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部六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评价的因子分析

2014-10-28陈璐李成标

湖北农业科学 2014年15期
关键词:人力资源开发聚类分析因子分析

陈璐+李成标

摘要:构建了中国中部六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回归分析、KMO统计检验、因子分析等方法对中部六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进行评价。首先依据中部六省2012年的统计数据,从人口规模、文化素质、生理素质和文化环境4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然后运用聚类分析法对评价结果进行归类,进而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为促进中部六省区域经济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人力资源开发;因子分析;聚类分析;中部六省

中图分类号: F3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15-3697-06

Evalu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Human Resources in the Six Central Provinces

of China Based on Factor Analysis

CHEN Lu,LI Cheng-biao

(School of Management,Yangtzc University,Jingzhou 434023,Hubei,China)

Abstract: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was constructed to evaluate the development of in rural human resources in six central China provinces with regression analysis, KMO statistical tests, factor analysis. Based on the statistics of six central provinces of China in 2012,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was conducted from four aspects including population size, cultural quality, physical quality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The results were classified with cluster analysis. Some advices on policy were proposed to promot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six central provinces of China.

Key words: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factor analysis; cluster analysis; six provinces of central China

收稿日期:2013-12-13

基金项目:湖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2012GDA00708)

作者简介:陈 璐(1988-),女,北京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战略研究,(电话)15811183996(电子信箱)chenlu19881111@163.com;

通讯作者,李成标(1966-),男,湖北荆州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产品创新管理研究,(电话)13593894986(电子信箱)lcb532@sohu.com。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中部六省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不但是全面发展小康社会的需要,而且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1]。将农村人力资源的优势转变成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后劲力量,是中部六省区域经济开发的关键。但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发展的全球化以及知识经济挑战的日渐严峻,我国中部六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相对落后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需求。

魏耀武[2]对河南省农村人力资源能力建设进行了分析,认为河南省农村人口众多,如果有效地加以利用,就能将人口劣势转变为人口优势,促进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刘媛[3]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并借助Eviews计量软件对山西省农村人力资本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农村人力资本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偏高的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周昌伟[4]通过对湖北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进行调查得知,湖北省位于中部的核心地段,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对实现东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丁静[5]对安徽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进行了综合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加强安徽省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并最终实现人力资源强省的目标;李明等[6]对湖南省人力资源开发进行了调查研究,认为虽然湖南省人力资源丰富,但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不足,导致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阻碍了湖南省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裴鸿卫等[7]运用主成分分析模型,分析并归纳出农民文化程度、农村生活习俗、农业生产条件、农村人口数量等因素影响了江西省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利于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中部六省作为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区,应全力发挥自身的优势和潜力,充分认识人力资源开发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把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作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构建和谐中部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

本研究首先构建了中部六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评价指标体系;其次,根据各指标采集2012年中部六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相关数据,并借助SPSS17.0统计软件,运用回归分析法检验所构建指标体系的合理性,采用KMO统计检验本研究使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分析评价的可行性;最后,运用该模型对中部六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进行评价与分析。

1 中部六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8]是根据合理的制度和有效的政策,以规范的教育管理、专业的技能培训等为手段,对农村的人才进行能力的发掘、培养和利用,最终达到控制农村人力资源的数量,提高农村人才的质量,优化农村人力资源结构的目的。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不仅是经济发展坚强雄厚的动力,而且是加快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农村人力资源是否可以对中部六省经济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取决于中部六省能否将农村人力资源合理利用、开发和使农村人力资本持续增值[9]。endprint

根据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含义的理解,并严格遵照设计评价指标的目的性、科学性、层次性等原则,通过研究人口规模[10]、文化素质[11]、生理素质[12]和文化环境[13]等方面的相关文献,分别进行统计与观察,选择最能使大家满意的相关指标,具体分析本研究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这个关键词,初步构建指标体系。然后根据已构建的指标体系查询相关统计年鉴,剔除未能查询的指标,最后总结出可以全部量化的指标。中部六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指标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

