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思想对我国市场经济社会贫富差距的影响
2014-10-28张安鲁
摘 要:私有制的社会规则导致贫富差距在所难免,然而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却严重影响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转型和社会的稳定,贫富差距已成为当前我国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垄断乃是当今我国贫富差距扩大的主因,而在导致我国大部分垄断产业形成的罪魁却是腐败。本文首先阐述腐败通过何种渠道扩大贫富差距,进而深入地探讨导致我国腐败猖獗的根本原因——儒家思想。
关键词:贫富差距;腐败;儒家思想
一、当前我国的贫富差距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经济突飞猛进,GDP年增长率年均9.7%。然而在经济飞速发展同时,贫富差距的问题日益凸显。根据联合国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基尼系数是0.47,2010年达到0.52,到2011年更是突破了0.55,中国成为了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
二、我国贫富差距的主因
根据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的研究结论,中国有将近70%的未申报收入进入了10%的最富有人群的腰包。报告同时显示,08年全国最高10%家庭的人均收入是9.7万元,全国最低10%家庭的人均收入是1500,相差有65倍。报告的结论是中国财富集中现在相当严重,占总数20%的富裕家庭拥有80%的收入。这种由灰色收入和黑色收入增加所产生的贫富差距已经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垄断与腐败是我国贫富差距的主要因素。垄断对我国目前贫富差距的贡献度有多大?有文献显示,垄断仅次于学历,是导致贫富差距的第二重要因素。垄断与学历有本质不同,垄断本身包括了太多不合理、不合法的部分(通过寻租得到的行政保护)。垄断行业高收入中不合理部分在50%以上;某些垄断行业的不合理部分甚至达到70%。
同时在我国,垄断与腐败又是紧密相连的。腐败事实上又是政治问题,而腐败在我国目前现实政治中表现的恰恰是“权力泛经济化”:公权的商品化或者权利资本化、市场化。在我国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由于权利资本化,导致在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不同部分的社会成员起点不平等(权力不平等),利益越来越向着有优势部分或者人群集中,两级分化格局逐渐形成。短短三十多年,我国就从一个平均主义盛行的国家变成了一个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
三、儒家思想的腐败倾向
从1978年改革开放,大量学者对我国腐败进行研究,并各自提出解决办法。成果主要集中在如何解决二次分配、垄断、政治体制改革这三个方面。但是,我们看到改革开放34年后的今天,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依旧没有解决,政治体制改革举步维艰;百姓所诟病的退休金双轨制、官员财产公示、三公消费等问题依旧顽存。要从根子上清除社会上这种丑恶的现象,就必须要弄清这种现象背后的文化心理动机。笔者认为这是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中国人意识形态之根本——儒家思想,致使我国腐风盛行,进而致使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1.“亲亲相隐”的腐败倾向
孔子提出的“亲亲相隐”思想,见《论语·子路》篇,原文作: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孔子在当时提出“亲亲相隐”思想有其合理性,中华民族以忠孝治天下,人民当遵守礼,即维护家庭稳定,但这并不能否认这是导致腐败的原则。孔子在此篇阐述的事虽然不太严重(偷羊),但并不能改变这种行为的本质,即为了自身或家族的利益而不惜损人利己、蔑视他们权利,如果加上利用职权逃避惩罚或榨取利益(这也是上文提到的当前中国权力“泛经济化”现象),那就是地地道道的腐败[]。
《礼记》中的“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是儒家所赞同的治国思想。但讽刺的是,由于孔子的“亲亲相隐”,此治国名理也真慢慢演变成了“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特权阶级利用手中的权利和掌握的特有资源,进行大肆敛财而被惩罚的概率很小;而普通百姓通过努力获得的财产却能很轻易地被扣上各种帽子,遭受掠夺。
“亲亲相隐”亦是我国公民有私德无公德的根源,这也是为什么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和慈善业发展极其缓慢的原因。
