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人学校创新“农学结合”培训模式的索解

2014-10-31施海飞袁华

职业·下旬 2014年10期
关键词:农民培训

施海飞+袁华

摘 要:本文提出,目前成人学校在推进农民继续教育培训工程过程中,面对“校企合作”所处的窘境和“农学结合”转型的焦虑,应从“校村合作”“对接乡土”“学用相长”三个方面加以突破。

关键词:农民 培训 路径

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件中,明确提出了“推进和加强涉农专业、课程和教材建设,创新农学结合模式”。这里所说的“农学结合”,在某种意义上是农民在种庄稼时伴有的学习行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生产生活学习化、学习生产生活化。对处于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一线的成人学校来说,担当好这一任务践行者是应尽的义务。笔者就怎样更好地推行实施这一模式的角度,从以下三个方面稍作探讨。

一、架构一个场域:夯实“校村合作”支撑点

目前成人学校在推进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中,采取的“校企合作”模式,对供职于乡村企业的小众社群来说,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然而,对那些非乡村企业的、占农村劳动力70%以上的大众社群(包括那些离土不离村的工匠人员、店铺人员、营销人员、外出务工 等“双色”人员和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残疾人、失业人员、失能人员等),“校企合作”难以体现出他的短板和盲区。面对该类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培训,成教中心的通例是以镇域为单位、以成人学校为教育培训地,通过多种宣传媒介从全镇四面八方、千家万户中“海招”学员,由于参学者之间在年龄范围、接受教育程度、生活环境、路程近远、身体条件等诸多相异性,学员与学员之间、学员与培训师之间难免会出现某种距离和陌生感,导致学员难集中,到课率低,代学的、打退堂鼓的时有发生,叫好不叫座。一般一个60多人班,最终能留下的学员最多三分之一,充其量只能在开班和结业两个节点上秀一下场,如此状况表面看来似乎是学员们不配合,实质上反映了在其背后“校企合作”模式面临的新挑战。

介于此,笔者建议启动“校村合作”模式,虽然与“校企合作”只有一字之差,但体现在教育培训的指向上、体系上、组织方式上却有其截然不同之处,它是对“农学结合”的另一种突围,与“校企合作”构成“农学结合”两个拳头,两者可以并行也可交叉进行。“校村合作”是一种以村域组织为主力、以成教中心教学为主导、以合作融入为主线,以前面所说的大众社群为主体,充分利用村干部了解农村、熟悉农业、贴近农民、知晓农户的优势,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融入村农业和村经济发展总体任务之中。成人学校先通过“看、问、谈、访”等方式,收集全镇各村的地理环境、人口分布和生产生活信息,然后分期分批分别与村委会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商定办班课目,计划安排办班时间,制订学员奖补办法等事宜。以村“两委”班子成员的名义,由村干部推荐联系学员,收集学员报名材料,力求村干部置身于培训的各个环节。实践证明,依托于村委会对教育培训点的造势、蓄势、运势,适应农村的特点,能催生出一个内含力量的、有生气的、有潜力的三位一体的成人教育培训机构。

二、跃动一种脉搏:对接“乡土气息”优学度

启动“校村合作”,虽然为其展开“农学结合”架构一个场域,解决了学员难集中的首难现象,但在其培训的每一堂课上,如何让所讲内容悦心悦目悦耳,有若干种不确定性因素决定,从来自学员的各种谈论中不难看出其最具代表的声音:一是学习时间(特指集中学习时间)如何安排;二是学习内容怎样呈现。面对第一类声音,或许成人学校教师会有一种陋见,认为很多农民在家种地,时间比较充裕。其实未必尽然,现在的农民不再是单一的农田劳作,想要腾出一天半日用来专门学习可谓实为不易。这就要求学习时间应依据24节气以及村民生产生活时空为参照系。做到以农闲时期为主时序,以农忙时期为辅时序;以分散学习为主时段,以集中学习为辅时段;以减轻学习负担(应知、心理层面)为主时效,以调剂学习阶段为辅时效。面对第二类声音,介于学员特征是多数处于年龄偏大最怕记、底子薄弱最怕读的“双怕”情形,如何勾勒出可行性指数高,对接力强的培训方法,这已成为成人学校培训机构无法绕过的一道坎。为了能跨过这道坎,对成人学校来说,应以田间地头为第一课堂,立足于乡村眼光和乡土的手法,以温暖形态来呈现学习内容,做到:寓学于境,如创业类的种植养殖大户、园艺大棚、菜篮子工程、开店办厂、经商等,采取现场观摩,结拜师徒来呈现;寓学于图,如技能操作类的服装、纺织、针织工艺与设备、科学种田等采取示图或视频来呈现;寓学于体验,如实用技术类的烹饪、插花、刺绣、手工编织、布艺、消防、家政、计算机操作采取体验来呈现;寓学于景,如政策法规类的社保、交通、计生、维权、环保、禁烧秸秆等采取模拟角色、虚拟情景来呈现;寓学于娱,如文化文明宣传类的礼仪、保健、青少年与网络、娱乐休闲棋牌等以联欢会、比赛、回展、乡土教材来呈现。用以上“乡而不俗,土而不粗”的学习样式支撑学员,会使它如同一股来自田野的清新之风。

三、分享一份红利:拓宽“学用相长”受益面

如果说“农学结合”阵地问题和学习路径得到有效解决,接下来就得探讨怎样实现其终极指向——学用相长。目前从村民教育培训状态来看,那种只“用”不“学”、重“学”轻“用”倾向固然算不上盛行,但还有两大症结阻碍着学用结合推进。

其一是在对待“用”字问题上存在两类极端观点:一是把学用神化,认为凡参学者就应能产生一夜暴富、一哄而上(上项目)、立竿见影效应;另一是把学用魔化,认为学习对村民来说既无利可图,也无现实作用,充其量属于伪学、伪用。实际上上述两类极端观点都是不合适的,应看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学用结合效应存在,让学员能体会到一定程度上“成人之美”和“呈美于人”相帮,这就是“学用结合”真谛所在。

其二是评价是否有用问题上,往往以实体、客体、有形的“用”样为镜子,忽视了对学员在一般意义上用法层面上的认可。为此,应根据不同情形的学员、不同的客体,建议学员采取不同的用法:如对新手上路的学员,以“循蹈法”而用之;对已有一定职场基础的学员,以“嫁接法”而用之;对条件暂不具备的学员,以“受雇法”而用之;对某方面是能手(营农大户)的学员,以“辐射法”而用之;对现有项目遇有竞争挑战的学员,以“二次开发法”而用之;对于有某个地方有优势的学员(如资金、技术、管理、人力、公关)以“入股(会、社)法”而用之。以上所列学用相长的用例,应视其具体情况灵活择取一种或多种用法,但要注意每一种用法形迹都要经过磨合期。

总之只要引导参培学员坚持从身边的先进“土专家”“田秀才”学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必将会给家庭致富、村级集体经济壮大增添一份红利。

(作者单位:如东县袁庄镇成人教育中心学校)endprint

猜你喜欢

农民培训
欢迎订阅《中小学教师培训》
教师培训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农民丰收歌
促进农民增收 粮食部门责无旁贷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