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部分待安置退役运动员现状调查及孤独感、生活满意度分析

2014-10-29孟庆方��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学报竞技运动员

孟庆方��

2.2.1 首先需要待安置退役运动员转变观念,努力破解运动成绩这一瓶颈环节对运动员的限制

首先应引导运动员从竞技体育的“小天地”“小社会”中走出来,提高其社会化程度,而不是局限于退役后只寻求在体育系统内部就业。理念的缺失导致一方面体育系统内部需求饱和甚至过饱和,而另一方面退役运动员则失去到更广阔领域转型、发展的机会。参与调查的运动员均具备扎实系统的运动技能与较高运动水平,但在训时运动成绩不够理想,仅有5人次获得过奥运会前8名;18人次获得过世锦赛前8名,11人次获得过世界杯前8名,另有32人次获得过亚运会前3名,61人次获得过全运会前3名。而运动成绩不够理想的运动员在退役后在规定时间内必须与母队分离,这种心理及社会“断乳”对运动员毫无疑问是一个重大挫折。

事实上上述接受调查运动员只需稍加培训充实,其在长期专业训练过程中所积累的技术、经验与能力即可得到充分发挥。退役运动员尽早实现从“训练场”向“健身房”的转变,是化解并解决运动员中途淘汰数量率高、风险较大的矛盾的有效途径。应更多关注运动员退役后的成功转型,并非简单的安置或安排,应努力创造机会让他们在退役后能够有继续自我发展提高的机会,而不是被动成为国家与社会的负担。

2.2.2 整体文化水平低,缺乏系统的文化知识技能学习成为退役运动员的另一块“短板”

现有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对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和全面发展重视不够,参与本次调查的运动员中,云南省有4位运动员的文化程度仅为小学毕业,而较高学历运动员大多为在职教育学历,超过本科以上学历的仅占总人数的1.9%,详情见表2。

[HT5"H][JZ]表2 退役运动员受教育状况调查结果“木桶”理论提示:影响一个人职业竞争力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其特长,而是其自身的缺陷与不足。我国在运动员培养方式上已形成了“少体校—省( 市)体校—省( 市) 体工队—国家队”一条龙训练体系。运动成绩的取得往往是以牺牲运动员系统的文化学习和全面发展为代价的。运动员在训时所承担的双重社会角色带来的双重压力,构成了这一群体所特有的基本矛盾。而在运动员退役后,其所导致的后果会进一步凸显。亟需从传统的训练体系逐步向“读训一体化”模式的转变,才可能使运动员退役之后就业的途径得到有效的拓展,如北京体育大学“冠军班”的创设及山东省教练员学院的建立等实践[10],都为这一培养模式的转换提供了有效的参照。

2.2.3 退役运动员缺乏忧患意识,社会保障观念淡薄,自身发展动力不足

如表3所示:参与本次调查的运动员目前月收入在其所在地区仅可以维持温饱水平,而有79人目前在经济上已陷入困境。待安置退役运动员参与社会保险包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养老保险、伤残互助保险等,其现状一是险种不够完善,二是参与率较低。目前现行的训练体系造成了一种“小而全”或者说相对外部社会而呈独立封闭的现状,运动员在训期间,衣、食、住、行及运动伤病的治疗全部由专业队负责,由此导致部分运动员对社会保障或社会保险缺乏危机意识,而保险缺失造成的后果最终只能由自身来承担[11-12]。

相当部分待安置退役运动员自我发展动力严重不足,缺乏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来促进自身的提升与发展。目前仅有25.4%的人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通过职业技能鉴定的人数仅为16.8%。仅有11.6%的运动员获得了裁判资格,其中国际级裁判仅1人,国家级裁判10人,一级裁判42人,高级别的裁判从事的还多是非奥运会项目。仅有67人参加过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的,仅有6.4%的运动员获得过教育资助,其最高额度为9 000元,上述职业技能的缺失势必会给运动员迈入新的工作领域带来极大的阻力和消极的影响。

