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高考更应立足于发展性评价
2014-10-31孙建顺
孙建顺
摘 要:基于山东体育高考改革情况,本文介绍了体育高考的功能与落实措施,重点阐述了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共性评价与个性评价、单向维度与多向维度、政策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的策略,实施这些发展性评价,有助于发挥体育高考的“正能量”。
关键词:体育;高考;发展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07-0043-02
山东体育高考,一经传出,就被炒得沸沸扬扬,众说纷纭。考,还是不考,体育高考陷入了两难境地。目前,青少年的体质不容乐观,部分身体素质还呈下滑趋势,用高考这种强有力的杠杆手段,只要选准评价支点,就可以快速撬起全社会对身体健康的重视。诚然,若单一用考试的手段来检测体育,又容易陷入“应试(体育)教育”的旋涡中。考,还是不考,犹如刀既可切菜又可杀人一样,关键要摆正“操刀者”的立场。
一、体育高考的功能界定
1.评价目标的发展性
是甄别淘汰,还是促进学生发展,这是评价的首要问题。笔者以为,体育高考的目标应该定位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上,不仅关注学生的当前表现,而且还要关注学生的后期成长与发展。体育高考的目的,不仅要了解学生过去的锻炼情况,更要了解学生将来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引导学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2.评价过程的全面性
发展性体育高考评价,是强调过程的全面性。在过程评价中,不仅要对学生的耐力和力量,还要对速度、柔韧和灵敏等素质进行全面考量。既要关注学生的运动素质,还要关注学生的体质状况和心理健康。就拿学生的视力来说,现在全国各地视力状况非常糟糕,高中学生“两眼眯着,眼镜戴着”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将视力纳入评价范围之内,根据大学专业不同划定入学底线要求,就显得非常迫切。因此,建议将体育高考拓展为“体质高考”,这有助于更全面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而不至于造成为了提高成绩,进入单一的考什么就练什么的误区。
3.评价方法的多样性
仅凭单一的数据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身体素质,建议用多样的评价方法,用多元的评价结果呈现方式来全面描述评价结果。可以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小组评价、班级评价、教师评价、家庭评价和社区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根据学生平时体育课、大课间、课外活动和业余锻炼等情况进行全面评价,尽可能多地呈现学生平时体育锻炼行为,为大学招录提供详尽资料。
4.评价组织的广泛性
传统考试组织只是考试机构,缺乏其他组织的介入与参与。根据体育高考的宗旨,建议让更多层次的机构和人员参与体育考评,可以是学生自己,可以是同伴,可以是体育教师、任课教师、班主任教师、学生家长和所在社区,对学生的平时锻炼行为,发挥更多的机构和工作人员参与评价,促进更多人员在参与中提高对体育的认识。
5.评价效果的导向性
体育高考的结论不仅要为上级招录机构提供数据决策,还要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服务。建议根据学生考试成绩,组织专家进行分析,对每个学生提出个性化的运动处方,为学生今后锻炼指明方向,或者给予学生“二次考试”机会,以增强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促使其养成终身锻炼习惯。
二、体育高考落实的关键
促进学生发展,无疑是当前体育高考评价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客观地讲,该评价制度存在一定的理想化成份。在面对传统的“一考定终身”的终结性评价制度时,体育高考要结合发展趋势,将终结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
1.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不可偏废
组织一次考试,按事先界定的标准,就几项运动项目进行评定,得出体育测试成绩与分数。以此作为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是面向“过去”的评价。这个“过去式评价”,只关注学生达到的标准与分数,而对于学生如何获得这些成绩却漠不关心。学生为了获得这些成绩而作出的艰苦锻炼被摈弃在评价视野之外,这种追求结果忽视过程的评价方式,不但违背了体育高考的初衷,也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因此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既重在学生的成长过程,又看重学生的未来发展,有利于学生形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基于此,我们还要将评价视线延伸到学生成长过程中。建议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和地域特色,由地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进行,广泛征求学校、教师和体育行政部门的意见,更多地选取运动项目,分年级分阶段,将这些运动项目的学习、锻炼、测试成绩和平时参加阳光体育锻炼的情况,纳入到过程性评价体系,实施综合考评,并折算成分值(10分),计入体育高考总分。以此来引导学生,提醒家长和教师来帮助学生,在平时就逐渐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终生体育奠定基础。
