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研究

2014-10-31魏鑫

新课程·中旬 2014年8期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教学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行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应用型学校的产生成为必然的趋势。企业需要缩短人才适应工作的时间,学校就要对学生的教育方式和培养方法进行改革,以求探究如何培养更适合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教学

一、应用型本科和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本科就是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高等学校,是培养具有一定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够应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岗位群并适应其需求,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是将精湛技术与知识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及工作中的全面人才。

二、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模式

艺术设计专业是多学科知识综合的集结体。常规的课堂教学形式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但是很多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在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并没有真正将新的方法与实际设计研发流程紧密结合在一起,导致新教改方法举步维艰,教学质量与学生创作、创新的能力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

国外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大多是传承了德国包豪斯的设计教育的理论体系,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十分重视通过实践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综合创造能力与设计素质。我们可以根据国外教育的发展历史总结出经验,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设计教育具有启发性意义的东西。

培养具有创新理念的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最注重的就是一个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动手能力的强弱是靠实践来检验的,通过实践观察每个人不足之处加以教导改正,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学校加强对专业训练室的建设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锻炼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为把他们培养成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不仅为了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更为了学生未来能有一个良好的就业前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联系,充分了解企业对人才输出的要求,这样一来就可以有目标地去培养生产力发展所需要的各方面能力。

随着教育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学校越来越注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工作前做好一个规划,使学生对未来发展方向更为明确,职业生涯规划可以说是学生未来发展方向的一个导航。所以学校应积极推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学生开启指路明灯。在职业生涯规划这一问题上学校应大力开展学校职业生涯规划实地讲座,调动学生积极性,宣扬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引起学生对未来的思考,帮助学生根据自己专业及特长树立一个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以免进入社会措手不及难以适应。

三、艺术设计专业课堂教学方法的整合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更加注重手与脑的结合,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完全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开展实践活动。提升为了学生更好的适应企业生产线的需求,更熟练的掌握专业技能,另外在实践活动的开展中要以学生为主,教师在其过程中引导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师生之间共同探讨,一方面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促进师生之间形成一种开放式教学模式,促进艺术设计教学的开展,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学习和锻炼,从而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

艺术与技术相结合是指学生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也要有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两者共同学习,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适应企业生产力的需求。学生本身在艺术设计专业的学习中要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从而进行创新延伸出新的知识,举一反三形成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践活动锻炼,从而让自身成为一个不仅具有专业性知识,还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的应用型人才,满足市场的需要,为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做准备。

应用型人才的出现顺应了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原因在于他们具备扎实的设计理论知识和精湛的技术水平及实践操作能力,能够快速适应企业工作要求,提高工作效率,给企业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捉进企业的发展。现今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一个人才不仅需要过硬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因此可以说艺术设计专业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现时代的发展要求,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陈景增.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01).

作者简介:魏鑫,女,出生于1987年3月,本科,就职于山东省华宇工学院,研究方向:教育教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协同开展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衔接的探析
社会参与美国社区学院治理及对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治理的启示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研究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