2.3 参与调查的待安置退役运动员孤独感及生活满意度调研结果分析

竞技体育的主要目标是对人的塑造,使其获得和谐全面发展, 竞技体育中的人发展的迷失必然导致了竞技体育目标的异化,从“有机体×文化刺激=人的行为”的公式可以判定运动员的竞技行为取决于运动员对运动文化刺激的接受理解能力以及竞技水平的发挥程度[14]。

运动员退役是一个必然的结果,运动员退役的质量尤其是能否实现健康的职业转型尤为值得关注,职业转型的成败必然会使运动员在角色转型过程得到正面或负面心理体验,从而引起退役后生活满意度变化。胡咏梅等选取了42名在退役后实现顺畅转型的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发现高自我认同、退役前的规划与准备、转型积极应对策略、运动生涯出现退役意识、退役获得的社会支持、退役后的多重角色和内部动机对退役运动员的顺畅转型发挥着不同程度诱发作用[15]。

生命质量的全方位释放=富足生活+健康身体+健全人格,生活质量既包括客观现实,又包括主观感觉。由于环境和条件差异,目前多选择“孤独感”、“生活满意度”等主观指标来衡量生活质量高低[16]。现有体育对孤独感及生活满意度影响的研究多集中于老年领域,其实生活质量的改善与提高可为实现高层次需要提供有力保障,以满足不同发展、享受层次的需求。

我们在调查中分析了退役后收入、运动员受教育程度、社会保障体系完备程度对运动员孤独感及生活满意度的影响(见表4、表5、表6)。

表4提示待安置退役运动员的孤独感随收入水平渐次升高呈逐渐下降趋势,意外的是收入在5 000元以上人群其孤独感反而有上升;与之对应的是其生活满意度水平随收入水平的增加而逐渐提高。两方面的结果表明,稳固可靠的经济基础是影响待安置退役运动员生活质量的极为重要的因素,是在对退役运动员进行安置时首先要考虑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对待退役运动员中的部分“弱势群体”,在政策上应尽可能适当予以倾斜[17-18]。

表5提示待安置退役运动员的孤独感随受教育程度与层次的提高呈渐次下降趋势,而相应的生活满意度则伴随受教育程度与层次的提高而逐渐提高。两方面结果表明受教育程度及层次较高的运动员具备更为良好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更容易得到社会的接纳与认可[19]。逐渐建立针对现役运动员及退役运动员的更为完善的教育培训制度和体系,是一个亟待解决同时充满挑战的课题。

运动员退役事实上是运动员主动或被动进行二次心理断乳的过程, 该过程中运动员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会实现再成长, 伴随着再成长而发展起来的自我效能、挫折应对、心理适应、人际交往等个体内部特征的分歧则可能会给运动员退役后能否顺利转型带来不同层面的影响。

3 小结

本次调查发现,大部分待安置退役运动员缺乏对自身的准确定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的理念。且整体文化水平较低、社会保障观念淡薄,缺乏对自身优势的认知,缺乏实现及时转型的动力和勇气,与体育教育及全民健身行业脱节严重,部分退役运动员在经济上及社会归属感上已陷入困境。

体育是对人生拼搏精神的肯定。我们在极力追求取胜的目标性的同时,对参与的每一分子未来发展的规划和设计,直接关系到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生生不息的根本动力和源泉。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竞技体育开始更加重视运动员的全面素质培养和职业生涯规划,这一转变可能为待安置退役运动员带来新的契机。

参考文献:

[1]吕树庭,卢元镇.体育社会学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邹德新,刘建,林勇虎.运动员社会保障制度变迁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29(3):1-5.

[3]邹德新,刘建.我国运动员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与完善[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22(4):13-19.

[4]李琳瑞,刘峥. 退役运动员安置政策的演进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2):22-25.

[5]范道芝,王智慧,汤明伟.我国运动员退役安置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11):3-5.

[6]陈林祥.我国优秀运动员退役安置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04,24(5):8-11.

[7]于文谦,李强,牛静.转型时期竞技运动员的退役与继续教育问题——以辽宁省为例调查分析与研究[J].体育科学,2004,24(7):16-18.

[8]虞轶群,季浏,李群.上海市退役运动员安置现状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36(4):85-88.

