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氏表演体系应用于我国声乐教学的构想
2014-10-30李蓓
李蓓
摘要: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表演理论中,有不少内容与国内声乐教学存在相通之处,其中一部分理论可作为声乐专业教学的借鉴,有利于对现阶段模仿式、单一型的传统教学模式做出改进,进而对传统声乐教学固有弊端和缺陷予以纠正。声乐教育理论研究并非孤立的,而是相互启发、互相交融的,因此我们在声乐教学方法的研究过程中应对艺术表征形式与角色心理体验之间固有的相关性予以关注和重视。本文基于此讨论了斯氏表演体系应用于我国声乐教学的构想,希望有所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声乐教学 斯氏表演体系 角色心理体验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是苏联戏剧大师,他所创立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是一种现实主义演剧体系,被声乐界简称为“斯氏”表演体系。“斯氏”表演体系重视角色与演员的合二为一,并重视研究和剖析角色创造过程中全部表情以及动作所产生的心理依据与内在逻辑,并且对于诸多外部体现元素如演员吐词、形体以及声音等也极为重视,其认为在表演创作过程中外部体现依赖于内部体验,而内部体验同样需要外部体现来表达,二者是相互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演员应以真诚的态度将自我融入到角色规定情境中,进而深入思考、感觉、做出动作,此种情境下产生的自我创作感觉才是合理的、正确的。“斯氏”表演体系与布莱希特体系以及中国的梅兰芳戏剧体系并列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
一、国内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国声乐教学在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大多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未合理设置声乐教学课程,导致现有教学资源不同程度浪费,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难以通过彼此交流来取长补短。在声乐课堂教学中,通常包括小组课以及个别课两种,一般来说由演唱专业水平相对较高的学生参加个别课,而处于中低水平的演唱专业学生则参与小组课。这种课程划分模式将基础水平较差的学生与基础水平优异的学生相互隔离开来,前者无法通过与后者的比较式学习来提升自己。
(二)传统教学模式大多属于模仿型,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多偏重于演唱音色的准确与否以及演唱技能的掌握方面,学生无法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体验音乐角色。所以此种教学模式效果大多难如人意,甚至于观众会觉得表演很“假”,失去了声乐表演应有的灵性。灌输式教学导致学生在理解声乐表演的深度上受到严重制约,而声乐表演也因此丧失了创造性。
(三)教师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缺乏科学的教学实践方法,仅凭自身经验,而非以大量的历史文献考证、音乐风格体验以及田野调查为基础,其教学工作扎根不稳,缺乏可靠而有效的教学方法,由此对教学效果产生极大限制。
二、斯氏表演体系应用于我国声乐教学的构想
(一)斯氏表演体系应用于国内声乐教学中的相关性研究。高校声乐教学与斯氏表演体系存在相通之处。例如表演过程中停顿、语调以及语气的表述;戏剧语言准确性要求;语言表演过程中姿势的意义与重要性;如何消除紧张情绪;演员应重视自身情操的陶冶以及情绪记忆积累等诸多内容。凡此种种均可在声乐专业课堂教学中作为借鉴,以帮助学生在表演过程中保持合理心态,消除紧张情绪;确保声乐教学语言的规范性与准确性;强调以姿势助说话,增强音乐诠释能力。声乐界研究学者对于斯氏表演体系所具有的科学性与优越性已达成共识并极为推崇,斯氏表演体系下的声乐课堂为师生音乐交流创造了有利环境,既往模仿式、单一型教学模式得以改变。
(二)声乐教学中斯氏体系的操作流程。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中,“最高任务”、“贯穿动作”以及“动作任务”是专用术语,其最早可见于《演员的自我修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著)一书中。声乐教学中斯氏表演体系操作流程如下:首先应对表演作品角色心理活动展开初步的布局分析,体验旋律以及歌词中蕴含的角色感情变化,进而确立表演者心理活动轨迹;其次基于心理活动轨迹来设计与之契合的“动作任务”,也就是角色的面部表情、音色、语调、肢体以及语气所蕴含并体现出来的思想与情绪;再次,将相近的几个“动作任务”按照一定关联进行归纳整合,从而成为某种角色性格,即“贯穿动作”;最后将几个大的“贯穿动作”加以总结,推断歌曲角色的人物定位,或确立最终歌曲所要表达的主题。
(三)创造性表演能力教学。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表达音乐意图是一种重在体会的东西而具有某种程度上的不可传授性,这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评价标准时更为明显。优秀的声乐声音并非来自凭空想象,其同样具备某种特定的标准或者特点。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明确其各自声乐观念下的具体演唱声音如何形成,从而通过训练和指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声乐音色意识,并形成与各自声乐观念相符的审美评价标准。教师应遵循一种合理的教学流程来帮助学生形成声乐审美自我评价标准,即首先引导学生明确音色标准,进而获取音色概念,最终掌握声乐技能。应注意的是,在声乐课堂教学中采取何种策略缓解或消除学生表演时产生的恐惧情绪是教学难点,同时也是重点。在现阶段声乐教学中,“走台”一般是最后一课,然而单纯依靠“走台”课程训练仅仅可改进学生形体以及台步动作,而无法有效改变其表演心理状态。所以现阶段课程结构安排亟待做出改善,应组织学生参与主动模拟考试,或为其提供实践性演出,在诸多听众面前获得最真实的情绪记忆积累;也可在日常训练中对考试环境或者演出环境提前进行模拟,帮助学生适应,以消除其表演恐惧情绪。
三、结语
在现阶段声乐教学中应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表演理论有利于克服固有的缺陷与问题,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我们不应单纯复制或者模仿专业知识教学,而应在接受和学习的同时深入创造,引导学生从创造性表演能力桎梏中脱离。而对于斯氏表演体系的借鉴与研究无疑为国内声乐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值得国内声乐教学工作者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许晓丹.斯氏“性格化”的再认识——论演员的“性格化”创作[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3,(05).
[2]王华莹.戏曲如何借鉴吸收斯氏表演体系[J].戏剧丛刊,2009,(06).
[3]武威.话剧表演与“斯氏体系”[J].戏剧之家,2011,(06).
[4]王晓鹰.斯氏表演体系的发展历史以及对中国话剧现状的意义[J].艺术评论,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