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阴乳腺癌的X线诊断价值
2014-10-29北京市昌平区医院102200高连冬
北京市昌平区医院(102200)高连冬
浸润性乳腺癌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 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 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 HER-2)均为阴性的称为三阴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 TNBC),其他的称为非三阴乳腺癌(non-TNBC)。TNBC侵袭性强,治疗手段有限,预后较差,本文初步探讨三阴性乳腺癌的X线影像学表现,了解TNBC的临床特征及预后,为TNBC临床防治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经临床及乳腺X线资料完整,经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诊断为乳腺癌的患者315例,其中TNBC患者42例占13.3%;患者全部为女性;年龄31~72岁,平均年龄51.3岁。
1.2 检查方法 使用GE公司Senographe DMR+高频钼/铑双靶X线机,由技师进行投照,常规摄取双侧乳腺头足位(CC位)及内外斜位(MLO位)片,需要时加照侧位及局部加压放大摄影;自动曝光条件(乳房压迫板压力10~19N,根据乳房厚度、密度自动转换钼靶或者铑靶为阳极靶面,自动选择千伏及毫安秒),使用AGFA乳腺专用IP板,图像经CR系统图像处理后传入PACS影像工作站,X线诊断医师结合胶片及屏幕图像,给出诊断报告。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两组数据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及Fisher精确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全部315例中TNBC患者42例,占13.3%,非三阴乳癌273例,占86.7%。TNBC与non-TNBC临床及病理特征比较,见附表1。
2.2 影像表现 TNBC组中病变最大径大于2cm者占61.90%,non-TNBC组中病变最大径大于2cm者占48.72,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单纯肿块方面两组统计学具有显著差异。TNBC组病灶多为类圆形(28.57%)、边缘光滑(28.57%)与non-TNBC组比较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附表2。
附表1 TNBC与non-TNBC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比较[例(%)]
附表2 TNBC与non-TNBC X线表现(例(%))
3 讨论
TNBC是近年来逐渐被认识的一种乳腺癌临床表型。Perou[1]等利用DNA微阵列技术将乳腺癌在分子水平予以分型,其中基底样型的临床表型主要表现为免疫组化ER、PR、Her-2为阴性,角蛋白5/6(CK 5/6)阳性,逐渐地这种表型被称为三阴乳腺癌(TNBC)。起初有些研究将基底样型和TNBC这两个概念等同。随着研究的深入,专家发现,两者虽主体表现是一样的,但不能等同[2]。TNBC早期诊断中X线起到一定积极作用。TNBC的发病率随地域、种族不同而有所差异,西方国家TNBC占乳腺癌的10%~20%[3][4],国内研究显示TNBC占乳腺癌的23.8%[5]。本组TNBC占乳腺癌总数的13.3%(42/273)。研究显示,TNBC发病年龄较non-TNBC低[6],但本研究中两组患者的发病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种族、地域及样本收集情况有关。
本研究结果显示:①TNBC组与non-TNBC组相比,发生腋下淋巴结转移(23/42,54.76%)比率大,与国内外报道[5][6]相同,考虑可能与TNBC分化差、侵袭性强、组织学分级高、肿瘤细胞增殖快等因素有关。②TNBC的X线表现多为单纯肿块型,边缘光、滑类圆形,少见钙化,与相关报道一致[7]。对于纤维变性及坏死等肿瘤内部的特征X线及彩超不易显示,需要进一步用磁共振设备进行研究。③TNBC组织学分级以中、高级别为主(38/42,90.48%),恶性度高。及早诊断及早治疗是关键,X线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价格低廉,是临床检查的首选,尤其在基层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