[9]侯会生,曹丹,张凤民.我国退役待安置运动员安置影响因素分析[J].2012,29(3):291-294.

[10]种莉莉,孙晋海,张显军.退役运动员再就业状况调查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9):34-39.

[11]董申翔,乔平均,侯会生.后奥运时期我国退役待安置运动员安置体系的构建[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2,29(6):685-688.

[12]朱培榜.我国优秀运动员成功转型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9(10):66-69.

[13]陈志辉,李艳翎.我国部分省市退役专业运动员择业过渡期职业培训现状调查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4(6):539-542.

[14]陈慧敏.中国竞技体育生产制度有效性评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6):5-9.

[15]孟庆方,许昭,林勇虎.体育活动参与程度与老年人孤独感及生活满意度的关系[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23(3):82-84.

[16]胡咏梅,姚家新,依惠琴.退役运动员顺畅转型诱发因素及情商、职业倾向个性特征的研究[J].体育科学,2010,30(6):38-47.

[17]兰宝森,侯会生.我国退役待安置运动员的安置途径探析[J].2010,36(9):24-26.

[18]李燕荣.我国退役运动员职业转换模式剖析[J].商业时代,2011(36):112-113.

[19]徐山平.优秀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法律保障机制的构建[J].前沿,2012,(13):93-94.

[20]黄兆媛.“后奥运”时代中国运动员的“后运动”生涯探析[J].学术探索,2012(4):130-132.

运动员退役事实上是运动员主动或被动进行二次心理断乳的过程, 该过程中运动员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会实现再成长, 伴随着再成长而发展起来的自我效能、挫折应对、心理适应、人际交往等个体内部特征的分歧则可能会给运动员退役后能否顺利转型带来不同层面的影响。

3 小结

本次调查发现,大部分待安置退役运动员缺乏对自身的准确定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的理念。且整体文化水平较低、社会保障观念淡薄,缺乏对自身优势的认知,缺乏实现及时转型的动力和勇气,与体育教育及全民健身行业脱节严重,部分退役运动员在经济上及社会归属感上已陷入困境。

体育是对人生拼搏精神的肯定。我们在极力追求取胜的目标性的同时,对参与的每一分子未来发展的规划和设计,直接关系到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生生不息的根本动力和源泉。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竞技体育开始更加重视运动员的全面素质培养和职业生涯规划,这一转变可能为待安置退役运动员带来新的契机。

参考文献:

[1]吕树庭,卢元镇.体育社会学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邹德新,刘建,林勇虎.运动员社会保障制度变迁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29(3):1-5.

[3]邹德新,刘建.我国运动员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与完善[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22(4):13-19.

[4]李琳瑞,刘峥. 退役运动员安置政策的演进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2):22-25.

[5]范道芝,王智慧,汤明伟.我国运动员退役安置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11):3-5.

[6]陈林祥.我国优秀运动员退役安置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04,24(5):8-11.

[7]于文谦,李强,牛静.转型时期竞技运动员的退役与继续教育问题——以辽宁省为例调查分析与研究[J].体育科学,2004,24(7):16-18.

[8]虞轶群,季浏,李群.上海市退役运动员安置现状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36(4):85-88.

[9]侯会生,曹丹,张凤民.我国退役待安置运动员安置影响因素分析[J].2012,29(3):291-294.

[10]种莉莉,孙晋海,张显军.退役运动员再就业状况调查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9):34-39.

[11]董申翔,乔平均,侯会生.后奥运时期我国退役待安置运动员安置体系的构建[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2,29(6):685-688.

[12]朱培榜.我国优秀运动员成功转型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9(10):66-69.

[13]陈志辉,李艳翎.我国部分省市退役专业运动员择业过渡期职业培训现状调查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4(6):539-542.

[14]陈慧敏.中国竞技体育生产制度有效性评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6):5-9.

[15]孟庆方,许昭,林勇虎.体育活动参与程度与老年人孤独感及生活满意度的关系[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23(3):82-84.

