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语境下英语第二课堂任务分层模式探索
2014-10-31孙晨婷
孙晨婷
摘 要: 在传统的英语多层次化第二课堂体系中,各独立子活动间缺乏联系性、相关性,且交流者之间往往因文化背景差异和信息差而难以形成真正有意义的英语交流。本课题利用问卷和访谈的形式,追踪调查了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的“十万美国学生来华”项目中的工作任务分层情况。从语言习得角度分析参与者英语水平和其承担的工作内容,以及任务结束后的效果,发现这种真实语境下的各层有关联的分层活动对各英语水平参与者的英语语言交流能力、自主学习方法和拓宽国际视野均有促进作用,适合作为真实语境下英语第二课堂的任务分层模式进行推广。
关键词: 英语第二课堂 真实语境 多层次化 任务分层
一、研究背景
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英语第二课堂的开设是改变传统单一英语教学模式的有效途径之一(束定芳,2006)。为了更系统化地建设英语第二课堂,由不同能力要求的任务构成的立体化模式在近十年受到大量学者的青睐(邓琪,2007;郭继东,2008;邢献红,2009)。例如:由英语晨读(初级能力目标)、英语角(中级能力目标)和模拟英语招聘会(综合能力目标)组成的英语第二课堂体系就是这类“立体化”模式的体现。随后,同济大学的黄立鹤(2011:91)在以上理论构想基础上,归纳出了“SMH”建构模式下的系统性(Systematic)、多维度(Multidimensional)、分层级(Hierarchical)的英语第二课堂。
这些第二课堂立体化体系的建设,都注重于开发多个针对各英语水平的子活动,将它们串起来形成一套英语第二课堂系统。这样做的好处是各英语层级的学生都能很容易找到自己相对应的第二课堂活动,但各活动间缺乏连续性和相关性,无形间将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隔离开来,影响了一部分英语水平低的学生的参与热情。
我们在2013年对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的90名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分别为:B级30名,A级30名,四级30名)进行了英语第二课堂的参与内容需求分析,结果显示,不管哪个层级的学生都对真实英语语境的第二课堂有着相当的渴望度(B级63.3%,A级76.7%,四级86.7%),这种对参与到真实语境第二课堂的意愿得到了语言学家Finocchiaro(Finocchiaro&Brumfit 1983)的理论印证,他认为学习语言的内在动机来自于对语言交际内容的兴趣,真实语境不仅让学生直接接触到内容新颖、鲜活的语言材料,更重要的是交流者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基于信息差而产生的交流真实而有意义,由此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传统的多层次化第二课堂建设中零散的子活动(如晨读、英语角、英语竞赛等)虽然可以操练语言,但由于交流者之间常常缺乏文化背景差异和信息差,导致学生无法真正提起兴趣。
那么,随着目前各高校的国际交流项目日渐增多,是否可以通过对其接待任务难度的合理分层,为更多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提供一个各任务间有连续性和相关性的综合平台呢?
二、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十万美国学生来华”项目的任务分层模式
研究表明,目前比较合理的多层次化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基本按所需语言要求分为三个等级:初级(以听说模仿技能为主)、中级(在培养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涉及跨文化交际)、高级(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黄立鹤,2011;邓琪,2007)。此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的长期国际项目之一“十万美国学生来华”(以下简称“十万强”)项目①的任务分配也是以此为根据的(表1)。因此,为了探索建设真实语境下的多层次化第二课堂,本课题对“十万强”项目中的志愿者工作情况进行了追踪调查。试图通过分析参与者的英语水平和其承担的工作内容,以及任务结束后的效果,归纳出一个真实语境下的英语第二课堂任务分层模式,并力争将此模式在各高校日益常态化的国际交流项目中推广。
表1 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十万美国学生来华”项目志愿者工作和英语水平分布
三、对“十万强”分层任务设置效果的调查
