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顺应中的“纳什均衡”
2014-10-31吴荣秀
吴荣秀
一理论介绍
博弈论(Game Theory),是当代经济学领域中最著名也是最重要的理论。属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它考虑游戏中个体的预测行为和实际行为,并研究它们的优化策略。为了达到各自的目标和利益,各方必须考虑对手各种可能的行动方案,并力图选取对自己最为有利或最为合理的方案。博弈论就是研究博弈行为中斗争各方是否存在着最合理的行为方案,以及如何找到这个合理的行为方案的数学理论和方法(维基百科)。
纳什均衡是博弈论中非常普遍的概念。可用以下的案例进行解释:假设两个合谋犯罪的嫌疑犯被警察抓住,分别被关在两个不能互通信息的房间进行审讯。警察告诉他们,如果两人都坦白,则各判2年;如果一人坦白一人抗拒,则坦白者立即释放而抗拒者则重判10年;如果两人拒不认罪,则他们会被以较轻的妨碍公务罪各判半年(著名的囚徒困境案例)。对该博弈中的两个博弈方来说,各自都有两种可供选择的策略,即:坦白或抗拒。共有四种可能结果。但假设A选择的是坦白,B的最优选择也是坦白;假设A选择的是抗拒,B的最优选择同样还是坦白。在这里,(坦白,坦白)就称作是纳什均衡,而且是占优战略选择。它指的正是如果某情况下无一参与者可以通过独自行动而增加收益,则此策略组合被称为纳什均衡点(维基百科)。但事实上,两个罪犯都以自己的最大利益为目标,无法实现组合或集体利益的最大化。
二博弈论与语言顺应论的共通点
既然笔者要把博弈论与语言顺应论结合起来,那必然要寻找它们两理论的共通点。
(一)目标相同:顺应
语言顺应论中,Verschueren认为使用语言就是“不断地作出语言选择”,始终不断地顺应不同的交际意图和使用环境。选择是手段,顺应是目的和结果。而且,通常面临的选择不是均等的。人们总是接受更有利的选择,并称这种现象为“优先组织”(preference organization),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倾向于选择“无标记”形式。如我们在了解一个人身高时,我们更倾向于询问“他多高”这个无标记词而不是“他多矮”这个有标记词,语言在头脑之中已经有过一次选择和过滤。同样,在博弈论中,囚徒困境这个例子里的两名嫌疑犯(假设为理性经济人)对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对判刑轻重的环境进行判断,最终双方均坦白也就是在进行选择,而这样选择的目的也是希望能够顺应外界条件和使用目的,最终得到最有利于自己的审判。即:语言顺应论和博弈论中选择都是为了顺应。
(二)侧重点相同:策略
语言顺应论中,语言使用可以在语言的各个层面(如语音层、词汇层、句法层、语义层、话语/篇章层)上进行。语言使用者不仅要选择形式(forms),而且要选择策略(strategies)。也就是说,选择既在语言结构层面上发生,也在策略层面上展开。交际中要传达一个意图并被对方所理解,理论上说话者可选择无限个具有不同效用的策略,即表达方式,因此,说话者需要从多个方面比较这些策略的预期效用,以作出权衡。同样,听者根据接收到的语言信号进行理性解读,并继而做出反应。吴诗玉(2008)也认为这种双重、双方的交互或者策略理性使得成功交际成为可能。博弈论研究策略交互的情形,即两个或更多的参与者必须分别作出自己的选择和决定,而所做选择和决定的结果又同时要依赖于别的参与者的选择和决定。两名嫌疑犯(假定为理性经济人)对对方思想和行为进行理性解读,最终背叛彼此选择坦白是最有可能的策略选择,即:语言顺应论和博弈论都侧重语言或者行为策略的展开。
(三)“纳什均衡”
博弈经典案例囚徒困境中,两犯罪嫌疑人面临警察给出的选择,只能从各自利益出发,依据各自理性选择招供,这种双方(于个人而言)均没有第二选择,如前定义所述就被称为纳什均衡。也就是说在这一策略组合中,所有的参与者面临这样一种情况,当其他人不改变策略时,他此时的策略是最好的。但此种情况下,也并没有实现他们双方的利益最优化。在语言顺应论中,同样存在语言“纳什均衡”现象。正如Verschueren所归纳,围绕语言选择有三个关键概念:可变性、协商性以及顺应性。不断选择、在动态变化中的协商过程目的也就是为了达到语言上的顺应,也就是语言上的“纳什均衡”———交际中彼此的“满意位点”,纳什均衡点上。在这个点上每一位理性的交际者都不会有单独改变策略的冲动。也就是说,双方均认为达到了“顺应”的高度。但从语言顺应角度来说,在经历选择、协商的过程之后所达到的“语言顺应”不一定是最好的结果。以下将着重对语言“纳什均衡”现象进行分析。
三语言“纳什均衡”
(1)如说话者:我在池塘里看到了他。(基于以下理论假设:说话者和听者的语用能力和理性能力均为最佳;说话者和听者具有相同的知识背景、信息兴趣和推理能力)
我们假定说话者有两种可能的意图,M1:我在池塘里的时候,看见了他。M2:我看见他的时候,他在池塘里。
而听者相对应的也有两种理解上的策略M1和M2。
在这个对话理解中,存在着四种理解上的可能性,(M1,M1),(M2,M2),(M1,M2),(M2,M1)。达到的纳什均衡有两种:(M1,M1),(M2,M2)。经过听话人对说话人语言的选择、协商直至顺应说话人的说话背景后,此时出现了多纳什均衡,这就为理解顺应语境下的语言增加了难度。
(2)如法庭上,法官:被告,你承认所犯下的罪行吗?