本研究数据均来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2》、《江西统计年鉴2012》、《山西统计年鉴2012》、《湖南统计年鉴2012》、《湖北统计年鉴2012》、《河南统计年鉴2012》、《安徽统计年鉴2012》,数据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

2 中部六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实证分析

因子分析法的目的是使用很少并且相互独立的因子变量,来取代原有指标体系的绝大部分信息,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1 确定原有变量能否进行因子分析

建立回归模型,利用农业生产总值代表中部六省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分析中部六省人口规模、文化素质、生理素质以及文化环境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得知,人口规模的R=0.999、R2=0.998,文化素质的R=0.819、R2=0.617,生理素质的R=0.996、R2=0.993,文化环境的R=0.840,R2=0.706,而R2值越大,则所反映两变量的共变量比率越高,模型与数据的拟合程度越好[14]。由此看出,该回归方程的拟和效果很好,说明所构建的中部六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评价的指标体系是合理的。为了让数据之间具有可比性,有必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无纲量化处理,然后得出了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结果表明,绝大部分相关系数大于0.3,且通过了KMO和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因此,用因子分析法对中部六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进行评价是可行的。

2.2 确定主成分变量

根据主成分的选取原则,一般应选取累计贡献率超过80%以上的;由总方差表(表2)可以看出,从第六个起,累计贡献率已达到100%,且特征值小于1,前5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了100%,这说明这5个主成分已反映了原始指标中100%的信息。然而,依照主成分个数选取标准(累计贡献率大于80%)来看,前4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已达到88.714%。因此,选取前4个主成分对中部六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进行综合评价。虽然用这4个主成分进行评价损失了原始信息的11.286%,但评价指标却由原来的16个降为了4个,指标大大简化了。

2.3 建立因子载荷矩阵

为了更加明确表示主成分与原始指标体系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的方法为最大方差法,对因子矩阵进行正交旋转,在经过具有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迭代后实现收敛,并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表3)。

从表3可以看出,经过正交旋转之后的载荷矩阵,其意义比较明显。

F1主要包含的指标是X1、X4、X5、X10、X12、X13,这些指标都与人力资源配置有关,因此F1代表人才配置因子;

F2主要包含的指标是X7,该指标与人的文化技术有关,因此F2代表文化水平因子;

F3主要包含的指标是X6、X9、X11、X16,这些指标都与人力资源开发方式有关,因此F3代表人才投入因子;

F4主要包含的指标是X2、X3、X8、X14、X15,这些指标都与科教文化事业的发展情况有关,因此F4代表科教支持因子;

综合得分F=(35.004% F1+20.46% F2+18.234% F3+15.017% F4)/88.714%,其中:

F1=0.029 ZX1-0.198 ZX2+…+0.100 ZX15-0.079 ZX16

F2=-0.003 ZX1+0.015 ZX2+…+0.127 ZX15-0.029 ZX16

F3=-0.327 ZX1-0.161 ZX2+…+0.092 ZX15+0.025 ZX16

F4=-0.059 ZX1+0.097 ZX2+…+0.144 ZX15+0.446 ZX16

通过综合评价函数,得出中部六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绩效因子的综合得分(表4)。

2.4 对综合得分的聚类分析

为了检查因子分析的结果是否准确,针对中部六省人力资源绩效因子的综合得分,对其评价结果进行聚类分析。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是指对指标或因子进行归类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研究的对象是规模较大的指标或因子,要求能够被合理地依据自身的特点来进行归类,没有任何范式可供参考[15]。这里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将标准化后的数据输入SPSS17.0统计软件,然后选择欧式距离的平方法进行统计分析,聚类方法为最远距离法,最后输出聚类龙骨图(图1)和聚类结果列表(表5)。

从表4可以看出,中部六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其所处地区经济能力的强弱之间成正比。根据表5聚类后的结果,可以把中部六省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分为4类。