此次研究从三层任务对参与者语言能力、学习和交流方式的影响,对参与者国际化视野开阔的影响等方面验证真实语境下多层次化任务的效果。
1.研究方法和过程
此次研究采用了问卷和访谈结合的研究方法。问卷采用了五点制里克特量表,对三层任务的志愿者英语语言能力变化、学习方法变化和项目结束时志愿者的再次参与意愿等指标进行了初步统计和分析。由于样本数量偏少,我们对其中一些志愿者进行了访谈,以期获得更真实的数据解读。
我们分别在2013年和2014年向参与当年“十万强”项目的志愿者发放问卷共51份,回收有效问卷42份。因为第二层志愿者较多,为达到人数比例上的平衡,我们随机抽取了14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见表2。对自愿接受后续访谈的受访者,我们在任务完成后及时与他们进行了访谈。
表2 各层级任务参与者的英语水平分布
2.数据分析及结果
(1)各层任务对各英语等级参与者语言能力的提高。
共有77.8%的志愿者表示在“十万强”这个项目的真实语境下,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语言。就三层任务中学到新语言的几率来说,第一层任务明显比其他两层偏低(图1)。通过访谈,我们得知这是因为第一层任务的工作场所较单一,所要求的语言也相对较固定。当问及对现任工作是否满意时,10名B级参与者全都表示满意,原因是这样的工作环境“较安全”、“知道要说什么”,而4位A级水平者中有两位表示“所用语言太单一”、“希望与美国学生有更多接触”。
所以,模仿、重复(第一层任务)比较适合语言水平相对较低(B级)的学生;自由交谈(第二层任务)适合大部分A级和四级水平的学生;第三层任务对语言及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学生可以完成重要信息通知等任务,而对于涉及美国学生的问题的解决和沟通,即使是四级水平的初次参与者也觉得“非常难”,实际操作中需要求助教师。endprint
图1
在对新语言的记忆效果上,61.1%的志愿者表示在任务结束后对学到的语言还记忆犹新。我们统计了表示学到了新语言点的志愿者对“记忆效果”的平均赋分,发现参与第二层任务的志愿者的记忆效果明显好于第一、三层参与者,第一、三层的新语言记忆率则差不多,也都超过了4分的水平(第一层为4.14,第二层为4.78,第三层为4)。这说明在真实语境下的语言学习效果与参与者的初始英语水平并无直接关系,只要有难度合适的新语言点,B级水平参与者就能与四级水平参与者获得差不多的学习效果。对于第二层任务承担者来说,由于其工作需要大量真实语言互动,且语言环境较轻松、广泛,因此学到的语言知识更多,记忆效果更好。
通过数据可见,只有英语水平较好的学生才能参加真实语境英语交流活动的传统观念是不全面的,只要真实语境下的任务与参与者的英语水平相匹配,各英语水平的参与者就能在语言方面得到进步,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2)三层任务对参与者英语交流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影响。
所有调查参与者中,共有16人认为在完成任务时出现了由焦虑引起的交流障碍,以二、三层任务承担者为主,共14人。在应对交流障碍时,16人全部表示用到了“肢体语言”、“重复”、“同义替换”等语言交流技巧。在全部受访志愿者中,也有36.1%的人利用了“事先或事后查字典”、“事先或事后上网了解美国习俗”和“求助语言水平较高的同伴”等自主学习方法以保证交流顺畅。这其中有近一半的人(16.7%)表示以前很少预习或复习,表明这类任务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有一定促进作用。由于处于同一任务背景下,语言水平较低的参与者可以直接询问语言水平较高的同学,降低了他们由“情感过滤”产生的焦虑情绪,更有利于促进语言习得(Kreshen 1985)。
随着任务的推进,在全部接受调查的人中,86.1%的人认为自己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跟美国学生的交流障碍越来越少。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层任务的参与者在完成其主要任务时,焦虑感明显比其他层次低(仅有2人出现了焦虑)。志愿者在日记中写道:“……(在完成任务时)我就按照老师培训的(语句)说。”由此可见,事先有针对性的培训对交流过程中焦虑的消除有很好的效果。
(3)分层任务对学生的国际化交流意愿的影响。
在全部36人中,有34人表示“非常愿意再次参加类似的国际项目”。经统计,91.7%的项目参与者表示自己在项目中的本职工作,拉近了自己与国际友人的距离,增强了自己再次参与国际交流的信心。88.9%的参与者表示通过本职工作,他们对美国和美国文化的认识有了改变,产生了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可见,各英语水平的学生通过完成与其英语水平相当的真实语境下的工作任务,不仅增强了他们再次参与国际交流的信心,还开阔了他们的国际视野。