“亲亲相隐”使得裙带关系凌驾于道德与法律之上,这必然腐败横行,贫富差距逐渐拉大。
2.等级制度
“亲亲相隐”表面上看似乎亲亲相隐的思想高度提倡亲亲之爱,骨子里却是为了维护和确立家族等级制度的“礼”。见孔子《论语·为政》:“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所以孔子提倡“孝悌为本”在当时的“合理性”在于“为政以德”,即讲家庭原则放大到了国家政治原则,使“孝”礼上升为了“忠”的原则(移孝为忠,这也是为什么忠孝不能两全)。这使得本来“各亲其子、各子其子”的家庭原则上升为了一个政府以“家”来调节社会的依据。孔子的这种等级观念在当时却是有一定合理性,试想在春秋战国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年代,老百姓迫切需要一个大家长来统一天下,讲小家、大家和国家秩序安排的井井有条。
这种家庭原则给我们民族带来社会稳定的同时,却使我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代价之一就是对我们国民的人格独立和自由精神造成了极大的摧残和压制。代价之二便是永不根除的自发的腐败倾向。实际上这两个代价是相辅相成的,人格独立和自由的缺失,致使上层统治者为所欲为,这必将导致腐败横行。所以从一开始便埋下了中国两千年历史社会周期剧烈动荡的祸根。笔者很悲观地认为,这种腐败是根除不了的,因为它已经深植于社会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当中。
3.“中庸”思想
《季氏将伐颛臾》作:“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这里的均,不是指均贫富的均,而是指按照礼所规范的等级取得收入,国之间、诸侯之间不要相互争夺财富。孔子的观点是大家要接受既定的贫富现状,各安其乐,不要试图去改变。他们主张“中庸之为德也,甚至唉乎。”“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中庸之道使中国人养成了一种礼的观念,即退让为君子之礼的道德观。这种价值观必然会使特权阶级利用手中的权利和掌握的特有资源,进行大肆敛财。这种价值观加强了等级观念,束缚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上等阶级侵权的反抗意识,如对霸王条款,政府侵占个人财产的隐忍。也只有到了忍无可忍时,才会起来反抗,但往往这样的反抗是激烈的,革命性的。事实上,中国历朝历代的社会动乱,除了王侯军阀之间的权力争夺(实际上也是为了争夺更大的财富),就是土地兼并、财富高度集中、朝廷横征暴敛,搞得下层百姓饥寒交迫忍无可忍,突破了社会的底线。
四、结论
儒家思想经过二千年的历史洗礼,已经融入了我国民族文化,成为中国人意识形态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对当年的社会经济生活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其中“等级制度”、“亲亲相隐”和“中庸思想”融为一整套系统,相辅相成,致使我国腐败和垄断横行,贫富差距不断拉大。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我们继承儒家文化中积极思想的同时,也应对其中的消极思想给予否定。
注释:
①教授甘犁,《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研究统计报告》
②岳林明,《垄断行业高收入问题探讨》
③有学者提出,西方发达国家也存在“亲亲相隐”的现象。但中西方容忍制度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其根本在与思想。西方国家是对人权和自由的尊重,公民有权保持沉默,但反过来公民同样有权举证亲属。在我国“子证父”是一种不守礼的行为,公民不得不沉默。这里涉及到专业的法律知识,详见《儒家伦理新批判》(邓晓芒著)
④原文“上”作“尊”,“下”作“鄙”译,整句原意:刑罚不尊大夫,礼不鄙视下人,即在社会法礼前人人平等。
⑤现在的人们往往将孔子均无贫的思想理解为平均主义,事实上孔子本意与平均主义相去甚远。孔夫子号召人们“克己复礼”,主张上下尊卑的“等级制度”,他怎么可能搞平均主义呢?细读《季氏将伐颛臾》便能发现,孔子讲此话是有针对性的。他是反对季氏政府不安分守己地大搞武力扩张,是一种反战主义。在历代儒学家,包括古今汉语辞典,都没有把均解释为现代语义的平均主义。明代朱熹的解释最为精辟:“均,谓各得其分;安,谓上下相安。他们所主张的是财富的分配是否符合社会的公正,即是否严格按照等级进行分配。
参考文献:
[1]查俊峰,张超.中国贫富差距问题浅析[J].科技创业月刊,2012(3).
[2]黄森荣.儒家思想对中国经济生活的消极影响[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3).
[3]田柳,师傅.基于中国古代财政思想的贫富差距问题研究[J].新视角,2011(6).
[4]吴敬琏.腐败和垄断是贫富差距主因[J].农村金融研究,2012(3).
[5]岳希明.垄断行业高收入问题探讨[J].中国社会科学,20120(3).
[6]邓晓芒.儒家新理论批判,2010(7).
作者简介:张安鲁,汉族,山东济宁人,西南财经大学硕士