过程评价操作虽然繁琐,但对培养学生平时锻炼习惯非常有益。为了杜绝学校、教师平时考核记载中的“水分”,可以把学生锻炼记载情况在学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网站进行公示。同时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可以采取临时抽检的方法进行复核,发现弄虚作假的给予纪律处分,切实规范平时成绩评定。体育高考,还可设立专门的体育高考组织机构,采取“成绩跟踪”制,如新生进入大学一个月后,可进行身体素质达标复试,不合格者,允许补考一次。再不达标者,劝其休学。
2.共性评价与个性评价相得益彰
体育高考工作虽然繁琐,但也脉络清晰,对学生的评价不外乎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和灵敏度这五项素质指标。在评定这些素质时,可以选取一些常见的有代表性的运动项目,如100米、实心球和长跑作为统一测试项目,测试成绩作为考生的体育高考基本成绩。
进行共性评价的同时,还要考虑学生个体差异,毕竟学校特色不同,学生经历不同,兴趣不同,性别不同,特长不同。地域和民族不同,还有年龄不同,考试项目除了统一部分项目外,还要增设诸如游泳、健美操、排球、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体操和民族特色等项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选择,确保每一位学生受益。在制定评价标准时,不仅应有共性化的评价标准,也要根据不同的学生群体设计个性化的标准。采取“3+1+X”的评价方式,对考生自选特长项目进行加试,这样可以更好地为每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动力支持。也可以界定参加某一级别以上的体育比赛,获得的优秀成绩给予奖励加分,也可以对取得国家等级运动员给予奖励加分,以此鼓励更多学生向专项发展。当然,还要根据高招专业的不同,设置不同的分值要求(表1)。endprint
3.单向维度与多向维度同时并存
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体质好的学生,稍加努力就可以达到优秀等级;体质差的学生也许努力了,成绩还不理想,所以用冰冷的数据评定一个发展中的学生,就显得过于死板与冷漠。因此,体育高考除了由考试机构对考生单向评价外,还要引进更多的评价方法对学生平时锻炼情况的评价,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种情况尽可能多地反映出来(表2)。
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和社区评价,目前来说,还很难折算成相应的分值,也不宜简单地计入体育高考总分。但并不能因此抹杀多向维度评价的积极作用。建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首先要根据这些理念,编制高中学生体育锻炼手册,将这些评价方法融于其中。然后规范实施,最后将这些评价数据和资料收集整理后,归入学生高考档案,为大学招录提供更全面的参考资料。
4.政策管理与人本管理互为补充
制度对于规范体育高考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因此,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健全各种政策制度,规范评价行为。但学生又是发展中的人,具有鲜活生命的个性,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能简单、墨守成规地理解制度,而应该将政策放在“以人为本”的大背景下来执行。
处于社会中的人,随时随地面临着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比如考生生病不能参加考试,或者带病考试,还有女生例假,不方便剧烈运动,还有一些考生,由于家庭因素,情绪不佳,影响成绩的发挥。这时,我们就要更多地为考生着想,一方面创设温馨宽容的考试氛围,把考生视作自己的亲生孩子,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另一方面用补考、缓考的方式,体现对这类特殊考生的人文关怀,或者提供二次考试,让考生通过锻炼提升自己的考试成绩。对于残疾考生,中考已有很好的方案,那就是不参加考试,直接按照一定比率计入成绩,或者选用一些适合的测试项目来代替,如,下肢有残疾,可测试上肢力量、柔韧性等。还有肥胖考生,如何界定肥胖等级,如何评价,都是值得研究的新课题。这样做,也许加重了考试机构的负担,但在倡导“大写人”的社会背景下,还是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是评价改革的发展方向。
考是为了不考。体育高考,是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一个重要杠杆。这个杠杆的使用结果,也许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所以,考核机构一定要把握好这个杠杆,让它为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或许到了全社会都高度重视健康和锻炼的那一天,我们的体育高考就会“功成身退”了。
参考文献:
[1]钱汝伟.“体育高考”是可行且行得通的[J].中国学校体育,2011(12).
[2]郭松民.体育成绩应成为“高考指挥棒”[J].学习月刊,2009(4).
[3]周菊芳.教师考核应立足于发展性评价[J].基础教育参考,2012(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