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得出,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的“十万强”项目中的分层任务设置,在各英语水平参与者的英语语言交流能力、自主学习方法和拓宽国际视野方面均有促进作用,可以作为真实语境下多层次第二课堂建设的任务设置的模板。
四、模式的问题及改进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发现,已有的分层模式中,当A级英语水平对应第一层工作任务时,参与者多认为语境死板,缺乏挑战;而当四级英语水平对应第三层工作时,部分初次参与者认为压力较大,比较焦虑。在一些问题的沟通上,学生参与者确实无法给出解决办法。因此,我们对真实语境下高校英语第二课堂的任务分层设置进行了改进:
三个任务层级互相相关且有连续性,可以形成一个以中级(第二层次)任务为主,以初级(第一层次)任务为预备,以高级(第三层级)任务为拓展的真实语境下的高校英语第二课堂任务框架,并推广到其他类似的国际项目接待中。
另外,通过归纳参与者的意见,我们提出两条建议,以更好地开展此类第二课堂活动:
1.可事先针对特殊岗位的工作场景进行英语培训,以降低参与者在实践过程中的焦虑感。
2.在任务执行过程中,要求参与者每天记录所遇新词或新表达,以巩固记忆,增强语言学习效果。
当然,此次研究也有不足之处。比如,受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十万美国学生来华”项目的开展年限和规模限制,调查样本还显不足,导致一些数据有以偏概全之嫌;尽管我们已经尽力维护调查的客观性,学生在接受访谈时面对任课教师的提问,也不保证所有回答都毫无保留,故对客观性有所影响。这些不足之处在后续调查中我们会尽力改进。
注释:
①“十万美国学生来华”项目是美国总统奥巴马和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共同提议的两国青年交流项目。美国中学生、大学生以学校为单位组团,暑期来华进行为期10~30天的专业、文化课程学习。中国高校负责授课和接待工作。
参考文献:
[1]邓琪.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建设实践[J].重庆大学学报,2007(13):135-140.
[2]郭继东.当前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科学,2008(24):38-40.
[3]黄立鹤.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创新模式之理论与构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25):90-92.
[4]束定芳.语课堂教学新模式刍议[J].外语界,2006(4).
[5]邢献红.自主学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立体模式建构[J].中国大学教学,2009(12):80-82.
[6]Finocchiaro M.&Brumfit C.TheFunctional Approach:From Theory to Practice[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2.
[7]Krashen S.D.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1985.47.
此课题为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成果。endprint
图1
在对新语言的记忆效果上,61.1%的志愿者表示在任务结束后对学到的语言还记忆犹新。我们统计了表示学到了新语言点的志愿者对“记忆效果”的平均赋分,发现参与第二层任务的志愿者的记忆效果明显好于第一、三层参与者,第一、三层的新语言记忆率则差不多,也都超过了4分的水平(第一层为4.14,第二层为4.78,第三层为4)。这说明在真实语境下的语言学习效果与参与者的初始英语水平并无直接关系,只要有难度合适的新语言点,B级水平参与者就能与四级水平参与者获得差不多的学习效果。对于第二层任务承担者来说,由于其工作需要大量真实语言互动,且语言环境较轻松、广泛,因此学到的语言知识更多,记忆效果更好。
通过数据可见,只有英语水平较好的学生才能参加真实语境英语交流活动的传统观念是不全面的,只要真实语境下的任务与参与者的英语水平相匹配,各英语水平的参与者就能在语言方面得到进步,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2)三层任务对参与者英语交流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影响。
所有调查参与者中,共有16人认为在完成任务时出现了由焦虑引起的交流障碍,以二、三层任务承担者为主,共14人。在应对交流障碍时,16人全部表示用到了“肢体语言”、“重复”、“同义替换”等语言交流技巧。在全部受访志愿者中,也有36.1%的人利用了“事先或事后查字典”、“事先或事后上网了解美国习俗”和“求助语言水平较高的同伴”等自主学习方法以保证交流顺畅。这其中有近一半的人(16.7%)表示以前很少预习或复习,表明这类任务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有一定促进作用。由于处于同一任务背景下,语言水平较低的参与者可以直接询问语言水平较高的同学,降低了他们由“情感过滤”产生的焦虑情绪,更有利于促进语言习得(Kreshen 1985)。
