圾的处理设施建设,实施污水净化、达标排放和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合理有效地利用水资源。
表5 关中——天水经济区各市工业职能特征
(二)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近年来经济区内各市区经济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经济区内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由于西部地区经济薄弱,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不高,城乡收入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因此,必须把不断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改善生活质量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建立职工收入与国家经济效益协调发展的机制。不断完善企业制度,扩大就业,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提高在外务工人员的工资和最低生活保障,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业示范基地的建设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保障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红利,实现共同富裕。
(三)促进经济区内产业结构的转型,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
为了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和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经济区,政府和企业管理层在推动经济区发展过程中,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第一,通过空间管制、总体控制,项目审批等方式严格环境保护准入制度,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清洁、污染小的项目,督促环境污染项目做好预防和后期治理方案;第二,强化政府的环境监管力度,逐步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出”的产业,建立“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生产模式,促进生产结构的优化调整;第三,实施激励性“环境经济”政策和措施,鼓励和倡导企业成为资源、环境友好型优秀企业,促进工业企业良性健康发展;第四,充分利用各市区的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建设生态旅游目的地和生态城市。[10]
(四)加强人才引进培养机制,提高区域经济创造能力与核心竞争力
优化经济区内的人力资源开发环境,鼓励创新型人才通过兼职、技术开发和引进项目等方式自由流动;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中型企业,以一部分重大科研项目为载体,加快建设人才培养基地;充分利用经济区的科技优势、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统筹各类资源,引导创新产业集聚,提高各城市区经济的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
[1]贾晓薇.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及对策[J].宏观经济,2008,(8):88-89.
[2]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0412929.htm,2014-03-01
[3]何栋材.关中—天水经济区形成的基础和空间结构优化[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28(4):41-45.
[4]龙青云.城市间相互作用的万有引力模型分析[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6(53):48-49.
[5]雍际春.秦人早期历史研究及其价值探讨——秦早期历史研究之一[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9,29(4):51-55.
[6]李建国.关中与天水历史渊源考——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历史阐释[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28(2):75-79.
[7]薛东前,姚士谋,张红.城市群形成演化的背景条件分析——以关中城市群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19(4):50-53.
[8]天域北斗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编著.中国高速公路及城乡公路网行车地图集[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12:373.
[9]刘书明.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地方政府合作问题与对策——以关中—天水经济区为例[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1):74-79.
[10]范鹏.关中—天水经济区:西部大开发新的增长极[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0,30(4):5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