第一类:河南省。河南省不但是传统的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而且是新兴的经济大省和工业大省。随着农业现代化政策的贯彻实施和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其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综合得分为0.780 2,居中部六省首位。河南省在F1方面最为突出,其得分独占鳌头,并且人力资源开发的各项原始数据均名列前茅。虽然河南省在中部六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优势十分明显,但也存在不足。它在F3方面的得分为负,并且除F1以外的3个因子的得分均居六省后位,其原因是“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数”、“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水平”、“人均文教娱乐支出”等指标的原始数据均列六省最后一位,“农业科学研究人员数量”等指标的原始数据均列六省后三位。因此,河南省在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同时,也要注重文化水平、人才投入和科教支持方面的发展。endprint

第二类:湖南省、湖北省、江西省。从整体来看,这3个省份拥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它们各指标的原始数据比较均匀,比如“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水平”、“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乡村医生和卫生人员数”等指标的原始数据都比较相近。与第一类相比,这些省份更注重人才投入和科教支持,尤其是湖南省,“人均文教娱乐支出”和“农村文化站数”分别是346.6元/人和2 238个,在中部六省原始数据中排名靠前。但是湖南省并没有被归为第一类,这说明湖南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河南省相比还具有一定的差距。

第三类:山西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省在党的领导下,针对穷山恶水、十年九旱、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条件投入了艰辛的劳动,进行了大量的治理实践。结合山西省综合得分来看,其在六省当中排名第二,除人才配置因子为负分,排名第六以外,其他3个因子均在六省中排名第一。导致人才配置因子为负分的原因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农村从业人员数量”、“农村外出劳动力数量”等指标的原始数据均位于六省最后一位。虽然山西省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得到了改善,但目前山西省农村经济的发展仍然受到生态坏境的制约,对自然灾害抵抗能力不强,并且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不足[16]。

第四类:安徽省。近年来,安徽省农村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城乡差距逐渐扩大,而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滞后。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重用农村实用人才,不断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虽然安徽省农村人力资源数量较大,但从人才配置因子的得分可知,安徽省未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从文化水平因子得分可知,安徽省农村人口素质较低,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大专及大专以上的人数为2人,排名第六位;从科教支持因子可知,“农业科学研究人员数量”在六省中排名最后。这充分证明了安徽省虽然农村人口数量巨大,但是人口素质较低,结构不合理,科教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3 结论与建议

中部六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也是全国农业人口最集中、“三农”问题比较突出的地区[17]。通过上述分析,得出中部六省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优劣势,其综合评价结果为中部六省日后开展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指出了发展方向,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根据评价结果,为中部六省日后开展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工作提供一些建议。

1)河南省作为人力资源大省,应将教育作为提高人口素质的主要途径,把关注的目光从物质资源转移到人力资源,把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注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效益,广纳贤才,留住人才[18];加大对农村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完善多元化投入体制和学生助学金政策,积极健全多层次、多功能的农村教育和培训体系,加强农村的师资力量,提高农村教职工的待遇,促进城乡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从而提高人口质量,提高人口的知识水平;努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使农民丰衣足食,这样才能确保家庭教育支出的增加,最终为家庭收益的增长带来良性循环。

2)湖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农业优势十分显著,应充分利用其优势,并结合湖南省“十二五”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强农村的基础教育和义务教育法制建设,抓好师资队伍,使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迈上新的台阶。面对当前知识时代的迅猛发展,湖南省需夯实农村基础教育建设,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水平,加强农民各项实用技能的培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相对薄弱的就业环境,努力减少农村人力资源配置中的盲目性和滞后性,提升农民高技术性的职业选择能力;改善民生,提高农村人口从事农业的积极性,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减少荒地,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变。

3)湖北省农村人力资源层次复杂,质量偏低,根据上述分析结果,针对其存在的问题,应结合本土化开发和城市化开发方针,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有效缓解城乡就业矛盾,降低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成本;完善农村教育体系,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努力提高办学和教学条件,大力开展农村成人教育,全面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能力,吸引优秀人才,带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制定农业支持制度,完善农村人力资源统计评估体系,最好能与城市统一起来,彻底改变农村人口的“非国民待遇”,使农村走上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道路。

