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2014-10-29潘玉民
潘玉民
摘要:《大家来做口述历史实务指南》由美国学者唐纳德·里奇(Donald A. Ritchie)著,王芝芝、姚力译,2006年1月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全书305千字,320页。该书是一部全面、具体、明晰的口述历史方面的著作。其作者担任美国参议院历史室特邀历史学家,曾任美国口述历史协会会长,在美国各地主持各种口述历史计划,为口述历史建设的进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关键词:口述历史口述档案档案馆
《大家来做口述历史实务指南》,美国学者唐纳德·里奇(Donald A. Ritchie)著,王芝芝、姚力译,2006年1月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全书305千字,320页。该书是一部全面、具体、明晰的口述历史方面的著作。其作者,担任美国参议院历史室特邀历史学家,曾任美国口述历史协会会长,在美国各地主持各种口述历史计划,为口述历史建设的进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总体内容
先说全书的总体内容。该书共分8章。第一章当代的口述历史,论述口述历史的含义、历史、范围、价值,记忆与口述历史,公众历史与口述历史;第二章开展一项口述历史计划,说明口述历史计划设定的目标、访谈人数、经费预算与工作人员、器材设施、后续处理、法律上的考量、档案保管与网络;第三章执行访谈,说明访谈者的素质,访谈过程,如筹备、部署、进行、结束等所要做的工作;第四章在研究与撰述中应用口述历史,论述口述证据和出版口述历史;第五章口述历史录影,说明场景与设备,录影带的保存与使用;第六章档案馆和图书馆的口述历史保存,说明口述历史收藏的管理、有声记录、口述历史档案馆的数字化、访谈捐赠、法律考量、公共计划;第七章口述历史教学,阐述小学、中学、大学和研究所教育中的口述历史;第八章展现口述历史,阐述社群历史、家庭访谈、口述历史的医疗用途、博物馆展览、无线电广播与口述历史、舞台上的口述档案、光碟与网络等。
书后附录有二:一是美国口述历史协会的原则与标准;二是法律授权样本。并附有注释与参考文献、相关文献、网络资源、重要名词英汉对照,可供扩展检索。
二、从“做”的视角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该书的突出特色是以实践操作为主线,兼及理论,侧重围绕着“做”字来做文章。对于口述历史如何筹划?如何行动?如何开辟经费资源?访谈时如何察言观色?如何保护受访者的版权?访谈者如何通过访谈技巧搜集有用的资料?如何有效地利用新科技?如何保存访谈的记录、磁带、光盘?如何利用口述历史?等等,都娓娓道来,阐述的缜密细致。
在体例上,全书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以大量实际案例,简洁、通俗、准确地回答了读者的疑问,并指导工作者避开陷阱和错误。该书在美国出版后,广受赞誉,一直成为口述历史界推荐的经典读本,被称为是口述历史理论、方法与实践的百科全书式的手册。美国学者认为:“对于任何与口述历史有关的人,无论是访谈者,受访者还是使用者,这本书都是必不可少的。”《美国档案年鉴》评价说:“这本书远远超越了字面含义,它传达出了作者对口述历史的激情。把它放置在社会和专业的背景中,它将使新手和行家同样获得灵感。”[1]
我们知道,美国是口述历史研究形成较早的国家。现代意义的口述历史研究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产生后,在欧洲和其他国家得到广泛应用。虽然该书中所使用的关键词是“口述历史”,但对我们建设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却大有关联。且不论口述史料本身即是档案资源的命题,就做好口述历史而言,确实要涉及诸多档案工作的理论与技术。如口述历史计划的形成,访谈者与访谈对象契约的签订,访谈前的研究准备,访谈中的录音、录像技术要求,访谈后记录的整理,口述历史档案的存放保管,口述历史成果的发表形式,以及著作权的归属等等。在这些涉及口述历史操作的重要方面,该书根据美国的实践经验,提供了一整套成熟的规则和标准,值得我们建设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时学习和借鉴。
