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疗效分析
2014-10-29江苏省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211300邢爱华
江苏省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211300)邢爱华
重型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指颅脑损伤后格拉斯哥评分(GCS)3~8分,伤后昏迷时间6h以上或在伤后24h内意识恶化,再次昏迷6h以上者 。一般而言,TBI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如何提高TBI治愈率、降低致残率及并发症已成为临床治疗TBI的难题。以往的文献报道 ,早期康复护理对于TBI患者尤为重要,对患者以后的功能恢复起着关键性作用。本文选取TBI患者35例,探讨行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对TBI患者的重要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TBI患者35例,均经头颅CT检查提示有颅脑损伤征象,入院后GCS评分均为3~8分。男19例、女16例,年龄37~82岁,平均(49.3±12.6)岁。昏迷程度:浅昏迷15例,中昏迷12例,深昏迷8例。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患者均接受抗感染、脱水降颅压、营养神经、肠内营养支持、维持内环境稳定等神经外科常规治疗及护理。急性期给予保护性约束,每1~2小时变换体位1次,保持患者卧位舒适,保证良肢位的摆放,以防止关节挛缩、变形。恢复期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1.2.2 护理措施
1.2.2.1 功能锻炼 全组患者康复训练按阶段进行。其中昏迷期的患者注意保持肢体及关节的功能位,给予保护性制动。①保持患者正确的卧床姿势,肩关节呈“敬礼”位,肘关节屈曲90°,腕关节背屈30~40°,髋关节伸直防止下肢外旋,踝关节背伸90°,应用硬板靴预防足下垂的发生;②被动活动各关节,上肢做肩外展外旋,前臂后旋,上臂后旋及指关节的屈伸运动,下肢做膝关节内外旋、膝关节屈伸、踝关节背伸跖屈及足趾的屈伸运动,由大关节到小关节,每天2~3次,每次每关节活动10下左右。
1.2.2.2 促醒 患者能否苏醒,取决于很多方面的原因,一般来说,患者意识的恢复高峰期是4~6周,再往后恢复意识的可能性将逐渐降低,因而对于TBI患者实施积极的促醒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①言语呼唤促醒法。护理操作中将昏迷患者当作清醒患者对待,进行语言交流,用言语呼唤促醒。②音乐呼唤促醒法。在生命体征平稳的情况下,选择患者患病前喜欢或熟悉的音乐或家人录制的短片反复播放,播放时间不宜过长,每次30min,避免疲劳。③皮肤刺激促醒法。对患者肢体和全身皮肤进行按摩,每次翻身时有意刺激患者皮肤,增加外界刺激,还可引导家属触摸患者的头面部、耳垂区域的皮肤及穴位,进行体表按摩,每天3~4次,每次10~15min。
1.3 评价方法 全组患者在治疗和护理干预后1个月按照GCS评分标准评定 ,作治疗前与治疗1个月后疗效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附表 治疗前后GCS评分比较[n(%)]
2 结果
全组患者经康复护理干预1个月后,GCS评分明显好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3 讨论
颅脑损伤越重,昏迷时间越长,且预后越差,致残率及病死率也相对提高,因此,在患者处于昏迷期,加强护理康复干预显得尤为重要。训练时间越早,患者肢体出现随意性运动的时间越早,身体机能恢复的预后越好。相反,随着康复工作开始时间的推迟,康复疗效呈现递减趋势,特别是1个月内介入康复治疗,能有效减少功能障碍的发生。已有研究表明,功能训练可加速大脑组织中侧支循环的建立,促进病灶周围脑细胞的重组和代偿,有利于发挥脑组织的“可塑性”。但是,护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且病情常有变化,因此护士要做到主动、细致、负责,并且要指导家属掌握必要的护理知识,取得家属的配合,促进病人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