4)建议江西省改变以学历定人才的错误观念,树立以能力用人才的新认识,提高农民务农的积极性,并且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投资观念;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来抓,扫除青壮年文盲,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将义务教育学费免除的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减轻农民的教育负担;加强技能培训教育,实现培训投资主体多元化,以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为基地,把职业资格认证与职业技术教育相结合,改革教学方法和内容,全方位提高农村人力资本的素质。

5)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建议山西省努力提高农村本身发展经济的造血功能,广泛发展非农产业,招商引资,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并鼓励农村人民群众树立自主经营的信心,努力发展农业生产;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以多机制、多途径、多形式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培训班,使人才得到合理配置,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与此同时,政府也要提高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重要性的认识,增加对农村教育投入,确保农村教育事业的优先发展,为经济建设做贡献;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加快新型农村医疗制度的建设,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财政补助标准,为农村居民提供方便、安全的医疗卫生服务。

6)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源素质的重要途径,建议安徽省增加教育经费投入的渠道,构建中央财政、企业、社会等多元化的投资体系,提高农村教职工的薪酬待遇,提高农村学校和教职工的生活条件,注重农村职业培训以及成人教育,开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努力建设学习型新农村,使农村劳动力从更多途径获得所需知识;加快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开展农业科技创新,通过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减少农村与城镇在社会保障上的差距,提高农民参加社会保障的意识,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大力宣传保健知识,进而更好地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endprint

综上所述,由于知识经济不同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知识经济需要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而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是实现现代化农业和农村的重要基础。我国设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间并不长,区域农村经济发展也不平衡,因此,中部六省在制定发展战略时,不但要看准国际经济的发展前沿,而且不能脱离我国的具体实际。从这一前提出发,中部六省有必要实事求是地开展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重视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与积累,大力开展素质教育,创建学习型组织,推动农村产业的发展,提高农村人力资本,从根本上使农村经济得到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可迪.中部地区政府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0.

[2] 魏耀武.河南省农村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0,(3):281-283.

[3] 刘 媛. 山西省农村人力资本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 太原:山西财经大学, 2012.

[4] 周昌伟.湖北省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开发方略[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05.

[5] 丁 静. 安徽省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与开发策略[J]. 安徽农学通报, 2012, 18(15): 5-8.

[6] 李 明, 李晚芳. 湖南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调查研究[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2 (3): 29-33.

[7] 裴鸿卫,胡平波.江西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6):57-61.

[8] 蒋爱先.区域经济发展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策探究——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例[J].当代经济,2009(8):30-32.

[9] 王渝雪.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D]. 重庆:重庆师范大学, 2012.

[10] 殷海善,凌日平, 安祥生.农村人口老化对农村人口发展及人口城乡分布影响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1):20-23.

[11] 杨振姣,罗玲云.新农村文化建设与新型农民的培育[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6-32.

[12] 邹 芳,李 博,祁玉华.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之我谈——杨凌杜家坡村农民素质调查[J].价值工程, 2012(9):326-327.

[13] 王富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

[14] 庞素琳.Logistic回归模型在信用风险分析中的应用[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6,36(9):129-137.

[15] 崔明欣,李绍萍.基于聚类分析发的黑龙江房地产市场健康状况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价值工程, 2012,31(33):167-169.

[16] 闫爱青,邵 永.对山西省农村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8):71-73.

[17] 崔建华.我国人力资本生产制度缺陷及其深层原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06,34(1):39-43.

[18] 付华英,张拴虎.论人口文化素质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以广东省为例[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2(4):42-46.endprint

综上所述,由于知识经济不同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知识经济需要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而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是实现现代化农业和农村的重要基础。我国设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间并不长,区域农村经济发展也不平衡,因此,中部六省在制定发展战略时,不但要看准国际经济的发展前沿,而且不能脱离我国的具体实际。从这一前提出发,中部六省有必要实事求是地开展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重视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与积累,大力开展素质教育,创建学习型组织,推动农村产业的发展,提高农村人力资本,从根本上使农村经济得到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可迪.中部地区政府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0.