而且,该书中有些论述与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建立更是直接相关,我们完全可以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予以借鉴吸收。比如,在第六章“档案馆和图书馆的口述历史保存”中,阐述了档案馆关于口述历史档案建设的35个问题。诸如:为什么口述历史计划总是与档案馆或图书馆有所关联?档案馆内已有文书记录,为何还要不厌其烦地到处搜罗口述档案呢?收藏口述历史与“书面文件”之间有何差异?每个访谈必须有哪些存档资料?在一个档案收藏里,口述历史访谈应该如何整理、排列才好?档案馆是否应该备有自己的口述历史《工作手册》?口述历史是否专属有声档案馆?保存录音带和保存其他文件是否有所不同?如果档案馆不愿制作录音带抄本,是否有其他变通作法?数字技术为口述历史资料的收集带来了哪些好处?数字记录适于档案保存吗?对一个口述历史收集进行数字化处理划算吗?互联网上有关于口述历史的数据库吗?档案馆将全部的访谈资料发布到网上不危险吗?访谈资料放到网上之前是否应该联系受访谈者?档案馆应当如何去掌控捐赠的访谈录音带和抄本?档案馆处理捐赠的口述历史是否应和自己所做的访谈一样呢?在政府机关里,口述历史是否属于官方记录?档案馆是否该为口述历史所暗含的毁谤评论负责?档案馆如何向民众推广口述历史?
上述作者所设计的问题并对其予以释解,毫无疑问,不仅为我们回答了档案馆与口述历史档案的密切关系,还阐释了保存口述历史档案的实践规范。诸如此类,理应受到我们的格外关注。
三、借鉴而不拷贝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该书所阐述的是美国口述历史的理论与方法,虽然对我国建立口述历史档案具有借鉴意义,但绝不能原样照搬照抄,予以简单地拷贝复制。要在引进中消化吸收,并结合我国建立口述历史档案的实际做一些本土化的工作。正如该书译者姚力所言:书中有些内容对中国也不够适用。如美国口述史协会规定口述访谈工作必不可少的一条是访谈者与受访者之间要签署契约、法律授权书等,这明显带有西方法制社会的传统。但是,中国人一向喜欢用温情的人际关系来办事,而不愿意使用冷冰冰的法律条文。就以往国内的口述史实践来说,不仅靠关系来联络访谈对象,而且访谈中也要注意培养起良好的关系,以相互间的信任和友谊来保证工作的顺利完成。[2]所以,建设我国的口述历史档案,必须符合中国人的心理特点和文化传统,在借鉴的基础上探索既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又符合我国实际的理论和方法。
目前,我国历史学界对于口述历史的研究已由分散朝着集成方向发展,成立了“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为保存口述史料,开展了不同种类项目的访谈。学术交流也日益活跃,既有对口述史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也有口述史经验的梳理,还有口述史基本理论的研讨,以及开展口述史工作规范、标准、原则的阐明。与此同时,出版了多种口述史的理论与方法及口述访谈方面的著作。
相比之下,档案界虽然有所动作,但开展得还不平衡。有的档案馆已着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方面的建设,有的尚未开展。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的建设,既是档案资源建设新的着力点,也是档案馆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渠道,需要尽快地将此项工作提到议事日程。为此,我们向档案界推介《大家来做口述历史实务指南》这本书。通过阅读此书,真正使我们认识到:每个档案馆都能做口述历史档案,每个档案馆也都应该建立口述历史档案。其实,在以往的档案学研究中,有识之士已认识到口述历史档案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社会知名人士也希望档案馆保存口述历史档案,如著名作家程乃珊就曾呼吁档案馆不要忽视口述历史。[3]现在,我们需要做的是进一步提升对口述历史档案的认识,尽快采取行动,建立口述历史档案,为保存人类社会记忆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该书底封。
[2]周新主编.《中国口述史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39.
[3]上海市档案局主编.《新时期公共档案馆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36.
*本文为国家社科项目《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建设及其开发利用策略研究》(12BTQ047)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