被告:我承认。
对被告罪行的判断现在也会出现误判,有时候证据表面指向被告,但原因却是被告可能由于种种原因(如维护他人)故意混淆视听而为之,并对罪行供认不讳。此时,两方对语言的选择、协商也一样是为了顺应自身利益,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法官根据表面证据急于定案,被告也愿意将自身定罪,事实便在这里出现歪曲现象。表面双方策略的选择顺应了语境,也达到了彼此的“纳什均衡”,事实却与之大相径庭。这也就对语言顺应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表面上的顺应达到均衡,也并不算是最优化,如果要将其运用到各种现实语境中,对语境、对话人背景的考量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endprint
(3)如女方:如果我和妈妈同时掉进水中,你先救哪个?
男方:先救未来的妈妈。
这是一则恋爱关系中男女双方的小对话,女方提出的问题希望听取到的答案肯定是希望自己被救,而男方语言机智,他可以选取答案“救你”、“救妈妈”还是“救未来的妈妈”。他灵活运用策略,选取了最后最为灵活的答案。“未来的妈妈”可以指代女方本身也可以指代岳母或者自己的妈妈,这样女方会满意,双方妈妈也都没有得罪。是博弈中选择、策略均较好的案例,顺应了语境。
由上可以看出,交际对话中并不能总保证语言双方的交流效果达到最优化。即便是经语言顺应论中三步曲语言选择、协商直至顺应达成的“纳什均衡”,有时也不一定是占优“纳什均衡”(经济术语中称作“帕累托最优”)。一次言语交际博弈能够达到纳什均衡,只能说该博弈获得了解,但仍无法说明成功交际的目的是否有达到。
同时,“多纳什均衡”在语言交际中的出现也会对语言交际效果最优化产生影响。这便需要我们对相应语境作出全面的了解。语言交际的双方都会受到语境的影响(这里指的是广义的语境,不仅包括语言语境,还包括自然语境和社会语境)。而一成功的言语交际,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言博弈模型中奕者对策略的选择。每一奕者策略的选择都不仅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同时还受到其他奕者策略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这仍需要我们在具体的语言环境、双方地位、学术水平的基础上做出相应的判断。我们还需要寻求交际方式、如何优化改进,达到最优的“语言纳什均衡”。
目前,博弈论是研究理性行动者相互作用的形式理论,被各门社会科学研究所应用,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无论大到经济活动中的企业经营、市场竞争还是小到个人生活中的夫妻争吵、家庭聚会、朋友约会还是与陌生人交谈,语言博弈无处不存在,相应的语言顺应论应用也自不会避免,如何在语言顺应论视角下更好地将“纳什均衡”运用到语言交际并达到占优均衡,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并需进一步探索。本文仅是尝试在这交叉领域进行一小步探讨,希望能真正跳出圈子进行交叉研究。
参考文献
[1]丁社教.法制博弈分析导论[M].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4).
[2]董明.谈“语言博弈”中否定的使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6):87-91.
[3]何自然,于国栋.语用学的理解-Jef Verschueren的新作评价[J].现代汉语,1999(4).
[4]吴炳章.交际博弈论—一种认知语用学的理论框架[D].河南大学研究生博士学位论文,2009.
[5]吴诗玉.语言交际的博弈论解析[EB/OL].上海交通大学“985工程”外语学院二语习得研究平台.(2008-06-22)[2010-03-21].http://sla.sjtu.edu.cn/www/6/2008-06/ 6.html.
[6]向明友,夏登山.民俗语用学-语用学研究的新视角[J].外语研究,2001(4):23-24.
[7]许宁云.语篇回指博弈论[J].外国语,2005(6):47-5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