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业银行风险组合管理与信贷结构优化

2014-10-30王宇

企业导报 2014年15期
关键词:风险控制商业银行

王宇

摘 要:现代银行业发展迅速,金融创新不断,银行业盈利模式容易复制,中国金融行业近年来呈现爆发式发展,风险管理逐步受到轻视,授信结构较为单一和集中,隐含一定的信用风险。对于2014年的实体经济较为疲软的现状,不良贷款双升,银行业的发展引起各界广泛关注和担忧。本文就现代银行业的风险管理和信贷结构优化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控制;信贷结构

一、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战略性的变化,商业银行的发展呈现出爆发式的扩展发展和业务创新,业务结构和资产结构的调整进程不断加快,业务范围和盈利渠道不断加大。信贷业务占比虽逐年下降,但仍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业务,风险管理的关键依旧集中于信用风险的管控。

信贷业务中,受行业影响,近几年商业银行投向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企业以及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拥有资金需求量大,盈利能力强的特点,融资平台作为地方政府融资主体,信用可靠,且较多为垄断项目,盈利空间巨大。伴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告诉增长以及地方政府不断建设基础设施,商业银行业务模式逐渐单一,净利润增速稳定,且不良率较低。但如此的盈利模式也降低了商业银行对于风险的警惕性,风险管理措施跟进不够,在今年以来经济下行的情况下,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压力显现。

近期的钢贸、光伏行业不断产生的兑付风险以及江浙一带企业的跑路事件,都给商业银行一帆风顺的发展模式带来了新的挑战。商业银行授信集中度高,行业单一,授信结构不合理等现状值得引起关注。

对于不良的双升,监管部门与商业银行均给予了高度的重视,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和内部规章制度以逐步调整高杠杆率的信贷现状,逐步在体内空转的资金引导入实体经济,提升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作用。但如何采取合理的风险组合管理措施,同时优化信贷结构仍然是各家银行大力探索的对象。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信贷结构优化

商业银行若想要控制自身风险,必须正式发展以来存在的若干问题,逐步优化贷款结构,研究风险组合管理的方式,将各类业务通过标准化的风险控制措施健康稳健地发展。所谓风险组合管理,即商业银行应同时关注授信类业务的信用风险、法律风险、合规风险、政策风险、声誉风险等各类风险,建立完整的业务审核及审批机制,确保各项业务符合相同的标准进行筛选,通过三道防线的管控,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督促整改,防止屡查屡犯的现象。

(一)树立正确的信用风险管理理念。商业银行与普通公司的区别在于银行可以吸收公众的资金进行经营,是经济社会参与者与专家风险的主要对象。股银行承担和管理风险不仅是商业银行存在的原因,而且是商业银行基本的经济职能。商业银行要防范信用风险,首先要坚持以防范最终资产损失为刚性原则,将资产业务作为经营管理的核心。其次要坚持资产管理的有效抵押原则。在信用风险管理实践中,强调贷款等资产业务第一还款来源的同时,紧紧把握住有效抵押这一基本原则,切实保证借款人第二还款来源的有效性,避免因借款人经营不善或而已逃废债务造成损失。再次要坚持信用风险管理终身责任制原则,最大限度地增强资产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有效督促资产管理人员进行尽职调查,强化过程管理,提高资产质量,在出现信用风险时能够充分调动相关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及时化解风险,强化风险管理的激励约束机制。最后要正确地处理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关系。一方面,不片面强调业务发展的重要性,避免在拓展市场和客户时积累超过自身承受能力的风险,另一方面,不把信用风险管理摆在业务发展的对立面,避免通过否定业务来逃避风险的承担,努力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合理匹配。

在金融创新的大趋势下,银行应充分评估创新业务的各类风险,谨慎推进业务,落实审慎的经营原则。

(二)制定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和国内经济的下行压力,商业银行的亲周期性凸显,部分产能过剩带来的信用风险集中度上升,信贷资产质量呈下降趋势并出现新的变化。风险管理措施的制定至关重要,简单列举如下:

一是加强信用风险的前瞻性管理。深入分析经济周期变化及其政策调整取向,实施“有保、有控、有压”的信贷政策,从区域、行业、客户和产品四个维度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在区域风险管理方面,根据分支机构所在地区呈现出的不同风险特征,采取差异化的信贷投放及风险管理政策,使区域性风险整体可控。在行业风险管理方面,通过对行业经营环境、形势、北京、趋势等因素的分析,防范各项业务与经济运行周期、行业发展周期、企业生命周期逆向运行的总量风险、结构风险和系统性风险,在客户风险管理方面,立足自身的市场定位,制定客户风险控制准则,健全风险预警机制,提高风险识别的针对性和准确定。在产品风险管理方面,采取分类管理、区别对待的政策,评估不同产品的风险和收益,形成科学的产品风险管理体系。二是明确客户的信用风险管理策略。通过客户的区域行业地位或细分市场地位分析,判断客户的生存条件和发展前景,并从单一企业的信用风险控制延伸至所处行业和产业链的信用风险判断,通过企业所处生命周期的判断,了解企业的竞争优势和抗风险能力,在企业的培育后期至成熟前期提供信贷资金支持,在成熟后期至衰退前期及时收回信贷资金,不断优化客户结构努力寻求可持续增长的客户。通过各类客户的经济周期相关性和行业集中度分析,加强整体信贷资产的组合风险管理,综合运用准入管理、限额管理和风险缓释措施,减少负面影响。三是实行统一授信和有限授权管理。根据统一授信管理制度的要求,优化授信的管理程序,有效监督分支机构的授信工作开展情况。采用定性与定量标准相结合的方式,审慎确定对客户的最高授信限额,防范过度授信风险。坚持有限授权、适时调整、及时反馈、权责一致原则,综合考虑分支机构的地区经济发展态势和信用环境、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科学合理确定授权,加强对授权执行情况的日常监控和内审稽核,根据考核结果结合分支机构的风险管理水平动态调整授权,不断完善授信审批权限管理,对集团关联客户、房地产客户、政府平台等大额度授信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四是强化信用风险的监督管理。实行集中监控模式,建立总分行联动、分级负责的重点客户监督体系和分支机构负责人制度,对于重点大客户出现的债务危机、高管涉案和虚假报表等突发事件,明确各类突发事件的前期处置、报告路径、组织协调等措施要求,及时化解风险。把非现场监督作为主要的日常监督手段,通过风险监测信息系统和报表报告制度,实时监测分支机构的资产负债质量和结构,重点监督分支机构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现场检查重点监督分支机构风险防范措施落实的及时性、有效性和深入程度,对突发经营风险的防范情况,落实纠偏管理。