随着任务的推进,在全部接受调查的人中,86.1%的人认为自己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跟美国学生的交流障碍越来越少。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层任务的参与者在完成其主要任务时,焦虑感明显比其他层次低(仅有2人出现了焦虑)。志愿者在日记中写道:“……(在完成任务时)我就按照老师培训的(语句)说。”由此可见,事先有针对性的培训对交流过程中焦虑的消除有很好的效果。
(3)分层任务对学生的国际化交流意愿的影响。
在全部36人中,有34人表示“非常愿意再次参加类似的国际项目”。经统计,91.7%的项目参与者表示自己在项目中的本职工作,拉近了自己与国际友人的距离,增强了自己再次参与国际交流的信心。88.9%的参与者表示通过本职工作,他们对美国和美国文化的认识有了改变,产生了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可见,各英语水平的学生通过完成与其英语水平相当的真实语境下的工作任务,不仅增强了他们再次参与国际交流的信心,还开阔了他们的国际视野。
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得出,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的“十万强”项目中的分层任务设置,在各英语水平参与者的英语语言交流能力、自主学习方法和拓宽国际视野方面均有促进作用,可以作为真实语境下多层次第二课堂建设的任务设置的模板。
四、模式的问题及改进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发现,已有的分层模式中,当A级英语水平对应第一层工作任务时,参与者多认为语境死板,缺乏挑战;而当四级英语水平对应第三层工作时,部分初次参与者认为压力较大,比较焦虑。在一些问题的沟通上,学生参与者确实无法给出解决办法。因此,我们对真实语境下高校英语第二课堂的任务分层设置进行了改进:
三个任务层级互相相关且有连续性,可以形成一个以中级(第二层次)任务为主,以初级(第一层次)任务为预备,以高级(第三层级)任务为拓展的真实语境下的高校英语第二课堂任务框架,并推广到其他类似的国际项目接待中。
另外,通过归纳参与者的意见,我们提出两条建议,以更好地开展此类第二课堂活动:
1.可事先针对特殊岗位的工作场景进行英语培训,以降低参与者在实践过程中的焦虑感。
2.在任务执行过程中,要求参与者每天记录所遇新词或新表达,以巩固记忆,增强语言学习效果。
当然,此次研究也有不足之处。比如,受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十万美国学生来华”项目的开展年限和规模限制,调查样本还显不足,导致一些数据有以偏概全之嫌;尽管我们已经尽力维护调查的客观性,学生在接受访谈时面对任课教师的提问,也不保证所有回答都毫无保留,故对客观性有所影响。这些不足之处在后续调查中我们会尽力改进。
注释:
①“十万美国学生来华”项目是美国总统奥巴马和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共同提议的两国青年交流项目。美国中学生、大学生以学校为单位组团,暑期来华进行为期10~30天的专业、文化课程学习。中国高校负责授课和接待工作。
参考文献:
[1]邓琪.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建设实践[J].重庆大学学报,2007(13):135-140.
[2]郭继东.当前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科学,2008(24):38-40.
[3]黄立鹤.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创新模式之理论与构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25):90-92.
[4]束定芳.语课堂教学新模式刍议[J].外语界,2006(4).
[5]邢献红.自主学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立体模式建构[J].中国大学教学,2009(12):80-82.
[6]Finocchiaro M.&Brumfit C.TheFunctional Approach:From Theory to Practice[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2.
[7]Krashen S.D.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1985.47.