[16]胡咏梅,姚家新,依惠琴.退役运动员顺畅转型诱发因素及情商、职业倾向个性特征的研究[J].体育科学,2010,30(6):38-47.

[17]兰宝森,侯会生.我国退役待安置运动员的安置途径探析[J].2010,36(9):24-26.

[18]李燕荣.我国退役运动员职业转换模式剖析[J].商业时代,2011(36):112-113.

[19]徐山平.优秀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法律保障机制的构建[J].前沿,2012,(13):93-94.

[20]黄兆媛.“后奥运”时代中国运动员的“后运动”生涯探析[J].学术探索,2012(4):130-132.

运动员退役事实上是运动员主动或被动进行二次心理断乳的过程, 该过程中运动员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会实现再成长, 伴随着再成长而发展起来的自我效能、挫折应对、心理适应、人际交往等个体内部特征的分歧则可能会给运动员退役后能否顺利转型带来不同层面的影响。

3 小结

本次调查发现,大部分待安置退役运动员缺乏对自身的准确定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的理念。且整体文化水平较低、社会保障观念淡薄,缺乏对自身优势的认知,缺乏实现及时转型的动力和勇气,与体育教育及全民健身行业脱节严重,部分退役运动员在经济上及社会归属感上已陷入困境。

体育是对人生拼搏精神的肯定。我们在极力追求取胜的目标性的同时,对参与的每一分子未来发展的规划和设计,直接关系到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生生不息的根本动力和源泉。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竞技体育开始更加重视运动员的全面素质培养和职业生涯规划,这一转变可能为待安置退役运动员带来新的契机。

参考文献:

[1]吕树庭,卢元镇.体育社会学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邹德新,刘建,林勇虎.运动员社会保障制度变迁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29(3):1-5.

[3]邹德新,刘建.我国运动员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与完善[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22(4):13-19.

[4]李琳瑞,刘峥. 退役运动员安置政策的演进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2):22-25.

[5]范道芝,王智慧,汤明伟.我国运动员退役安置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11):3-5.

[6]陈林祥.我国优秀运动员退役安置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04,24(5):8-11.

[7]于文谦,李强,牛静.转型时期竞技运动员的退役与继续教育问题——以辽宁省为例调查分析与研究[J].体育科学,2004,24(7):16-18.

[8]虞轶群,季浏,李群.上海市退役运动员安置现状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36(4):85-88.

[9]侯会生,曹丹,张凤民.我国退役待安置运动员安置影响因素分析[J].2012,29(3):291-294.

[10]种莉莉,孙晋海,张显军.退役运动员再就业状况调查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9):34-39.

[11]董申翔,乔平均,侯会生.后奥运时期我国退役待安置运动员安置体系的构建[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2,29(6):685-688.

[12]朱培榜.我国优秀运动员成功转型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9(10):66-69.

[13]陈志辉,李艳翎.我国部分省市退役专业运动员择业过渡期职业培训现状调查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4(6):539-542.

[14]陈慧敏.中国竞技体育生产制度有效性评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6):5-9.

[15]孟庆方,许昭,林勇虎.体育活动参与程度与老年人孤独感及生活满意度的关系[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23(3):82-84.

[16]胡咏梅,姚家新,依惠琴.退役运动员顺畅转型诱发因素及情商、职业倾向个性特征的研究[J].体育科学,2010,30(6):38-47.

[17]兰宝森,侯会生.我国退役待安置运动员的安置途径探析[J].2010,36(9):24-26.

[18]李燕荣.我国退役运动员职业转换模式剖析[J].商业时代,2011(36):112-113.

[19]徐山平.优秀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法律保障机制的构建[J].前沿,2012,(13):93-94.

[20]黄兆媛.“后奥运”时代中国运动员的“后运动”生涯探析[J].学术探索,2012(4):130-132.

猜你喜欢

学报竞技运动员
我最喜爱的运动员
电竞种植记
E生命力
Analysis of Characters Shaping in Ring Lardner’s Haircut
Analysis of I Heard the Owl Call My Name from an Intercultural View
花与竞技少女
运动员
论学报的发行管理创新
思维擂台赛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再添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