(三)逐步推进风险管理与绩效挂钩措施。首先,强化用人机制在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关键作用。商业银行应按照企业化、市场化、法制化的原则,推进用人体制和机制改革,实现全员劳动人事制度契约化。完善对分支机构的绩效考核和履职评价体系,突出按绩取酬的分配原则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责任明确到人。其次,突出岗位责任在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基础作用。商业银行应推行岗位风险责任等级管理制度,通过风险责任描述、风险等级设定等形成风险地图,动态管理风险状况,对岗位风险进行识别、监测、评估和控制。再次,注重绩效考核在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导向作用。商业银行应不断优化考核指标,调整分配结构,建立与商业银行发展战略、风险管理相一致的考核评价体系。按照收益覆盖风险原则,加强对不良贷款过程风险的惩罚。引入风险调整后的资产收益率考核指标,降低资本消耗,提升整体风险管控能力,为股东创造更大价值。最后,强调企业文化对风险的引领作用。银行员工应逐步建立风险防范人人有责的风险文化和合规理念,认同银行风险管理文化,倡导银行内部诚信、尽职、合规的管理模式。

(四)优化信贷结构。一是保证资本充足率监管指标,对金融机构的资本构成保证优良的状态。二是加强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应针对小微企业的资本需求,制定相应的信贷政策,培育优质客户,帮助小企业健康成长,服务于实体经济,使中国金融市场环境良性发展,真正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三是紧跟国家政策,完善安居性工程项目的信贷支持。安居型住房项目是地方职能部门和广大老百姓所关心的问题,同时通过加强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有利于可持续发展。而商业银行作为资金的提供方,应充分关注此类项目的资金需求,给予信贷支持,通过与当地政府的积极合作,加快安居型项目中保障性住房的开发,研究对廉租房等住房的支持方式和金融产品的设计,对价位较低,适合普通工薪阶层购买的房屋建设也应提供更多保障和支持。四是强化市场分析,了解市场背景和当地金融特点,结合当地经济情况,对该该地区的产业分布、实体行业情况等进行细分,对信贷对象进行重新分类,将授信的目标确定为正确的对象。五是在市场分析之余,开展量化指标监测,对目标地区的行业、产能等进行差异化的定位。因我国的金融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快速但缺乏稳定性,在部分区域各项民生用品建设已较为完善,但在西部,仍然有待进一步开发。对于不同地区的信贷政策,不能同一而论。较为发达的城市应时刻关注行业转型,由第一、二产业逐步向第三产业升级和转型。而对于仍需发展的西部地区,应及时规划,对民生领域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贷款力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强。六是对资产负债配置的策略进一步审慎。规模扩张是大多商业银行的首要目标,但仍然应量力而行,不能盲目求快而冒进。在制定中长期规划时,首先考虑宏观经济形势和银行竞争程度等经营环境变化因素,在预测资金来源可获得能力的基础上合理制定资产增长计划,防止资产急速扩张给流动性风险管理埋下隐患。商业银行应合理控制期限错配,审慎配置中长期资产。目前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尚不成熟,作为商业银行资产主要组成部分的贷款及非流通债券投资,流动性差、变现能力弱。尤其是中长期资产过多配置对银行流动性缺口将有很大影响。所以应在信贷政策中把中长期项目贷款作为审慎发展类,对中长期贷款、非标资产、固定资产等实施限额比例控制,对大额资产负债业务实行专项匹配运作等措施,保持资产负债合理期限错配。

总结:在国际化的金融环境下,商业银行的发展机会多,但仍应学会先进的风险管理措施,掌握好风险管理工具,以稳健经营的模式作为原则,坚守风险控制底线,建立以风险防范为中心,前中后台相辅相成的风险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 刘梅生.我国银行信贷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的实证研究[J].南方金融.2009年07期

[2] 吕兵.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与预警机制研究[J].中国金融.2011年09期

猜你喜欢

风险控制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试析基于现代风险导向的互联网金融审计
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信息化的探讨
论增强企业经营管理的风险意识
J电气公司销售与收款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医院财务管理风险及改进措施分析
国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防范策略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