此课题为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成果。endprint
图1
在对新语言的记忆效果上,61.1%的志愿者表示在任务结束后对学到的语言还记忆犹新。我们统计了表示学到了新语言点的志愿者对“记忆效果”的平均赋分,发现参与第二层任务的志愿者的记忆效果明显好于第一、三层参与者,第一、三层的新语言记忆率则差不多,也都超过了4分的水平(第一层为4.14,第二层为4.78,第三层为4)。这说明在真实语境下的语言学习效果与参与者的初始英语水平并无直接关系,只要有难度合适的新语言点,B级水平参与者就能与四级水平参与者获得差不多的学习效果。对于第二层任务承担者来说,由于其工作需要大量真实语言互动,且语言环境较轻松、广泛,因此学到的语言知识更多,记忆效果更好。
通过数据可见,只有英语水平较好的学生才能参加真实语境英语交流活动的传统观念是不全面的,只要真实语境下的任务与参与者的英语水平相匹配,各英语水平的参与者就能在语言方面得到进步,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2)三层任务对参与者英语交流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影响。
所有调查参与者中,共有16人认为在完成任务时出现了由焦虑引起的交流障碍,以二、三层任务承担者为主,共14人。在应对交流障碍时,16人全部表示用到了“肢体语言”、“重复”、“同义替换”等语言交流技巧。在全部受访志愿者中,也有36.1%的人利用了“事先或事后查字典”、“事先或事后上网了解美国习俗”和“求助语言水平较高的同伴”等自主学习方法以保证交流顺畅。这其中有近一半的人(16.7%)表示以前很少预习或复习,表明这类任务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有一定促进作用。由于处于同一任务背景下,语言水平较低的参与者可以直接询问语言水平较高的同学,降低了他们由“情感过滤”产生的焦虑情绪,更有利于促进语言习得(Kreshen 1985)。
随着任务的推进,在全部接受调查的人中,86.1%的人认为自己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跟美国学生的交流障碍越来越少。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层任务的参与者在完成其主要任务时,焦虑感明显比其他层次低(仅有2人出现了焦虑)。志愿者在日记中写道:“……(在完成任务时)我就按照老师培训的(语句)说。”由此可见,事先有针对性的培训对交流过程中焦虑的消除有很好的效果。
(3)分层任务对学生的国际化交流意愿的影响。
在全部36人中,有34人表示“非常愿意再次参加类似的国际项目”。经统计,91.7%的项目参与者表示自己在项目中的本职工作,拉近了自己与国际友人的距离,增强了自己再次参与国际交流的信心。88.9%的参与者表示通过本职工作,他们对美国和美国文化的认识有了改变,产生了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可见,各英语水平的学生通过完成与其英语水平相当的真实语境下的工作任务,不仅增强了他们再次参与国际交流的信心,还开阔了他们的国际视野。
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得出,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的“十万强”项目中的分层任务设置,在各英语水平参与者的英语语言交流能力、自主学习方法和拓宽国际视野方面均有促进作用,可以作为真实语境下多层次第二课堂建设的任务设置的模板。
四、模式的问题及改进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发现,已有的分层模式中,当A级英语水平对应第一层工作任务时,参与者多认为语境死板,缺乏挑战;而当四级英语水平对应第三层工作时,部分初次参与者认为压力较大,比较焦虑。在一些问题的沟通上,学生参与者确实无法给出解决办法。因此,我们对真实语境下高校英语第二课堂的任务分层设置进行了改进:
三个任务层级互相相关且有连续性,可以形成一个以中级(第二层次)任务为主,以初级(第一层次)任务为预备,以高级(第三层级)任务为拓展的真实语境下的高校英语第二课堂任务框架,并推广到其他类似的国际项目接待中。
另外,通过归纳参与者的意见,我们提出两条建议,以更好地开展此类第二课堂活动:
1.可事先针对特殊岗位的工作场景进行英语培训,以降低参与者在实践过程中的焦虑感。
2.在任务执行过程中,要求参与者每天记录所遇新词或新表达,以巩固记忆,增强语言学习效果。
当然,此次研究也有不足之处。比如,受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十万美国学生来华”项目的开展年限和规模限制,调查样本还显不足,导致一些数据有以偏概全之嫌;尽管我们已经尽力维护调查的客观性,学生在接受访谈时面对任课教师的提问,也不保证所有回答都毫无保留,故对客观性有所影响。这些不足之处在后续调查中我们会尽力改进。
注释:
①“十万美国学生来华”项目是美国总统奥巴马和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共同提议的两国青年交流项目。美国中学生、大学生以学校为单位组团,暑期来华进行为期10~30天的专业、文化课程学习。中国高校负责授课和接待工作。
参考文献:
[1]邓琪.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建设实践[J].重庆大学学报,2007(13):135-140.
[2]郭继东.当前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科学,2008(24):38-40.
[3]黄立鹤.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创新模式之理论与构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25):90-92.
[4]束定芳.语课堂教学新模式刍议[J].外语界,2006(4).
[5]邢献红.自主学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立体模式建构[J].中国大学教学,2009(12):80-82.
[6]Finocchiaro M.&Brumfit C.TheFunctional Approach:From Theory to Practice[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2.
[7]Krashen S.D.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1985.47.
此课题为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