[2] 魏耀武.河南省农村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0,(3):281-283.

[3] 刘 媛. 山西省农村人力资本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 太原:山西财经大学, 2012.

[4] 周昌伟.湖北省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开发方略[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05.

[5] 丁 静. 安徽省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与开发策略[J]. 安徽农学通报, 2012, 18(15): 5-8.

[6] 李 明, 李晚芳. 湖南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调查研究[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2 (3): 29-33.

[7] 裴鸿卫,胡平波.江西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6):57-61.

[8] 蒋爱先.区域经济发展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策探究——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例[J].当代经济,2009(8):30-32.

[9] 王渝雪.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D]. 重庆:重庆师范大学, 2012.

[10] 殷海善,凌日平, 安祥生.农村人口老化对农村人口发展及人口城乡分布影响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1):20-23.

[11] 杨振姣,罗玲云.新农村文化建设与新型农民的培育[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6-32.

[12] 邹 芳,李 博,祁玉华.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之我谈——杨凌杜家坡村农民素质调查[J].价值工程, 2012(9):326-327.

[13] 王富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

[14] 庞素琳.Logistic回归模型在信用风险分析中的应用[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6,36(9):129-137.

[15] 崔明欣,李绍萍.基于聚类分析发的黑龙江房地产市场健康状况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价值工程, 2012,31(33):167-169.

[16] 闫爱青,邵 永.对山西省农村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8):71-73.

[17] 崔建华.我国人力资本生产制度缺陷及其深层原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06,34(1):39-43.

[18] 付华英,张拴虎.论人口文化素质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以广东省为例[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2(4):42-46.endprint

综上所述,由于知识经济不同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知识经济需要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而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是实现现代化农业和农村的重要基础。我国设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间并不长,区域农村经济发展也不平衡,因此,中部六省在制定发展战略时,不但要看准国际经济的发展前沿,而且不能脱离我国的具体实际。从这一前提出发,中部六省有必要实事求是地开展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重视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与积累,大力开展素质教育,创建学习型组织,推动农村产业的发展,提高农村人力资本,从根本上使农村经济得到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可迪.中部地区政府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0.

[2] 魏耀武.河南省农村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0,(3):281-283.

[3] 刘 媛. 山西省农村人力资本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 太原:山西财经大学, 2012.

[4] 周昌伟.湖北省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开发方略[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05.

[5] 丁 静. 安徽省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与开发策略[J]. 安徽农学通报, 2012, 18(15): 5-8.

[6] 李 明, 李晚芳. 湖南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调查研究[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2 (3): 29-33.

[7] 裴鸿卫,胡平波.江西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6):57-61.

[8] 蒋爱先.区域经济发展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策探究——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例[J].当代经济,2009(8):30-32.

[9] 王渝雪.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D]. 重庆:重庆师范大学, 2012.

[10] 殷海善,凌日平, 安祥生.农村人口老化对农村人口发展及人口城乡分布影响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1):20-23.

[11] 杨振姣,罗玲云.新农村文化建设与新型农民的培育[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6-32.

[12] 邹 芳,李 博,祁玉华.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之我谈——杨凌杜家坡村农民素质调查[J].价值工程, 2012(9):326-327.

[13] 王富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

[14] 庞素琳.Logistic回归模型在信用风险分析中的应用[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6,36(9):129-137.

[15] 崔明欣,李绍萍.基于聚类分析发的黑龙江房地产市场健康状况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价值工程, 2012,31(33):167-169.

[16] 闫爱青,邵 永.对山西省农村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8):71-73.

[17] 崔建华.我国人力资本生产制度缺陷及其深层原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06,34(1):39-43.

[18] 付华英,张拴虎.论人口文化素质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以广东省为例[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2(4):42-46.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力资源开发聚类分析因子分析
河西走廊人口较少民族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