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甲泼尼松龙治疗重症手足口病疗效观察
2014-10-29江西省萍乡市第二人民医院337000赖道权邓勇
江西省萍乡市第二人民医院(337000)赖道权 邓勇
手足口病最早是在20世纪50年代首次在新西兰发现的一种新型传染病,我国则是1981年在上海首次发现本病。手足口病是一种主要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通过粪口和飞沫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及3岁以下婴幼儿。大部分患儿感染后呈自限性经过,但重型手足口病可累计及中枢神经系统,甚至出现心、肺功能衰竭,导致死亡。根据卫生部《肠道病毒 ( EV71) 感染诊疗指南》(2008年版)[1]推荐,重型手足口病可适当使用激素冲击治疗,但给予大剂量冲击剂量和小剂量治疗的疗效是否有差异仍存在争议。本研究比较不同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对重症手足口病的疗效,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9年至2013年萍乡市第二医院传染科住院的80例重型手足口病患儿,将其分为大剂量甲泼尼松龙治疗组(治疗组)和小剂量甲泼尼松龙治疗组(对照组)。重型手足口病诊断符合卫生部《肠道病毒 (EV71) 感染诊疗指南》(2008年版)标准,即出现脑炎、脑脊髓炎、脑膜炎、脑干脑炎、肺水肿、循环功能衰竭等。其中男54例,女26例。月龄(23.2±11.3)月,小于1岁者22例,1~3岁者47例,3岁以上者11例。
1.2 治疗方法 所有重型手足口病患者均使用丙种球蛋白lg/(kg·d),总量为2g/kg;利巴韦林10~15 mg/(kg·d);甘露醇0.5~1.0ml/kg,q4~8 h;以及物理降温等对症支持治疗。小剂量治疗组应用甲泼尼松龙剂量为 l~2 mg/(kg·d),连用3d,大剂量治疗组甲泼尼松龙剂量为10~20 mg/(kg·d),连用3d,再根据适当调整用量和天数。
附表1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比较
附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及效果比较
1.3 好转标准 发病>7d,体温正常2~3d,皮疹隐退和/或口腔溃疡基本愈合,白细胞计数正常,神经系统受累症状缓解,处于生命体征稳定的恢复期。
1.4 统计学方法 实验结果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采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间结果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使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间治疗前临床资料比较 两组间男女比例、年龄、病程及高温例数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1。
2.2 两组间治疗后临床症状缓解及效果比较治疗组热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皮疹消退时间、神经系统受累时间、需要上呼吸机例数、死亡例数及总住院时间与对照组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2。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小儿常见急性传染病,多由柯萨奇A组16型(Cox A16)及肠道病毒71型(Ev71)等病毒引起,重症手足口病大多数由Ev71感染引起[2],EV71是一种具有高度嗜神经病毒,脑于是最易被EV71感染的部位,但是目前EV71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累及机制尚不明确。大多数手足口病呈良性经过,预后良好,但少数出现脑干脑炎的患儿可于短时间内迅速进展,发生为肺水肿、肺出血以及循环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病死率非常高。而对于重型手足口病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治疗的重点在于严格限制液体,积极降颅压, 应用丙种球蛋白,同时合理使用激素,可提高治愈率[3]。但对于激素应该使用大剂量激素还是小剂量激素目前尚未达成共识[4]。
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抗免疫、抗毒素和抗休克等多种作用,糖皮质激素类的甲泼尼松龙在治疗重型手足口病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5]。本研究表明,大剂量激素治疗组退热时间明显短于小剂量激素治疗组,这可能与甲泼尼松龙能直接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降低其对致热源的敏感性,使体温迅速下降至正常有关,而与疾病的预后无直接关系。在皮疹消退时间、神经系统症状(易惊及肢体抖动消失时间)上大剂量激素治疗组和小剂量激素治疗组上无明显差异。另外,经过积极治疗后两组间需使用呼吸机控制呼吸衰竭症状的例数亦无差异,同时,总体的住院时长亦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虽然小剂量激素治疗组出现一例患者死亡,但经过统计学分析,其与大剂量激素治疗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大剂量激素治疗组在总体的治愈率及患儿住院时长并不优于小剂量激素治疗组,这与国内研究结果相似[6]。甲泼尼松龙用于治疗重症手足口病,可能与以下几个机理有关:①强烈的免疫抑制作用,尤其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早期强烈的非特异免疫抑制作用。②防止血清中有害因子对中枢神经系统损害。③直接可改善神经传导功能,保护血脑屏障,减轻炎症和水肿。④抑制脂质过氧化,减少受损组织内所产生的钙介导的神经纤维降解产物,从而减轻细胞膜和微血管的损伤[7]。
总之,甲泼尼松龙在重型手足口病的治疗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宜盲目的使用大剂量激素,应密切观察病情,权衡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